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华民族的传统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产生和保存了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遗产。西方自近代启蒙运动以后,一大批思想家都对中国化“情有独钟”,在融合中西化上所作出了贡献。重新研究中国古代化与西方现代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调整国人近百年来的“化观”,对于反恩19世纪来到20世纪末中国化的历史命运,特别是从“打倒孔家店”到“化大革命”的化立场,完成“中国特色”化观念的变革与自觉,使中国化民族化重新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名的改革思想家,他以世界的眼光审视中西化,把两种化置于平等地位,他对中西两种化的态度,总的倾向是中西融合而不是中西冲突和对抗。他认为西方化“由外而归中”,与中国化相融合可生成一种“本末具、虚实备、理与数合、物与理融”的新化。郑观应的“仿泰西,复三代之法”重点在于引进西方化,因为西法是具体而详实可行的,在代之法是遥远而含糊的。可以说,郑观应对西方化持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吸取的积极态度。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西学东渐的先驱区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西方人引为自豪的海洋化,并不是西方化的产物。而是中国“农耕明”的结晶,中华民族才是人类海洋化的缔造。中国的海洋化从琼、台走向世界,船舵与指南针是中华民族服征服海洋的两大法宝。在近代,中国的海洋化在封建主义的专制统治下,备受摧残,被迫位于西方新兴的海洋化,其历史教训是惨重的。复兴和重建中国海洋化,意义深远,时不我待。  相似文献   

4.
中国法制现代化过程中东西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法制深受西方法律化的冲击和影响,传统的法律体系解体了,但传统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仍然渗透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法制现代化绝不意味着西方化,而应当是“西方化”与“本土化”张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与西方法化比较中“任人”,“任法”之辨与“人治”,“法治”之争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它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和化积淀下形成的迥异的法观念,继承优秀化遗产,及汲取西方先进法理念是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途径之一,中国法化差异的存在取决于诸多缘由,不仅表现在经济基础和政治化背景的不同,而且在对人性论认识上也存在差别,对此深入研究对重构当代中国法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法治的目标应是人心系于制度,风气定于法律,在“法治”与“德治”的相互促进中,快速提升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传统化的研究,我们首先想表达两点基本看法。首先,中国化研究从一开始就陷入到一种“本体不明”的悖论中,即总是作为一种西方化的“他”、“对象”来显身的,这就使那个在理论意义上作为其自身本质规定、因而无法同其它明相混淆的中国化本  相似文献   

7.
在考察西方“化研究”的基础上,认为90年代国内化研究的兴起,并非是西学影响的结果,而是中国本土社会化化,理论研究发展的逻辑必然。“化诗学”的出现,不失为一种对中国化研究的富有前景性的理论创建。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从《围城》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所言的“围城”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化的“围城”与西方现代化的“围城”,走出传统化的“围城”意味着钱钟书对中国化现代化的追求,打破西方现代化的“围城”暗示了钱钟书对现代性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的批判。钱钟书的围城就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围城,走不出传统化围城但极力想走出传统化围城,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都不得不面对了传统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围城。  相似文献   

9.
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应从狭义的角度研究化问题,把化理解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论述了中国传统化和现代西方化与社会主义新化的关系,说明了在当代中国如何把握先进化的前进方面问题,认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讲话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众化是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有其特指性和时代性。大众化理论研究是一个高度语境化命题,移用西方理论必须要经历本土化洗礼。当代中国大众化批评话语的错位,反映在对西方批判理论的机械套用和对“中国已经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轻率判断。这是化自觉与理论创新意识缺乏的表征。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很多看法都认为与他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有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多从经济和政治方面着眼。即使从文化方面着眼探讨,对于他在中国文化定向方面的特殊作用也是注意得不够。孔子之所以会成为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范式人格,是因为:他顺应历史的选择,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点上,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整理、弘扬西周文化的精华,并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同时.孔子的人格特质非常适合中国文化模式和民族心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傅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早被尊称为“圣人”的杰出人物,早于孔子七百年左右,在他身后形成的“傅岩文化”以及名垂后世的《说命》三篇,彰显了他的教育治学理念。傅说从帝师身份的确立到他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从治国之道到治学之法,开华夏文明之先河,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The Academic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No. 4 of this year carried in it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ection" Mr. Feng Yu-lan's two articles entitled "On Criticism of Confucius and Self-Criticism of My Past Ideological Inclination To Honor Confucius" and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Two Lines for and against the Restoration of the Old Order." In his articles, while criticizing the reactionary thought of Confucius, he also criticized his past ideological inclination to honor Confucius and to give publicity to the "abstract law of inheritance" with regard to the legacy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is is progress that deserves to be welcomed. These two articles will be reproduced by this paper today and tomorrow for the reference of the reading public.  相似文献   

