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祠,是古代祭祠祈求的场所。《诗经·小雅·天保》便有“(礻龠)祠蒸尝”。所以。《周礼》的《春官·小宗伯》有注:“求福曰祷,得求曰祠”。可知,祠的建立,与祭祖有关。至今各地的宗祠及其派生的支祠仍有遗迹。如“陇西李氏宗祠”,“陇西李氏莲峰支祠”之类。在农村一姓聚居的村庄,还有祠在,俗称“祠堂”,“支祠”。这与《汉书·张安世传》所述:“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的祭祀祖宗先人或贤能的庙堂一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象祠记》一文在阳明心学体系中的地位,认为其反映了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构建心学体系初期的思想,可视为后来“致良知”说问世的前奏。《象祠记》中“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提出是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化”是灵魂,且有“主体之化”与“客体之化”的不同疏解。其“爱屋及乌”说、“舜善用人”说、“舜善化人”说及“人性本善”说,基本存在于道德认知的层面。《象祠记》中所反映的祭象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意义世界的层面,通过对与宗教相关不同角度的分析,提示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这其实也是祭象背后深藏着的真实意蕴。  相似文献   

3.
张竹坡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红楼梦》,在艺术构思方面,都提出了一个“不写之写”的问题。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谈到《金瓶梅》的作者写的六个妇女用了不同的方法时说:“其正写者,惟瓶儿、金莲。然而写瓶儿,又每以不言写之。夫以不言写之,是以不写处写之。以不写处写之,是其写处单在金莲也。”脂砚斋在第三回的夹批中说道:“写如海实不(按:此“不”字当衍)写政老。所谓此书有不写之写是也。”  相似文献   

4.
《汉书·地理志》载:“雍,秦惠王都之,有五、太昊、黄帝以下祠三百三所。”“上郡肤施有五龙山、帝、原水、黄帝祠四所。”这说明汉代雍、肤施两县均立有黄帝祠。《汉书》卷25《郊祭志上》也载汉武帝在长安设有黄帝祠。但同书《地理志》又载:“虢,有黄帝子、周文武祠”。“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338页“点读练习”二的引文开头一句:(刘)秀舍中儿犯法,军市令颍川祭遵格杀之。文后练习4问:“‘军市令颍川祭遵格杀之’一句中,有几个专名?”《教参》的答案是:“颍川:地名;祭遵:人名。”笔者认为,“军市令”也是专名。几部著名的大型工具书,如新《辞海》、新《辞源》以及《汉语大  相似文献   

6.
《诗经·黍离》,历来都被认为是爱国诗。《诗序》:“《黍离》,闭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闭崇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诗也。”但据鲁诗说法,则认为是:“卫宣公子寿,闵其兄伋之且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之诗是也。”韩诗则认为:《黍离》是周宣王时,尹吉甫听信后妻之言,而杀死孝子伯奇,伯奇之弟寻找不得,于是写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是部什么性质的小说?曾引起了一场关于创作方法的争论。李汉秋于1984年4月24日在《光明日报》上刊文,指出“讽刺说”未能道出《儒林外史》的深蕴,吴敬梓的创作精神和创作原则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许多相似之处。把《儒林外史》归结为具有鲜明批判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8.
<正> 《王风·黍离》是《诗经》中的抒情名篇。关于此诗的作者与主题,从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古代最有影响的是“闵宗周”说。《诗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因而《黍离》一诗被后代文人奉为爱国诗篇的典范。现在治《诗经》的大家基本上继承了此说,如高亨、朱东润、陈子展等。也有的提出异议,或认为是“流浪者陈述他的哀思”;或认为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爱国志士忧时忧国的怨战之作”;或认为是感伤奴隶主阶级的破产与没落;或认为是“诗人抒写自己在迁都时难舍家园的诗”。总之,  相似文献   

9.
“东皇太一”是什么样的神祗,说法颇多。周勋初先生在《九歌新考》中认为:“‘东皇太一’是东方的上帝太一,也就是齐国的上帝太一”,“战国之时,习惯上用‘东’、‘西’两个方位名词专指齐、秦两国”,“西皇即少(?)即白帝,亦即秦国上帝”。褚斌杰先生在《屈原<九歌>“东皇太一”解》中说:“《楚辞·九歌》是诗人屈原对当时楚国国祭的赋咏,其首篇《东皇太一》,所祭乃是楚国之保护神,‘东皇’即楚国之帝,‘东皇’是对东皇至高无上地位的尊称。”究竟它是哪一国的神祗,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从神格上考察,它应属于人格神的范围,能主宰风云雷雨,并能降祸施福,为此人们小心地向上帝求赐;为了讨好上帝,不惜奉献出大量的牺牲。但因为祭东皇太一,“祠在楚东”,不少学者认为东皇太一就是太阳神。龚维英在《<九歌>诸神本系女性神考辨》中认为:东皇太一等同于太阳神,将其归为自然神一类。萧兵先生在《楚辞新探》中对此亦有详说。但他又认为东君亦是大阳神,它们有新老之分,“东君”是“青年太阳神”,这就是说,“东皇太一”除了具有人格神的神格外,还具有自然神的神格。  相似文献   

