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钟山风雨起苍黄之日起,我就同这张马蹄桌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初我没料到,在马蹄桌边一坐就是40年,从青丝到白发,甚至连座位也没有换过。日日夜夜,风风雨雨,我已记不清在她身边度过多少个紧张的、激动的不眠之夜。  相似文献   

2.
先学做新闻编辑,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编辑! 就我自己的体验,认为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的编辑”好。每一个报纸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编辑工作有它自己的一套特殊规律。初学新闻编辑的人,得先有感性知识,掌握自己报纸编辑工作的特殊规律,才能有比较深切的感受,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去掌握新闻工作、包括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新民晚报原名新民报晚刊,解放前就已在上海出版。如果从1929年新民报在南京创刊的时间算起,它已存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家老报纸是出过一些编辑人才的。三十年代有“三张一赵”之说,就是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和现任报社社长的赵超构。新闻编辑  相似文献   

3.
二十年代在北京的人,会看到过一张国民晚报,它原是国民党人罗敦伟创办的。罗敦伟南下后,交给黄少谷办。到一九二七年,就转到张友渔(当时名张象鼎)同志手中。之后,这张报纸就成了我们党北京地下市委的一个搞合法斗争的宣传工具。张友渔同志在办这张报纸的时候,已经是在几个报纸担任过编辑的新闻工作者,但还在北京国立法政大学上学。当时,他既是在校学生,又是报社社长,经理,和主编人。张友渔同志是怎样从一个穷学生,白手起家,经营起报馆来的呢? 张友渔同志是山西灵石人,一八九九年生于前清一个穷秀才家庭。父亲张映南  相似文献   

4.
我不知道目下的出版体制是有无“出版家”这一称谓。但对王亚民,我不愿使用“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这一官称。社长,总编,这叫法太类聚化,无法恰切表达我对王亚民的认识。我乃一介书生,对出版人价值的衡估有特殊的角度。在我看来,那些具有独异的出版理念,高品位的出版境界,深厚的学养,并能实现这种理念与境界的出版界俊彦,才能称得上是“出版家”。此外,还有个我私设的标准:他应有个人化的精神魅力。 1992年,王亚民竞争上岗,担任了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在我国出版业中,“教育社”应属自来的幸运的  相似文献   

5.
编家四忌     
编家四忌王建辉【武汉】我有时这样想,文章不要考虑开头,有话就说可也。这就直奔主题了。做编辑有四忌─——忌不爱书。从正面说,编书人首先得是一个爱书人。其实这并非我的发明。叶灵凤说过他是一个爱书人。陈原也说过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要是一个爱书人,这是做好社长总...  相似文献   

6.
微博     
《报林求索》2012,(3):61-61
<正>1、@茅于轼(经济学家):我每次坐公共汽车都有人让座。如果没有,售票员会叫人让座。但是我坐地铁就较少有人让座,因为没有人管。其实,大部分时间我不想占别人已经在用的座位,所以我愿意站在远离有座位的地方。我还没有老得不能坐公交车。但是作为一个和谐社会应有的气氛,让座使人感到高兴。  相似文献   

7.
一名市报编辑,只算得新闻工作岗位上的小兵,转眼就是二十八个春秋了。如今两鬓飞霜,行将老矣。想起这二十多年的历程,总觉得趣味无穷。这正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人们常称呼编辑为“编辑老爷”,其意是面南而坐,一支红笔坐操稿件“生死”大权,对记者和通讯员来说,编辑的确算得“老爷”了。特别是通讯员的稿件,经过编辑的精心加工,见报后,往往要跑到报社来,对我们备加赞扬:“编辑同志花了工夫,把我的稿子改活了,使我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这样,功  相似文献   

8.
在这篇文章里,我主要介绍边春光是怎样主持修改和审定《红岩》的。《红岩》这部书稿,最初是我社社长兼总编辑朱语今同志拍板组织的,1959年语今同志调离后,边春光同志任社长、总编辑,由此《红岩》就在他的领导下完  相似文献   

9.
我妈有坐出租车恐惧症,一上车就盯着计价器,每跳动一次她就心悸一次,心脏跳动的力度是如此之大,我在旁边都能感觉得到。长久以来,我也得了陪妈打车恐惧症。有好几次,距离目的地尚有二三百米远,她预感到数字即将跳动,就勒令大家下车走路,不管是拎着东西还是抱着孩子,或者刚拍完婚纱照脚上穿着不合时宜的高跟鞋。她还教育我,为什么要花2块钱挤地铁呢?早起一小时去首发站坐公交多好啊,还有座位……  相似文献   

10.
视窗·方法     
●读者群体是个模糊概念北京青年报原社长崔恩卿在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首期全国报纸编辑策划与创新提高班的演讲中提出:读者群体是个模糊概念,它不可能精确。综合性报纸千万不要走所谓高端、尖端路线,不能走高精尖。报道刘晓庆,绝不是为了给刘晓庆看,而是为了给刘晓庆的影迷看;报道企业家,也绝不是为了给企业家看。不要以为企业家关注你,认为你报纸好,就一定是好事,真正买报纸的是大众。有钱有势的、坐机关的是不买报纸的,买报纸的还是那些坐地铁、坐公交的普通老百姓,都市报的零售大部分还是卖给了这些读者。崔恩卿说,他在北京青年报时,对这…  相似文献   

