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新华社的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量的“新华视点”“新华时评”稿以及社办报刊发表的舆论监督稿件.在谴责落后愚昧、抨击阴暗诡诈、鞭鞑腐化堕落、揭露社会阴暗、反映群众呼声、弘扬社会正气、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称赞。新华社的新闻舆论监督研究工作。也随着新华社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实践的有效推进而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2.
在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的时候,我们知道“真实”其实包括两层含义:真实的现象和真实的本质(为论述方便,我们把客观的真实现象表述为“真实”,把区别于表面的、事情的本质真实表述为“真相”)。两者必须是统一的,否则就会造成新闻失实,损害媒体的公信力,特别是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后果犹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对于舆论监督稿件所反映的问题,读者普遍关心它的现状、发展及其结果,因此,搞好新闻舆论监督的追踪报道,不失为抓好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解雯昕 《新闻世界》2013,(7):303-304
【摘要】“文人论政”是近代中国报刊史上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启蒙。本文试从分析“文人论政”的定义及缘何消逝、“新闻舆论监督”的内容及现状入手,针对现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旨在从“文人论政”的精华中发现对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健 《记者摇篮》2010,(9):22-23,16
一篇好的舆论监督稿件不但要事实准确、内容清楚,还要经得起被监督者逐句逐字地推敲,经得起“法律真实”的检验,才能很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又能让被监督者心服口服地接受监督,促使其纠正错误行为,同时,写好一篇“百密无一疏”的舆论监督稿件,也是记者维护媒体形象、维护自身权益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6.
胡晓 《新闻传播》2009,(8):136-136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闻媒体呈现出各类纷繁芜杂的新闻现象,如选透、艳照门、范跑跑、网络暴民、小沈阳等代表草根的娱乐化、庸俗化风潮成为新闻报道主流,“舆论监督”这一新闻的基本要义一度被掩盖甚至抹杀。“新闻”、“真实”、“客观公正”这些原本新闻中所应具备的特质却变成了与“炒作”、“虚假”、“歪曲事实”等贬义词相联系的怪现象,使得对它们的解读方式成为新闻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质的“度”,提倡新闻舆论监督的“度”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从新闻舆论监督的效果上来讲,它的难度并不仅仅是记者的紧张和辛苦,而是难在对“度”的把握上,即整体的一种火候,需要在客观、公正的报道中达到预期议程设置的效果。反思近年来在新闻实践中舆论监督个  相似文献   

8.
舆论引导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与“三贴近”紧密相关。要创新舆论引导,必须遵循新闻规律,把握舆论特点,强化受众意识,实现有效传播。必须在“三贴近”中通过捕捉新闻亮点,追求本质真实,树立舆论形象;通过反映新闻热点,注重理性分析,正确引导舆论;通过透视新闻焦点,重视言论作用,开展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9.
尼爱玲  李勇 《视听界》2006,(3):89-90
县级广播电视台开展舆论监督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有:一些“父母官”报喜不报忧,直接干预较多;地方关系网盘根错结,阻力大,说情者多;新闻单位领导怕惹麻烦、“捅娄子”,主张“息事宁人”;记者有所顾忌,抹不开情面,不愿意行使舆论监督权。2004年,我台在舆论监督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新闻节目全年播出舆论监督方面的稿件200余条,占全年播出稿量的近10%。舆论监督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多个层面。舆论监督的深度、广度前所未有。怎样才能开展好舆论监督呢?我们的体会是必须坚持以下三条原则。第一,与人为善,治病救人2004年8月份,…  相似文献   

10.
许静 《新闻前哨》2007,(5):80-80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对某事、某单位或某人的舆论监督有“头”无“尾”,缺乏力度,导致公众对媒体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要消除这种“不信任”,新闻舆论监督就必须“寻根究底”。一  相似文献   