10.
夏文 《语文知识》2000,(10):47-48
古人说:“行文看结穴”,故人们历来对文章的结尾就十分重视。宋代洪迈在《容斋续笔》中说:“一篇之妙在于落句。”结穴处用语精彩,则能发人深省,耐心寻味;结尾语句平平,甚至草草收笔,则势必削弱文章的感染力。文章结尾笔法顿多,中学语文课文结尾的写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1.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这是北宋大文豪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结尾的四句诗。南丰李泰伯读后提出应把“德”字换成“风”字。范仲淹认为这么一改,不仅含义深刻而且更有气势,连忙称谢,拜李泰伯为“一字师”,并以一千两银子作为酬答。其实,因一字之改而使名人诗文增色添辉的事例现代亦有。 1952年元旦,原东北大学历史系教师罗元贞(现为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看到毛主席写的《七律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中的“之”字,主要有三类用法:作动词、作助词、作代词。“之”作动词时,一般表示“到、往”之意。这种用法较为少见,它在句子中作谓语,后面一般都有一个表示方位(或地点)的词语作“之”的宾语。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之”即为“到”的意思。又如“吾欲之南海”(《为学》)中的“之”亦为“往、到”之意。“之”作助词时,有三种情况:⑴作音节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可不译,常用在时间副词后。如“久之,蛇竟死”(《螳螂捕蛇》)。⑵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  相似文献   

13.
《前》4、17、3: 贞:勿桒年于(?)土。王国维认为(?)土即邦社,“《说文解字》邦之古文作(?),其字从(?),不合六书之旨,乃(?)之讹。(?)从田(?)声,与邦之从邑丰声,籀文(?)之从土丰声同。邦社即《祭法》之国社,汉人讳邦,改为国社,古当称邦社也。”(《殷札征文》,遗书二集) 按(?)乃地名,卜辞说:“甲申卜,亘,贞:(?)(祟)(?),不于(?)八人,(?)五人。”这是因有祸祟之事而行祭的卜辞,(?)与(?)是两个并列的地名,(?)乃祭名(为了避免重复,在(?)后面省略了(?)字。)。故此辞贞间,是否于(?)(?)祭八个人,于(?)(?)祭五个人。既然(?)系地名,  相似文献   

14.
卷l《元宵》载风俗甚详.兹条列其下,并据府志、县志及其它书籍以参证.l.祭扫门户首曲“千门花柳” 即指此.此俗甚古.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校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  相似文献   

15.
指示词附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作形容词用,谓之指示形容词。《说文解字注》:“之有训为此者,如之人也、之德也……《召南》毛传曰,之事,祭事也。《周南》曰,之子,嫁子也。此等之字皆训为是。”(见“之”字条段注)  相似文献   

16.
一一本正经的教训,即使最尖锐,往往不及讽刺有力量。——莫里哀《<达尔杜弗>的序言》说到讽刺,自然记起《儒林外史》,因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它:“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并在篇末不无惋惜地写道:“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可以告慰鲁迅先生的是,他去世刚好十年,一部可以称得上“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便付梓问世了。这就是被西方学者誉  相似文献   

17.
矛盾在他三十年代写的《谈我的研究》里说:“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轻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他认为《红楼梦》“对于现在我们的用处比《儒林外史》小得多了。”以《围城》而名噪现代小说史的钱钟书《儒林外史》的热烈爱好者。《儒林外史》象一杯沁人心肺的茶,让一代一代人品尝不尽,思考不尽,挖掘不尽,让学者文人产生一篇又一篇的学术论文。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摹世相的社会小说以形形色色的社会相来构成它的艺术世界。滕云在他的论文《世相、人情与人物》中写道:“《儒…  相似文献   

18.
近读1999年第3期《语文世界》登载的马奎春同志写的《〈藤野先生〉中的两处语病》(以下简称《语病》),把鲁迅先生散文名篇中的两个佳句误作病句,不禁联想起“有眼应识荆山玉”这句流传久远的俗语。《语病》作者之所以把《藤野先生》的两处佳句误作病句,一处是因为他把双宾句子误作兼语句子,另一处是因为他把修辞现象误作语法现象。先看第一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语病》作者认为:“车里的客人”与“大家”语义重复,给人以口罗嗦之感。他提供了修改办法,其中有:a.叫车里的客…  相似文献   

19.
由"穷极文士情态"出发,程晋芳等人认为吴敬梓"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从唐人小说和《儒林外史》二者都细致、客观地描摹文人形象,并以文人生活和情趣为表现内容,进而使文本都体现出诗意性特征等三方面的因素来考察,程晋芳等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认为《儒林外史》是模仿唐人小说而作则又言过其实。这种偏颇主要是由程晋芳本人及当时的小说观念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李贺诗集”卷二《感讽五首》之二诗有二句曰:“寒食摇扬天,愤景长肃杀”,我翻过古代许多版本的“李贺诗集”,此处“摇扬”二字之“扬”,皆作提手旁之“扬”,无作“木”旁之“杨”者,但有个别的版本如《锦囊集》、四库全书本《昌谷集》、清姚文燮注本《昌谷集》此处却作“垂杨”.“李贺诗集”卷四有《新夏歌》一首,篇末二句曰:“三月摇杨入河道,天浓地浓柳梳扫”,其中“摇杨”之“杨”,许多版本都作“木”旁之“杨”,但也有个别的版本如《锦囊集》、《全唐诗》之李贺诗集此处则作提手旁之“扬”.李贺诗这两处之“摇杨(扬)”,作“垂杨”和尚有作“摇漾”者暂不论.而以《感讽诗》作“摇扬”和《新夏歌》作“摇杨”者居多(如《协律钩玄》、光绪四年宏达堂开雕本的《李昌谷诗注》,也有《感讽诗》和《新夏歌》皆作“摇扬”者,(如吴汝纶评注本《李长吉诗集》,《全唐诗》之李贺诗集)还有人认为这两处皆应作“摇杨”者(如今人刘衍《李贺诗校笺证异》.①)应以何者为长呢?虽一笔之差,却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含义迥别,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