11.
那是几年以前,我还在大学念书的时候,脑子里萌发出写作的念头来,但苦于没有人指导。大凡第一次投稿,作者都迫切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得到编辑重视,并把它变成铅字。在初次尝试写作者的眼中,编辑头上笼罩着一个光圈,是一个神秘而高不可测的职业形象。也许是这种神秘感令我好奇,我对《编辑之友》产生了兴趣。在图书馆斑斓多姿的封面里,我发现了这一张朴素的面孔。希望能够从中了解编辑,找到一些提高写作水平的技巧和提高命中率的捷径。当时我想,一篇文章的好坏如何编辑是最有发言权的,了解编辑对文章的要求,就能够避免  相似文献   

12.
有些人很羡慕记者 的工作,尤其是对名记者 甚是崇拜。连新闻圈子 里,也是愿意当记者的人 多。群工部则是许多人瞧 不上眼的工作。有人称它 是穷工部,有人称它是收 发部。总之,这是一个无 名的岗位。但人各有志, 我在群工部一干就是十 一年,我热爱我的工作, 它是新闻事业的一部分, 是报社的一个窗口,这里 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 党报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 我在宝鸡日报负责编辑“群众呼声”版的工作,这个版的编辑、组织工作都由我一个人负责。由于我的稿子多是舆论监督方面的内容,每篇都要认真核实,常常为了一篇稿子要到基层去跑好几次。 我跑遍了周围250多个县、乡、村、组,坐过大客车,坐过货车,也坐过三轮车、驴车;没有车,两条腿也走去,别人一听说是搞问题调查的记者,你往往要受到各种冷遇。可是我一想到那些身在困苦中的人们,说什么也不能懈怠。有一次我到一个偏远山村调查学生辍学的情况,步行翻了两座大山三个大沟,终于在山背后找到了失学放羊的小学生,我累得靠在这个小学生的身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孩子只有11岁。他  相似文献   

13.
版面风光     
今年元旦,人民日报改出八版,读后有些感想,便随手记了下来。经济新闻坐首席一位编辑风趣地说:“四害”横行时,经济新闻在报纸上成了八仙桌上的老九——没有座位,还被扣上了“不突出政治”、“不抓阶级斗争”、“修正主义”等一顶顶大帽子;现在,给经济新闻落实了政策,你看,它高高地坐上了首席。在人民日报版面上,经济新闻占什么地位呢?我作了两个统计。一是今年一月份,头版  相似文献   

14.
业务报告     
我自1992年任主任编辑以来的6年中,曾担任《秦皇岛日报》总编辑和《燕赵都市报》总编辑兼社长。在双重职责中,不断学习和探索,努力办好报纸,同时也使自己的新闻专业水平有所提高。 一、改革创新,办一张有特色的开放城市报纸  相似文献   

15.
去年国庆节期间,人民卫生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刘益清同志向张文康部长汇报,准备召开一个跨世纪的中青年医学专家作家座谈会,请全国部分中青年专家参加。张部长当即表示非常赞同,完全支持。他说:“这是你们有战略眼光,有远见之举,我一定参加”。 1999年11月16日至18日,人民卫生出版社在  相似文献   

16.
位子     
农校在郊区.离城里四十多里。学校的班车连坐带站可以容下七八十人。这些人中中层以上干部占一半,普通教师占一半。学校早就订下了规定,中层以上干部在车上有个座位,比如1号座位坐的是王副校长,2号座位坐的是胡副校长,3号座位坐的是钱副校长(校长和书记有专车)。以此类推,官越大.越坐在前面,官越小,越往后面坐。到最后36号座位为止,都坐着学校中层以上干部。而普通教师.只好站着了。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读到上海学林出版社社长写的一篇文章,在文内有这么一句话:“编辑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这句话,给我们当编辑的带来了慰藉,带来了喜悦,带来了自豪! 编辑是时代的记录者,是历史的记录者,他们所编的报纸,影响着千百万人的思想和行动。编辑是一个好职业,但成为一个好编辑却并不容易。那末,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称职、有所作为的编辑呢?或者说,我们要提倡当一个什么样的编辑?我认为有那么十三条。  相似文献   

18.
《出版广角》主编来电约我采写薛德震和杨瑾这对伉俪出版家,这个题目马上吸引了我。近年来我一直在从事出版报道,熟悉并采访过不少出版社社长、总编,像薛德震、杨瑾这样夫妻都是现任出版社社长,而且是荣获“优秀出版社”称号的一流大社的社长,在全国出版界可谓绝无仅有。薛德震,是我国第一大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党组书记、社长兼总编辑、编  相似文献   

19.
采访历险记     
杨建民 《青年记者》2004,(12):43-43
13,在西方人眼里是个不吉祥的数字,那一天是2002年1月13日,上午,我在北京站42元钱买了一张没有座位的车票,这一天的行程罩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20.
社里的编辑谈起他,更是充满敬爱感佩之情。他们说:社长是个奇人,是个奇才。我很好奇,金明善奇在哪里?"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先人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一个人三天不见就可能有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