11.
陈开尧 《新闻界》2001,(6):61-61
党报舆论监督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新闻稿件,即通过记者的笔披露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对于这一点,各报都极为重视并下大力做好;二是新闻照片,即通过直观的、现场的、真实的画面抨击社会不公和阴暗面,达到舆论监督的目的。对于新闻照片在舆论监督中的独特作用,一些同行并不像对待新闻稿件那样十分重视和感兴趣,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在法制日益健全和信息快速传递的时代,可以说,新闻稿件和新闻照片是报纸舆论监督的两翼。两翼齐飞,舆论监督的作用才发挥得更好。而新闻照片在舆论监督中的独特作用表现在:一是新闻纪实性强。新…  相似文献   

12.
新闻稿件除了有成就报道、先进典型人物宣传以及动态的信息外,还有大量的批评监督性稿件。特别是现在各家媒体都在自觉践行“走、转、改”,做到“三贴近”,更多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加之都市报的飞速发展,受众的维权意识增强、利益诉求多元化等,这些都促进媒体自觉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使得批评监督类稿件呈增多之势。然而,...  相似文献   

13.
据不完全统计,短短3年时间,中国的微博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亿。有人称现在是一个“人人拥有话筒”的微博时代,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要摆脱正在逐渐边缘化的命运,只有一条路:遵循规律,自我革新。近年来,苍南县广播电视台《苍南新闻.调查》栏目,通过财务一些可行性手段,进行新一轮新闻变革,按“新闻规律办事”,做“正确而好看”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新闻稿件不被刊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虽然是新闻但编辑看走了眼;有的不是新闻;有的虽然有点儿新闻性,写作水平太差;有的具备新闻性、写作也还可以,但不合时宜;有的完全可以发表,可惜版面有限挤了下来……于是,有些稿件就“死”了。已经“死”了的稿件,还能不能复“生”呢?能!只要有相应的机遇,只要有编排的技巧。  相似文献   

15.
童钟鸣 《新闻界》2003,(3):25-25,39
加快新闻改革,需要创新舆论监督形式,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在舆论监督实践中如能运用好“读者讨论”这一形式,可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舆论监督的质效。一、“读者讨论”新闻实践的理性思考“读者讨论”有其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更有其理论根据和基础。其一、“读者讨论”是唯物史观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读者,亦即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劳动者),他们是社会的主人,创造世界和历史的动力。“读者讨论”就是让广大读者(群众)参与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活动及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充分地体现了“群众是创造…  相似文献   

16.
1994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开播,被很多人视为中国新闻舆论监督进入全面发展,遍地开花的开端。各省市电视台先后推出主打的新闻评论栏目,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此后,《南方周末》等平面媒体也迅速在业内崛起,掀起一波新闻舆论监督的高潮,媒体新闻舆论监督出现了泛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对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记来说,舆论监督作品是其思想境界、职业道德、采访作风、字功底、新闻素养以及党性原则、政策法律意识等方面的综合反映。舆论监督采访工作细致与否,舆论监督效果好坏,自身的新闻素质高低,最终都会通过记的作品体现出来。这即古人说的“以载道”,“如其人”。舆论监督作品是舆论监督记工作的最终和惟一展现,前期所有劳动都凝结作品中。因此,不能不重视和研究舆论监督作品的写作及其风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重要,还在于舆论监督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作品见之于报端,公之于世,就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力量,作为一柄“双刃剑”,一旦误伤别人,也就连累自己,会带来新闻官司等想象不到的后果,不可不慎重为之。  相似文献   

18.
只要秉承真实、客观的精神和态度.我们的新闻舆论监督一定能发挥其强大的社会效用。  相似文献   

19.
老杨 《军事记者》2009,(3):71-72
采访,顾名思义,包括“采”和“访”两大内容。所谓“采”,就是对新闻稿件所需素材的寻找和采集;所谓“访”,就是对新闻事实的主人公、见证人或知情者的调查和访问。采访是新闻采写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而在采访过程中,最关键和决定稿件成败的工作,莫过于“问”了。善于“问”,就可以获得充分而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为新闻稿件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广电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要坚持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坚持新闻舆论监督的“三度”不减,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把舆论监督的重点放在民生领域,掌握对外与对内的尺度,加强稿件把关和记者监管,做到四个“有利于”,确保导向正确,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