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要求:“能比较灵活地运用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按照这一要求,近年来各省市中考物理试题中的计算题灵活性有所提高。 请看下面几例。 例1 在串联电路中,两电阻R_1=4Ω,R_2=2Ω,电路电压为9V。则R_1、R_2的电压分别为U_1=_V,U_2=_ V。 (1997,湖南省中考题) 分析与解:画出如图1的电路,对整个电路和各段电路用欧姆定律,有  相似文献   

2.
错解分析4例     
例1 把两盏标有“6V 6W”,“6V 2W”的电灯泡串联接在12V的电源上。求两灯泡的实际功率。 错解∵R_1=U_(1额)~2/P_(1额)=(6V)~2/6W=6Ω, R_2=U_(2额)~2/P_(2额)=(6V)~2/2W=18Ω, ∴I=U/R_1 R_2=12v/6Ω 18Ω=0.5A. 故 P_1=I~2R_1=(0.5A)~2×6Ω=1.5W, P_2=I~2R_2=(0.5A)~2×18Ω=4.5W.  相似文献   

3.
1.含电源的等势点间可能有电流,也可能无电流. 图1(a)为闭合电路中一部分,已知A、B间电势差为零,则可以断定A、B间有电流,否则U_(AB)=(?)≠0.图1(b)所示,U_A=U_B,I=0. 2.不含电源的等势点间可能无电流,也可能有电流.如图2中R两端电势差为零,由I=U/R,便知I=0. 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1991年高考题)三个电阻的阻值相等,电流表A_1、A_2、A_3的内电阻均可忽略,它们的读数分别为I_1、I_2、I_3,则I_1:I_2:I_3=  相似文献   

4.
<正>在"欧姆定律"的学习中,一些往往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中滑动变阻器的移动问题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电压表的示数不能调节到保持不变等问题上难以理解,究其原因,是没有总结解这类题型的方法,若能够巧用串联电路分压原理,就能方便快捷地解决上述问题。一、串联电路分压原理的内容和推导(1)内容:如图1所示,电阻R_1、和R_2串联在电路中,已知R_1两端的电压为U_1,R_2两端的电压为U_2,则U_1/U_2=R_1/R_2。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图1所示电路中,电源内阻不计,电动势为,当电灯L_1、L_2均发生断路时,电压U_(AB)、U_(BC)是否都为零?用一只伏特表检测有示数U_(AB)=0,U_(ac)=0,但U_(AC)=,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U_(AC)≠U_(AB)+U_(BC),显然这是难以理解的.为什么会有此检测数据?这将如何理解呢? 由于实际电压U_(AC)确实等于而不为零,因此实际上申压U_(AB)、U_(BC)肯定不等于零.那么为什么用伏特表测量时示数为零呢?实际值与测量值的差异原因何在?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从静电感应角度分析在图1所示电路中,电势U_A高于U_C,但由于电灯L_1、L_2均断路,因此不会形成从A经B到C的电流,却可在A、C间的断路部分空间形成静电场,假设电灯L_1  相似文献   

6.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_1=390Ω,R_2=230Ω,电源内电阻r=50Ω,当开关S合在1时,电压表的读数为80 V;  相似文献   

7.
一、测量方法 (1)按图一接线,其中R_1为保护电阻、R_2为可调电阻(电阻箱或滑线变阻器),G为待测内电阻的电流表,G_0为辅助用的电流表,G_0的量程与G相差不大。 (2)接通电键K,调节R_2使辅助电流表G_0的读数为接近满刻度的某一整数并记下G_0的读数Ig。 (3)断开电键K,保持R_2的数值不变,用电阻箱R代替待测定内阻的电流表G。(注意这时电阻箱R应取零欧姆以保护G_0) (4)接通电键K,调节R的值(由零逐渐增大),使G_0的读数仍为Ig,记下这时电阻箱R的值Rg。 (5)没G的内电阻为r_g,由电路的等效性,显然有:r_g=R_g。  相似文献   

