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万历二十年(1592),在朝鲜大地上出现了一场悲壮、激烈的中朝人民共同抗击侵略者的战争,即著名的壬辰战争.在此次战争中,中国海商的表现颇值一提.他们于日本发动战争前冒险回国递告军情,在战争打响后联络日本的和平力量,架构中日和平通商之桥梁,为朝廷拟定正确策略和减少战争伤亡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壬辰倭乱是16世纪末期日本发兵入侵朝鲜,宗主国明朝出兵援救的一次东亚国际战争。国家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战争是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途径。在壬辰倭乱期间,明朝阳明心学和朝鲜朱子理学的传播对战后朝鲜和日本各自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黄牧航 《中学历史教学》2009,(6):56-56,F0003
十六世纪末年.丰臣秀吉统治下的日本于1592年(朝鲜李氏王朝宣祖25年,中国明朝万历20年)和1597年(朝鲜李氏王朝30年,中国明朝万历25年)两次派兵侵略朝鲜。朝鲜军民在中国明朝军队的援助下,先后击退了日本侵略者,迫使日本侵略军败逃回国。因为战争发生在1592年。夏历为壬辰年.朝鲜历史上就把这两次保卫祖国的战争通称为壬辰卫国战争。  相似文献   

4.
《滨州学院学报》2018,(3):17-26
中国军事的发展中,武器的变革与使用是一个重要的标志。随着科技的发展、火器的应用,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仅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还促使了战略战术及军事思想的转变。孙子的时代,战场上仅有冷兵器,故其对武器的作用只有关于弛车、革车、攻城器械等的寥寥数语,且不系统。但到了明代,冷兵器大量改良,火器大范围使用,人们对武器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这些认识丰富了孙子战争制胜观的内容。而随着冷兵器和火器的配合使用,由孙子提出的防御、协同作战、攻守城战法等理论得到了极大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壬辰战争中山东粮草海运问题,不仅关系海禁背景下明代北方海运的复行,还关系山东在整个战争后勤粮草供应中的地位问题。然而万斯同《明史》与王鸿绪《明史稿》、张廷玉殿本《明史》在有关壬辰战争中山东粮草海运的历史记载上,存在较大差异。考察发现,清官修《明史》时,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在相关内容的历史书写上加以否定。而事实上,壬辰战争中有大量的山东粮草通过海运转运至朝鲜,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杭天 《文教资料》2010,(18):156-157
三国故事在日本受到推崇是中日文化互相交流融合的一种反映。然而,日本人眼中的《三国志》和三国人物和中国人的看法又存在着一些很微妙的差异。从对三国文化的不同态度上,本文试图找出这些区别和特征并加以比较分析,从而读出日本民族的一些特有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的发展前途。通过这次战争日本从中国掠夺了大量“赔款”和各种特权,割走台湾、澎湖列岛大片土地,加速了向帝国主义转化的进程,从一个受欺凌,受剥削面临沦为欧洲的半殖民地的国家,变成了凶残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朝鲜在这次战争之后,从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经过这次战争的打击,更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因此这次战争不论在中国或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次重大事件。本文试图就这次战争爆发的原因作一些剖析,提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1592年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且兵锋直指中国。明政府应朝鲜请求出兵救援,经过七年时断时续的战争,中朝联军最终取得了胜利。作为古代东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场战争对东亚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意,源远流长的两国关系更为密切与巩固;壬辰战争后,明政府对日本一直持不信任的态度,多次拒绝其恢复邦交和贸易的要求,中日两国丧失了恢复邦交的最佳时机;战争大大恶化了朝日关系,虽然战后两国最终恢复了邦交,但战争的阴影一直影响着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闫栋栋 《孩子天地》2016,(6):267-268
唐朝建立之后,逐步与朝鲜半岛三国建立了宗藩关系。但高句丽在权臣盖苏文的专政下,一再破坏这种宗藩关系,攻伐新罗。于是,唐和新罗开始联合打击高句丽及百济,而学术领域有关这场战争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战争性质、战争原因、战争影响等方面。本文将从战争前的背景、战争的经过,战争的影响,和战争的性质这四个方面来分析这场战争。  相似文献   

10.
西洋火器引入与徐光启对外新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名臣徐光启受到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深刻影响,为了明王朝与清朝的战争获得胜利,在澳门葡萄牙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成功推动了从澳门引入先进西洋火器.与此同时,他敏锐地意识到新式作战工具所带来的对传统冷兵器时代战争观的颠覆性变革,阐发了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崭新的进攻与防御思想.在这种努力的背后,显露出中国知识阶层对17世纪初外部世界认识的微妙变化,特别是引发了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华夷秩序下传统对外观念的反思和冲击.虽然新式武器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改变了北方战场上的力量对比,但却无法根本挽救明王朝的衰落.值得关注的是,大规模引入西洋火器的行动激起了明王朝内部新旧观念的激烈斗争,迫使徐光启的计划最终半途而废,而且明王朝使用先进西洋火器反过来也刺激了清朝在此领域的迅速发展.徐光启引入西洋火器,其主要目的无疑是为了挽救明朝覆灭,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他希望能借此机会改变南京教案后明朝确定的排斥天主教政策,推动天主教在华的进一步发展.徐光启抱憾去世后,他引入西洋先进火器和战争思想的努力,间接地为清朝彻底击败明朝,统一国家,拓宽疆土提供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