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批评界关于“晚生代作家”的指称众说纷纭,有着不同的命名,甚至有“命名的尴尬”之说。文章认为,无论是“新生代作家”、“60年代出生作家”,还是“‘文革后一代’作家”、“‘断裂的一代’作家”等,不同的命名虽各有其特点和所指,但还是以“晚生代作家”的指称最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因而应该得到更为广泛的确认。、  相似文献   

2.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文学景观中,新生代作家以个人化写作的叙事方式,表现他们对于小说与“存在”关系的理解。他们以在边缘处叙述的写作姿态,固定式内聚焦的视角,在强烈的带有个体经验与个体记忆的主观化色彩浓厚的故事中,从特定角度对当下社会和当下个体的生命真实和存在真实进行了多方位的描述和表现,言说了自我对现实的思考,完成了对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个体建构”是幼儿在接受新信息、解决新问题时,在个体经验背景下,通过感知、操作、思考和体验,形成的个人理解和认知模型。  相似文献   

4.
“晚生代”作家恰逢其时,由于90年代市场经济对传统伦理文化价值体系的消解,为他们“个人化”写作摆脱“道统”和集体神话提供条件,以他们更为单纯直露的经验开始文学上的“自我造型”.他们没有文化的负累,因而使“晚生代”小说无所顾忌和如释重负地回到市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个人化写作”一方面促成了当代文坛多元文学并存与对话的发展格局,显现了文学在多种关系中的多重价值,另一方面也由于一些作家向个人的无限倾斜和对文学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的主动放逐而导致了文学价值上的失重现象,提示我们在寻求支学价值的多重构建的过程中,需要较好地处理个人化写作与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论史上 ,曹丕第一个用哲学概念中的“气”探索文学现象和评价作家作品 ,阐述了“文气说”。关于“文气说” ,历来有争议 ,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它 ,现从哲学与文学来源、深刻内涵、艺术渊源和美学意蕴等方面对“文气说”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师专业化相关理论的不断丰富,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主题。为了克服教师之间同质性的“可学”现象,教师必须整合整体经验与个人经验,形成个人风格,实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从“可学”到“不可学”。营造优良的教师文化氛围、强化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意识和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是教师专业发展超越“可学”达到“不可学”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视野下的职业能力内涵分析,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在于体现对个体能力倾向差异性的尊重。尊重个体能力倾向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素质教育、“人格本位”课程模式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派”追根溯源,主要探讨后来成为“现代派”作家的施蛰存、杜衡及穆时英早期的普罗文学创作。认为他们在1920年代末“普罗文学”的巨潮中,理解政治上革命的必要但不愿让文学完全服从于此,醉心于文学上的“新异”但又不愿背离中国社会而使之变成无根之木。针对上述困境,他们通过自身普罗文学创作中“理智和情感底冲突”这一“危机”的发明,完成了对普罗文学的告别,摆脱了政治上的“革命”要求带来的束缚,“合理”地回到文学本身。以试图超越政治的姿态更“自由”地追求着文学上的“现代”,最终成为了“现代派”。  相似文献   

10.
施蛰存小说具有鲜明的悲剧意识。“感伤”是贯穿其文学全程的“情结”,成为作家本人俯视众生、关注人性的一种总体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深入理解施蛰存其人及其作品,把握好“感伤”是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探讨施蛰存小说文本层面上所表现出的感伤,可以透视作家本人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1.
T·S·艾略特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先锋作家,被誉为新批评之父。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创新性地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为无序时代的文学树立了新的秩序意识,对之后文学研究走进文本、注重文本本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百花文学”进行叙事学分析,意在呈现“百花文学”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方面的叙事特点,及其作为短篇小说的抒情特征。本文认为“百花文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十七年主流的叙事成规,但也在叙事层面体现出暴露社会阴暗面与歌颂美好光明的社会主义社会、表达个人情感与体现阶级情谊之间的叙述平衡,其在叙事层面所做的尝试和努力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十七年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汉末以来,由于社会离乱,仕途暗淡,文人开始关注于个体生命,因感人生短促而产生深重的生命忧患意识。因此,他们在诗文创作中大唱生命哀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忧生心态和创作思潮引发了文学理论界对文学创作之由的理性思考,他们自觉地将文学创作与作家个体生命联系起来,从而揭示出文学创作缘于作家对生命的珍重。在他们的眼中,文学创作是作家延续个体生命的一种方式,故谓“不朽之盛事”。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习长期处于“识记”层面,导致学生“记得住”却“用不出”。扭转此境况,需要从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形成机制与发展过程的视角去探查和检讨当前语文教学。广大语文教师应当从“教材文本”的理解方式入手,用作者与编者的“个体语言经验”来变构和完善学生的“个体语言经验”;立足“课文语境”,用作者营造的活生生的语义网络和语用实践,去为学生构建活生生的“个体语言经验”;设置“学习情境”,在基于“做事”的语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个体语言经验”。  相似文献   

15.
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认为,教育是个体在涡式循环的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中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育中,个体生成的最终目的体现为“智慧人”,他是个体的“生命与意义”、“社会与实践”、“灵魂与境界”的完美和谐统一。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面向具体个人,通过自由与纪律的节奏,借助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文学的统一关系,挖掘古典教育在当代的意义,是教育促进个体生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吴建强 《辽宁教育》2007,(11):55-56
“体验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以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体验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下,在一定的情境下,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所感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积累个人的经验,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特征,旨在让每一个个体都经历学习过程,引起个体心灵的震撼、内省、反思,激发对学习材料的独特领悟。  相似文献   

17.
一、有的作家讲的“表现自我”,是指文学创作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特点。是说作家的创作是个体的精神劳动,是创作激情与生活燧石的撞击所点燃的灵感火花,是作家“这一个”(黑格尔)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认识,是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它不能不具有作家个人思维、观念、艺术的独特之点,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能不带有作家“自我”的色彩和印记。  相似文献   

18.
对于汉语文学写作而言,1950年代是一个需要“面具”的年代,无论是大陆、台湾与香港,还是东南亚地区和欧美地区的华文文学创作无不如此。由于社会政治格局的变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巨大文化压力,迫使作家割断自身的文化历史联系而使其创作被驱入“悬置”状态。但是,一些作家仍然在时代共名与国家体制之外寻求突围,在历史转折的阵痛中寻找自己的作家身份。文章主要以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文学为研究切入点,深刻阐释了1950年代文学的“悬置”以及在“悬置”中突围这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9.
“80后作家”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作者.也可以叫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不经意间.“80后”已经涌过了三渡创作浪潮。然而面对这代人异彩纷呈的写作.专业的文学批评却处于缺席的状态。目前.对“80后作家”文学的批评存在着重大的问题并导致了一系列后果.因此.专业的文学批评家绝对不能对“80后作家”视而不见.关注“80后作家”写作.这不仅是“80后作家”自身的需要.也是当代文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皮肤病是西方现代派经常利用的创作资源,新时期小说作家将其吸收进文本创作中。在文学视域上,新时期小说文学通过“造物性”书写,利用皮肤病的病理机制深化了写实力度,摆脱了对崇高思维的局限。在哲学视域上,作家在皮肤病书写中构造了“自欺欺人”的患者形象,揭示出“癞头僧”般的心境,才能解决病患的认知危机。在伦理视域上,作家巧用皮肤病以进行道德审判。部分作家还利用皮肤病书写,控告世间对皮肤病患者的歧视与诬陷,其作品呈现出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