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因“不服管教”,任课老师要求家长“教育好再送来”,这不过分吧?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因“严重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班主任要求“转班换一个环境”,这也不过分吧?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因“不可救药”,学校让他“该干啥干啥去”,这更不过分吧?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正如掌勺的大师傅怕“一个螺蛳坏了一锅汤”,手执教鞭的人也会害怕“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老鼠屎”就是“坏学生”,在成百上千的学生里,他看似不起眼,实则“祸害无穷”。从小处看,会影响教师的业绩考核,延缓调资晋级评优的进程;从大处看,会败坏学校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第七册《晏子使楚》一文中有“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一说。它用以比喻不良环境可使人品质变坏。但是如不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解释起来又会贻笑大方。  相似文献   

3.
《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课本释为:“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此注不尽妥当。照课本的注释,这一句是从侧面写陋室的环境,其重心是“苔痕”和“草色”如何,而不是陋室如何。这是不合作者原意的。我们知道,铭文和记叙文不同,它原是刻在器物上的纪念文字,由于篇幅简短,一般不象记叙文那样去对环境作侧面描写。“苔痕”句虽也提到了陋室  相似文献   

4.
“好”是最常用的形容词,它的基本含义是优点多,使人满意,跟“坏”相对。如“好孩子”、“庄稼长得很好”。  相似文献   

5.
刘翎 《湖南教育》2005,(19):35-35
孔子说“:兴于计,立于礼,成于乐。”同样,在国外,也有人说“:一个人再坏,只要他喜欢莫扎特的音乐就坏不到哪里去。”由此可见音乐对人的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就如何运用音乐教学进行德育工作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歌曲学习中的德育——以德扬善歌曲演唱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一首歌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时,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心灵也可以得到美化。如教材中的《卖报歌》,作曲家聂耳就是以大街上报童的生活为写照创作了这首歌曲。旧社会的孩子生活十分艰苦,吃不饱,穿不暖,每天卖…  相似文献   

6.
我们先对“不很+好”和“不很+坏”两个短语作一研究。对人或事物满意程度的评述经常用到两个短语——“不很好”和“不很坏”。它们包含多个层次的意思。语言环境的变化决定着它们意思层次的变化。一、多层次意思的静态分析“不很好”和“不很坏”包含了哪些层次的意思呢?我们先将“好”和“坏”这两个词作一剖析。粗略地讲,对人或事物满意程度的评述可以用“好”和“坏”这两个词来表示,可图示为:在“好”之前加上程度副词“很”字,对人或事物满意程度的评述则可以变为用“很好”和“非很好”(不很好)来表示,可图示为:在“坏”之前加上程…  相似文献   

7.
在教师和家长眼中,我是一个“好”学生,可是,老师总是问我:“你怎么总是和坏学生搅在一起?”我不明白“坏”的定义是什么。不喜欢课本,喜欢一些“野书”叫“坏”?成绩不好,但体育好叫“坏”?略有“暴力”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如果什么也不懂,常常被斥之为“一问三不知”。那么,这“三不知”究竟指的是哪“三”个“不知”呢?《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记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以为对敌情不甚清楚,不可轻举妄动。他说:“君子之谋也,如衷(即“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如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两国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人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而英国人大都认为狗是忠诚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canine idioms),其中除了一部分受到外来化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坏”的意义。如.  相似文献   

10.
“两面词”与“反训”说略周照明所谓“两面词”也就是同一个词兼有相反的两面意思。如“仇”,既可以指好的方面,如“同伴”“配偶”:《诗经·周南·兔直》:“公侯好仇”;曹植《浮萍篇》:“来为君子仇。”又可以指坏的方面,如“仇敌”:《史记,秦始皇本纪》:“相...  相似文献   

