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维良 《科技文萃》2004,(8):103-106
"耙耧山区"是阎连科创作的故乡,那里的一草一木、大小苍生始终是他的观照对象.著名评论家李洱说:"在阎连科的苦心耕耘之下,‘耙耧山区'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地形图上最奇异最复杂的景点.粑耧之于阎连科,就像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地坛之于史铁生,马桥之于韩少功."书写那里的苦难生活是阎连科创作的保留曲目,而这一书写在他的长篇小说《受活》中又达到了极至.  相似文献   

2.
阎连科在《受活》中使用"方言"进行历史的还原。方言代表了一种"此在",在情感上更能拉近接受者的距离,使读者对于作者的意图有更好的把握。同时,阎连科通过"絮言"来改变文本的叙事结构,在正文之外对"异故事"的讲述,将文本的封闭结构打开,让文本置身于超越时代局限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阎连科通过这种视角的转换,语言的还原,使历史回复到原初状态,重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乡村"。  相似文献   

3.
《风雅颂》是阎连科的新作,与其他"耙耧系列"小说相比较,在地缘上溢出耙耧山脉这个象征体系,这种书写变化展现在文中便是耙耧山脉时间和空间秩序的变迁。杨科的逃亡喻指着阎连科对故乡的眷恋,《风雅颂》从这个意义上其实是阎连科的一次精神寻乡。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5,(5):59-64
在阎连科小说中,"疾病"占有较大比重,小说中的疾病书写被赋予对民间苦难的表达、对人性的拷问、对现代化进程与对权力的质疑等社会现实隐喻功能。作者借疾病书写表达其对社会文化的理解与忧虑,对人文关怀的呼唤,彰显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负荷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仇峰 《海外英语》2020,(6):11-12
阎连科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具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走向世界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成功实践.该文以阎连科代表作《受活》的英译本为例,探究汉学家罗鹏在这部方言小说的译介中是如何灵活转换,活译《受活》的.该译本在保持源文本异质性的同时也有效传达了源文本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小说讲述了三姓村人如何对抗死亡的悲壮故事,"日光流年"既是时间的意象,也是一次直面死亡的宣言.阎连科通过对死亡的极致化表达和苦难叙事,把三姓村人的死变成了一个寓意深刻的话语,也变成了一个值得探究的精神事件.通过对司马蓝等悲壮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命运的抗争和生存的渴望.阎连科是一个擅长宏大叙事的负有责任感的严肃作家.从<日光流年>、<年月日>再到<受活>,"阎连科的写作一直保持着对农民处境的深切关注和思考",阎连科的作品以广大的农村为时代背景,以下层人民的视角,审慎关注这一弱势群体的内心和生活.以一系列夸张的、近似荒诞的情节深度刻画主题.阎连科叙事中的极度叙事和苦难叙事书写这个时代 "主要的真实"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军旅作家阎连科除了书写部队生活之外,还写了不少农村生活题材的小说和描写市井化风情的小说。这些小说创作显示了阎连科人物塑造的两个特点:对人物的心灵层面、人性层面的深入剖析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8.
阎连科作为近年来一位重要的乡土小说作家,其乡土小说创作对现代中国乡村在落后的传统小农思想和现代商业化背景的双重夹击下所形成的畸形文化性格及乡民的残缺人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我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阻力所在.本文结合其具体文本,从中原乡土村民的"权力情结"的实质及文化内涵两方面入手,力图揭示出阎连科对乡村文化和人格缺陷的深入分析对我国乡村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阎连科的"耙耧系列"小说中对生死、荒诞、自由的全方位书写,明显地体现了西方存在主义的一些特征,但是作为一个一直生长在中国故土上并始终把农民的生存状态作为其终极关怀的阎连科,把东方人所具有的生死观念、泛神论思想及儒家智慧纳入其小说创作中,使得他的小说在具有着两方存在主义因子的同时又打上了东方传统文化的烙印,形成了阎连科式的存在主义或曰中国式和东方式的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0.
《长恨歌》是王安忆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作,文章从其民间立场出发,对《长恨歌》中"民间历史意识"的书写角度加以研究,主要从叙述方式、叙述策略和叙述语言三个方面来探讨民间历史意识在《长恨歌》文本操作层面的落实。  相似文献   