8.
例1 如图(一)所示,已知ε_1=6v,ε_2=0.7v, 内阻r_1=2.5Ω,r_2=1Ω,电阻R_2=10Ω,要使I_b=300mA,问:①R_1的阻值应多大?②A、B两点的电势U_A=?U_B=? 解:①欲求R_1,须知U_(AB)  相似文献   

9.
设C_1、C_2两个电容器串联接在电压为U的恒压源上,求C_1、C_2两端的电压U_1U_2。教科书上给出的答案是: U_1=C_2/(C_1+C_2)U (1) U_2=C_1/(C_1+C_2)U (2)但实际情况是: U_1=R_1/(R_1+R_2)U (3) U_2=R_2/(R_1+R_2)U (4)这里R_1、R_2是C_1、C_2的漏电电阻。实用电容器的漏电电阻不是无穷大,而是有限值,而且随介质的不同可以相差好几个数量级。例如高压云母电容器的漏电电阻大于10~(12)欧,而低压纸质电容器则常小于10~9欧。  相似文献   

10.
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1/R=(1/R_1) (1/R_2) … (1/R_i) … (1/R_n)=sum from i=1 to n (1/R_i) (1)这种方法可称为“倒数法”或“电导法”。当各支路电阻相等时,R_1=R_2=……=R_i=…=R_n,则R=(R_1/n)一般说来,实际的并联电路各支路电阻往往是不相等的。能否有办法让各支路电阻变成相等呢?下面让我们来研究图1所示的电路。该电路两支路的电阻R_1>R_2,如果用R_(21)和R_(22)两个支路代替R_2支路,R_(21)=R_(22)=R_1,如图2所示,两图表示的电路并联总电阻相等,图2是图1的等效电路。它们的并联总  相似文献   

11.
原题:在图1(1)所示电路中,其U—I图线如图1(2)所示,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若电路改为如图1(3)所示,R_0=4欧,变阻器阻值范围如前所求,求安培计读数的变化范围。本题的参考答案是:1.67安≤1≤2安。对此,笔者认为欠妥。现讨论如下: 由ε=U_1+I_1r=U_2+I_2r得, r=(U_1-U_2)/(I_2-I_1)。由图象可知 r=(8-0)/(10-2)=1(欧), ∴ε=U_1+I_1r=8+2=10(伏)。  相似文献   

12.
给课外活动小组同学每人实验器材: 万用电表(1只),电阻四只(阻值不等,如:E_1=2kΩ、R_2=4kΩ、R_3=10kΩ、R_4=5kΩ),连接导线若干,开关1只。首先让用同学们测出每只电阻的值。同时练习使用万用电表的欧姆档。(10分钟) 然后,让同学们将电阻联成附图所示电路用万用表测AB端电阻。测两次,一次K断开,测得值为R断;一次K闭合,测得值R_合。让同学们比较R_断和R_合,交换电阻的位置再做几次,记录每次实验R_断和R_合的大小之间关系。(15分钟)  相似文献   

13.
1.定义:如果一条直线l交圆锥曲线C于A、B两点,则称直线l为圆锥曲线C的割线. 2.公式:设A(x1,y1)、B(x2,y2)、AB的中点N(x0,y0). 椭圆:x2/a2+y2/b2=1的割线AB,则kAB=-b2x0/a2y0. 双曲线:x2/a2-y2/b2=1的割线AB,则KAB=  相似文献   

14.
欧姆表测电阻简单方便,但是,由于欧姆表内部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值改变,测量引起的系统误差较大.运用比较法测电阻能大幅度地减小系统误差。一、测量方法用欧姆表测量电阻R_x时,设欧姆表的读数为R_x’,再取一阻值在所选同一挡位表盘中心值附近的标准电阻R_0用同档位测得欧姆表的读数为R_0’。则R_x/R_x’=R_0/R_0’,即R_x=R_0/R_0’R_x’。用以上方法则得R_x值比直接测得的R_x’值更接近准确电阻值。如果标准电阻选用电阻箱,测量时改变电阻箱阻值,那么,当欧姆表的读数恰好等于被测电阻的读数R_x’时,则电阻箱的阻值必等于被测电阻的阻值。  相似文献   