11.
现在人们要说某人头脑不好,想法糊涂,便往往要说“脑子坏了”、“你脑子进水了”、“你大脑进水了”。意思是脑子进水就会影响人的正常思维,就会干傻事。这当然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只是比喻。事实上人如果真的脑子进了水,脑子就坏了,人就生病了,是可能要命的,而不仅仅是干傻事。如现在的一些“脑积水”、“脑水肿”等疾病,都是很严重的。但是这个说法很流行,用的人特多。那么,这一说法究竟是谁最先使用的呢?原来,这一说法最早是由隋朝的侯白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语文考试的成绩发下来了,“好”学生A与“坏”学生B都得了85分。 A的家里。“看看你考的这点分,整整下降了10分,你的心都用到哪去了?这个假期你别想出去玩。”A的妈妈如狮吼一般喊道。 A委屈极了,边哭边喊:“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我再努力就是了。要是这样,我宁愿开始就做个坏学生!”说完,一摔门进屋了。不爱吱声的爸爸也说:“真是太不像话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有一句话:“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里的“山阴道”是普通名词还是专用名词?如果是专用名词,那么“山阴道”在哪里?  相似文献   

14.
“青”一般可以指三种颜色。一指绿色。如《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李白《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二指蓝色。如《苟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三指黑色。如《书·禹贡》:“厥土青黎。”孔颖达疏引王肃曰:“青,黑色。”  相似文献   

15.
说“贼”     
“贼”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很特殊的词。《现代汉语辞典》(修订本,1996年版)列举“贼”的义项分两类,第一类:①偷东西的人。②做大坏事的人,如:奸贼、民贼、卖国贼。③邪的;不正派的:贼心、贼眉鼠眼。④狡猾:老鼠真贼。⑤伤害:戕贼。第⑤项是多用于书面语的词。第二类,多用于方言。一是用作副词,当“很”讲,如贼冷、贼亮。二是修饰、形容语,有邪恶的、奸坏或不正当之类的比喻意义。如:贼头贼脑、贼心、贼星、贼眼等。  相似文献   

16.
我们先对“不很+好”和“不很+坏”两个短语作一研究。 对人或事物满意程度的评述经常用到两个短语——“不很好”和“不很坏”。它们包含多个层次的意思。语言环境的变化决定着它们意思层次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教书六七年,脑海里慢慢知道了“好”孩子、“坏”孩子的概念;听过了许多课、交往了不少人,也慢慢地知道了什么是所谓的“好”孩子班、“坏”孩子班。细一思忖,竟也生出无限感概。所谓的“好”孩子,无非就是听老师、父母的话,上课守纪律、不搞小动作、足额完成任务,像个小大人似的“稳重”、“成熟”。而“坏”孩子的“坏”就多了,不守纪律、爱出风头、作业不认真,专找老师的“茬”、不尊重老师的权威……而“好”孩子聚集的班就有点让人骇怕了,可称其为“机械化部队”,整齐划一。举手、放手整齐,坐姿一条线,回答必是双手倒背,…  相似文献   

18.
近段时间,在读书看报不经意之中,看到“如厕”悄无声息地替代了“入厕”,登上了大雅之堂。的确,在很多收费公厕门前摆放着“入厕2毛”、“入厕3角”等字样的牌子。那么,到底是“入厕”还是“如厕”呢?或者二者通用呢?既然如此,总要探究一番,以正视听。且看“如”读“rú”,本义是随从,旧时以女嫁为从人,所以“如”是女、口结构,在“如厕”一词中是到、往的意思。故“如厕”一词是一个介词结构,是到厕所,往厕所的意思。“入”读“rù”,独体字,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故“入厕”一词是一个动宾结构,是进厕所里来或进厕所里去之意。由此可…  相似文献   

19.
天地苍茫,一柱入云,它站立成一个字,那就是“独”。 “独”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标志,是一个人之所以是自己而不是他人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0.
窃听是作者根据创作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段,充分地合理地运用窃听艺术,可使文章增光添彩,如甘饴般吸引读者。 窃听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李小二发现自己酒店里“两个人来得不尴尬”,就对老婆说:“这两个人,初时又不认得管营,向后我将按酒入去,只听得差拔口里呐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我自在门前理会,你且去阁子背后听说甚么。”李小二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