11.
阎连科小说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色彩词的大量使用,而与新时期其他作家相比,阎连科更多地又是通过对色彩词的"偏离"谋求特殊的修辞效果."偏离"的主要表现有两种,即语义的偏离与构词法的偏离.通过这两种偏离,阎连科刷新了读者对世界的印象,将人物感情、行为以及生活中的某种景象更鲜明地凸显出来.在汉语色彩词的使用上阎连科也做了新的探讨与开拓,留下的经验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2.
《新感觉派的身体审美研究》一书不落窠臼,创造性地从身体审美的角度切入,研究新感觉派的文学文本中对"身体"的书写,并将其上升到生命美学与生命意识层面,带领读者领略中国社会由古代向现代转型时期身体美学与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长篇小说<李自成>的文体实践为探讨持续的历史书写与不断填补的小说文本间的裂隙、弥合及创作主体在真实与虚构问题上的处理方式提供了范本,提示了历史真实与历史想象的内在分别,这无疑是对中国小说写史传统的承续.尽管它体现为两难中的持续历史书写,但作家的文体意识与长篇小说的文体自律性为"生长出中国的小说艺术"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父子"伦理是"家族"叙事主题一维,它或隐或显地存在于王安忆小说文本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王安忆在"日常经验"与"当下生存"的背景下以一种"人本主义"却又不失"现实批判意识"的文化立场和伦理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念,书写了叛离传统的父子伦理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消解到构建的父亲形象塑写.  相似文献   

15.
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主要包括《年月日》《耙耧天歌》《春宫图》《受活》《丁庄梦》《日光流年》《坚硬如水》等中、长篇作品,它们代表了阎连科目前为止乡土小说的最高成就。其中《日光流年》是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中比较有分量的一部长篇作品,曾入围第六届矛盾文学奖。笔者拟通过研究文本中反复、大量出现的ABB式叠音词,探析阎连科小说创作转型之后的语言观和文学观。  相似文献   

16.
阎连科通过父子关系展开现代化的思考,在阎连科的文本中,从一开始对父亲的篡弑的不彻底性就隐含着对父法关系的认同和对理想化父亲的寻求。在父子关系的处理中,阎连科从对父亲的篡弑走向理想化的追求,以母性和祖先取代父亲的地位,但是,作为社会秩序和成长引路人的象征,父亲身份的阙如正是象征了民族在现代化语境下的方向迷茫。  相似文献   

17.
散文是诸种文学样式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文体.最少受到外来影响,被称为"国体散文".在华人散文中,对"茶"的书写为其他文体所罕见,可谓达到极致.本文力图通过对"茶"与"散文"关系的多维度考察,揭示"茶"与"散文"之间互为依存的形神关系,提出文学体裁本身也有独特个性,当书写主体与文本体裁的内在气质达到某种高度的和谐统一时,被书写的主体的审美价值和意蕴就得到最大化的彰显.文章进而从外部环境探讨了茶散文的盛衰与中华文化传统、社会背景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8.
河南作家阎连科致力于追求人的"心灵真实",倾向于在极端化书写中表现生活的可能性,进而揭开人性的真相。他摒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利用寓言体建构起荒诞的文学世界。阎连科的寓言化书写始终围绕着生命、权力与城市三个中心,以暴露人性深层的欲望,反思与批判由欲望衍生出的人性的病态与人格的扭曲,最终形成其个人创作的艺术特色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郭勇 《新教师》2019,(8):26-27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对话,对话的前提就是要有问题设置,所以教师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的"问题意识"?一线教师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自问.一、文本有什么可教对任何一篇文本,读者拿到手阅读时,都会有这样不自觉的意识:我从这篇文本的阅读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从中产生了怎样的体验、思考或享受?  相似文献   

20.
作家是文人,是文人中最擅长书写的群体,其中兼通书法的作家文人则将自己的文学生活与书法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了弥足珍贵的具有复合价值的"第三文本"。本文对茅盾生活化的书写行为进行初步考察,尤其对茅盾"文学生活"与书法文化的关联进行了重点考察,以此确证茅盾的一种活法——活在勤奋的书写中,活在浩繁的墨迹中,活在自己的爱好中。他的"文学为人生"由此有了新的意味,即不仅是为了"社会人生",而且是在书写"自我人生";他的文化生活也由此有了更为丰富的含义,即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将文学与书法或书法与文学紧密结合,创造出许多"第三文本"的杰出书写者,即使纯粹从书法角度看也是一位不可小觑的书法家。从书写行为的综合研究视角,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加贴近现代文化、文学大家及书法名家的茅盾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