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青藏高原的腹地区域-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土壤发生过程为例,探讨了地学因素对高海拔地形区地域成土作用的影响及高海拔地形区地域土壤形成与发育的特殊性,提出了高原地形区的地势、母质、水文地质等地学因素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与作用远远超过其他因素.表现为极具特色的土壤形成发育过程特征:地貌类型简单造成土壤类型单一化;成土母质深刻地影响着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土壤发育受第四纪冰川影响明显,成土年龄短;新构造运动是控制土壤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柯萱 《教学随笔》2015,(5):14+29
<正>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因素。土壤的发生起始于母岩的风化过程,坚硬的裸露母岩在日积月累的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接下来,这些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原始的土壤,然后再经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熟化,最终产生肥力,形成成熟土壤,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土壤作为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但它在陆地环境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土壤以其固有的特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土壤对人类文明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教材在内容处理上将土壤分成四个部分:“土壤的概念与土壤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的形成”、“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表面上这四个部分相对独立,实际每个部分均以土壤的物质成分为主线,贯穿整个内容,因此抓住了主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目前在基本成土这程的划分上,尚不统一的情况,为探求统一途经,提出了基本成土过程划分的原则和具体准则:原则是在划分基本成土过程的时候,必须考虑其与发生条件、所发生的土壤物质及其变化特征的相关性。并称之为发生-诊断学原则。具体准则是土壤性,基本性,诊断性状与诊断层。并以“富铝化过程”这一基本成土过程为例,对它们进行了具体讨论。  相似文献   

5.
选定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水库库区和石景山区永定河两岸作为重点研究区,测量其表层土壤剖面的磁化率曲线.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土壤剖面磁化率曲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与土壤的成土母质、成土作用和周围环境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选定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水库库区和石景山区永定河两岸作为重点研究区,测量其表层土壤剖面的磁化率曲线.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土壤剖面磁化率曲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与土壤的成土母质、成土作用和周围环境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养料。如一粒树种萌发形成参天大树,它的根会从土壤中不断地吸收水分、无机盐等养料;它的叶在阳光作用下会经常地吸收二氧化碳、水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等(图1甲、乙)。植物还有其他方式吸收养料吗?有没有像虎豹等动物那样“吃荤”(捕食小动物)的呢?科学家研究已发现,多种“吃荤”的植物,它们都自有独特的捕食“器具”,这些“器具”都是由叶子演变而形成的。猪笼草叶尖长着一个像南方运猪的笼子(图2),因此而得名。它的叶子鲜艳,而且笼子里分泌有黏稠而带有香味的甜酸性消化液,因此能吸引昆虫“光顾”,只要一进入笼子…  相似文献   

8.
贵州土壤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比较复杂,成土母质在不同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不同土壤。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以多学科知识、方法、思想为手段,以实践探究地理问题为核心目标的跨学科研学课程设计思路。依据该思路,设计了以“土壤的地域差异探究”为主题的跨学科研学课程,通过开展实验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土壤理化性质、成土因素,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课教材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两大部分。与现行高中教材相比,新教材有三个特点:(1)加强了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内容。(2)重点讲授地域差异性的表现和原因。(3)淡化了知识的理论性,侧重观点教育。 2.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地球表层的陆地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组成的。这些要素并不是简单汇集在一起,或在空间的偶然结合,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一系列地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彼此之间发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或系统。  相似文献   

11.
唯物辩证法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的,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它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俄国道库恰耶夫主张的成土因素学说阐明了土壤和外在环境条件之间的发生学联系,对土壤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角度分析了成土因素学说,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土壤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对土壤学教学实践、土壤学发展和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教育是四化建设的基础。发展农村(农业)教育事业,提高农村科技水平和农民文化素质,对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它关系着两个“基础”建设的成败,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土壤作为农耕生产的物质基础与养分载体,其肥力受到成土母质、地理环境、气候、农业耕作等因素影响。文中以建阳中心城区为对象,采集区域内61个不同绿化用地的土壤样品,测试pH、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和总钾(TK)五个养分指标,并展开肥力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绿化用地土壤整体为弱酸性,农业用地和商业绿化林带土壤OM均值达到中等肥力,而工业、道路、公园和居民绿化地肥力缺乏,草坪TOC含量最低;TN含量与OM分布类似,且草坪TN极缺乏;TP和TK总体上均表现为丰富以上水平。土壤综合肥力值的大小顺序为农业用地(1.70)>商业绿化林带(1.60)>道路绿化林带(1.20)>居民绿化林带(1.04)>公园绿化林带(1.01)>工业绿化林带(0.94)>草坪(0.73)。其中,草坪的综合肥力贫瘠,其它类型用地的综合肥力一般。因此,应该重视对研究区绿化用地的有机肥配施,并提升草坪的综合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14.
关于农林专业的“地质教育”,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农林专业要不要进行地质教育,而是应该如何更好、更有成效地进行“地质教育”,以适应地质在农业中的日益广泛地应用和农业地质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迅速发展的需要。 一、地质是现代大农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五十年代末毛泽东同志概括出的农业“八字宪法”是我国经济建设探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农业八字宪法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由于经营方式的变化而引起的它在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起到不同作用,农业“八字宪法”和当前农业集约经营之间也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综合“一标四本”,针对土壤观察教学问题,多方面思考与成土因素相关的土壤科学观察。明确了科学观察的组织核心是肥力;建议从土壤圈、土体与土层三个空间尺度厘清土壤景观;总结了土壤生活观察特点,梳理了观察能力提升方向;就科学观察实际操作,提出剖面设置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剖面观察可采取对比观察策略等教学建议;归纳了描述土壤特征、评价土壤质量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天生桥是难得一见的地质奇观,因为它的形成决定于地质、气候、水源等多方面的条件。一般来说,当地下水长期作用于石灰岩,便形成了地下溶洞。当地下溶洞形成以后,又经过地壳的隆升作用,原来的溶洞顶端便成了“桥面”,溶洞的空间部分便成了桥洞。一座“天生桥”就这样在沧桑岁月的磨蚀中诞生了。我国最大的“天生桥”群位于重庆市武隆县,每座桥平均海拔300米以上,桥面跨度在500米以上。单个最大的“天生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我国所面临的人口急剧膨胀,资源减少,环境恶化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微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又称白色农业)已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与绿色农业(植物生产)、蓝色农业(海洋制品)一起形成中国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其中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应用将会在未来农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就微生物肥料的含义,中科院院士、我国土壤微生物学的奠基人陈华癸教授认为“是指一类含有活微生物的特定制品,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在这种效应的产生中,制品中活微生物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安徽省不同性质土壤中的无机磷和有机磷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土壤磷的含量与形态与成土母质、成土条件和耕作方式有很大关系。土壤无机磷以O P和Ca10 P为主 ,有机磷则以中活性及中稳态有机磷为主  相似文献   

20.
“地质”是农林院校中农林专业普遍开设并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专业基础课,但由于种种原因,近些年却成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地质”在大农业中的应用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就笔者多年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近两年教学研究所得谈几点认识,并对有关问题作以探讨。 一、农林专业“地质教育”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农林专业“地质”教学中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致使教学内容甚至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围绕所选用教材变动,适合农林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