15.
题目: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流表示数的变化范围是0.5~1.5A,电压表示数的变化范围是0~8V。求滑动变阻器能得到的最小功率和最大功率。 解法1:滑动受阻器能得到的最小功率 P_(最小)=U_(最小)I_(最小) =0V×0.5A=0; 最大功率  相似文献   

16.
1 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1.1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分压式工作点稳定电路的分析方法1.1.1 用估算法计算。基本共射放大电路、分压式工作点稳定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方法见下式: I_(BQ)=(V_(CC)-U_(BEQ))/R_bI_(CQ)=βI_(BQ)U_(CEQ)=V_(CC)-I_(CQ)R_cI_(CQ)≈I_(EQ)≈(V_(CC)(R_1/R_1 R_2)-U_(BEQ)/R_eI_(BQ)=I_(CQ)/βU_(CEQ)=V_(CC)-I_(CQ)(R_c R_e)1.1.2 用微变等效电路法分析计算。基本共射放大电路,分压式工作点稳定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A_μ,输入电阻R_i和输出电阻R_o的计算公  相似文献   

17.
现行初三教材“研究串联电路”一节,其核心任务是推导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各串联导体电阻的大小关系。它的推导过程是: 设串联导体的阻值依次为R_1、R_2,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为R(图8-27),那么, U=IR,U_1=IR_1,U_2=IR_2 把上列各式代入U=U_1+U_2中,得到 IR=IR_1+IR_2 所以R=R_1+R_2 笔者从教学实践中体验到,上面的推导过程有两点不足:其一,由于学生只知道“导体的电阻”,至于“电路的总电阻”,学生对它还需要有一个感知认识过程,假如就这样将“电路的总电阻”以及“U=IR”直接抛授给学生,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其二,该推导过程得出结论很突然,也显得有  相似文献   

18.
本刊1990年第4期刊载的题为《关于涡旋电场的电势问题》的文章(下称沈文)指出:“(3)R_1=R_2时,U_A=U_B,A、B两点电势相等……故导体是等势体,导体上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差为零。……即导体环内无稳恒电场,导体是等势体,所以U_(AB)=0”,沈文这一段话可概述为“处于均匀且变化磁场中的均匀导体环是一等势体。”笔者认为这一结论值得商榷。一、处于均匀且变化磁场中的均匀导体环上各点电势相等的计算。沈文在所述例子中指出,当R_1=R_2时  相似文献   

19.
<正>例1(电动机)如图1所示,把电阻R和电动机M串联接在电路中,已知电阻R与电动机线圈的电阻相等,接通电路后,电动机能正常工作,设电阻R和电动机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_1和U_2,经过时间t,电流通过电阻R做功为W_1,产生的电热为Q_1,电流通过电动机做功为W_2,产生的电热为Q_2,则()。A.U_1Q_2D.W_12Rt,Q_1=I2Rt,Q_1=I2Rt;而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线圈转动切割磁感线产生了反电动势  相似文献   

20.
设P是△ABC内部满足∠BPC=∠CPA=∠APC=120°的一点,则称点P是△ABC的费尔马点。 定理 设P是△ABC的费尔马点,点P至边BC、CA、AB的距离分别为r_1、r_2、r_3,△ABC的内切圆半径为r.则有 r_n r_2 r_3≤3r.(1) 证明:记BC=a,CA=b,AB=c,PA=R_1,PB=R_2,PC=R_3,则有 a~2=R_2~2 R_3~2 R_2R_3, (2) b~2=R_3~2 R_1~2 R_3R_1. (3) 不妨设a≥b≥c.则可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