14.
孔子基本上是属于学者,是思想家与教育家。李大钊在评说孔子与儒家思想时是把两者区别开来,分别对待。他尊重并称赞孔子,但否定孔子学说与批判儒家思想,开辟研究孔学的新径。李大钊的做法不啻是一种启迪。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巨人,对中国上古时代的文化整理与传播立下不朽功绩。作为思想家是杰出的,独树一家之说。孔子个人是操守端庄、渊博谦逊的伟大学者与哲人,值得后人敬仰。但孔子的学说,尤其儒家思想应当摈弃与批判。传统是一种因袭惰性,具有历史的落后性与进步的阻力性。愈是传统的东西,越要小心,越要持批判精神,以免贻误发展。时至今日,想用儒家理论来拯救时弊未免失之迂腐。我们的精神岂能还禁锢在儒家的牢笼里?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建设当代社会精神文明而奋斗。  相似文献   

15.
胡适对孔子的态度是十分复杂的,他曾疑孔、非孔,反对现实政治中利用孔子搞复古主义、专制主义;而在学术层面则用平等的眼光研究孔子,作"魔鬼的辩护士";当胡适寻求传统文化资源支持其自由主义言说时,孔子又摇身化为自由主义的先驱。孔子还是那个孔子,变的是时代与问题,是胡适的视界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私人讲学的人,他生平最重诗教,但对诗本质的东西却很少论述,他主张诗从属于伦理道德和政治。孔子十分崇尚周礼,有着改良周制的政治思想,但却得不到重用,因而孔子通过诗的教化作用向弟子传播周礼,以期培养一批改良主义政治人才。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史上的第一个无神论思潮已经到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鲜明的人文性与现实性特立于时代学术思想之前沿,孔子已具有鲜明的无神论倾向。孔子推崇周礼,而丧祭之礼侍奉的对象即鬼神,所以孔子不能明言否定鬼神,其无神论观念在礼学中处于两难境遇。但处于两难之中的孔子,其思想体系已归属于无神论。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主要记录了"至圣先师"孔子的言行,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作为我国第一位教育家,孔子因独特的人格魅力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为魅力型教师提供了三大参照系:勤勉不懈的为学态度;达观向上的道德情操;别具一格的教人之法。  相似文献   

19.
春秋后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三大圣哲人物:老聃、孔丘、孙武。老子开创了中国道家学派,孔子创建了中国儒家学派,孙子确立了中国兵家学派。在其后2 500余年的历史发展中,三大学派均显示了足以左右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影响。单就兵学思想而论,孔子仅在其思想体系之一隅,展示了相应的兵学观点;老子虽多有论兵之说,但仍是一个不完整的兵学家;而孙子,则创建了足以主导、统贯中国兵学发展史的、无与伦比的兵学理论体系。———虽然如此,三圣各以其特有的魅力而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20.
孔子以其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艰辛地传播他的思想,为中国古代文化和知识的传播做出了辉煌的贡献。他以"述而不作"为代表的传播表述方式,使中国文化有了一个永不会被遏制的思维源泉,给中国文化以巨大的活力。正是由于孔子和他弟子的传播思想和传播活动,才使得儒家思想得以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虽经天灾人祸,朝代更迭,仍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心理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之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成为他们心灵中永远的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