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活动理念】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席居哲的观点,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经过多年实践,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面临着“缺乏综合实践项目”“教育渠道狭窄”“课程教材不足”等重要问题。本研究提出,引进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与常规心理健康课(云南省晨光版教材)和学校特色心育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成为主动的心理健康探索者、研究者,成为彼此助力学习的促进者。让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走出课堂、走进真实生活,是我们所探索的问题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2.
心灵瑜伽指一种“对心作用之控制”的瑜伽,它关注个人发展的心灵层面,其内容包括心态调整、情绪管理和心理调适等。心灵瑜伽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符合社会认知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有关内容。它是参与性学习;能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加工,更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保持;它很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情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是整个人的智力和情绪都参与的,启发学生创造性最有效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3.
“理想+民族特色”的心理健康校本教育体系是借鉴现代建构主义模式,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进行整体架构的。“理想”是时代赋予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内涵,也是新时期青少年“理想缺失现象”严重的诉求;“民族特色”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小学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之一,它承担着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和传递积极心理能量的重要使命,因此,如何打造更加优质的心理课堂是心理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话题。结合课堂教学实例提出高中心理课的“四有”和“四无”:“四有”即有学生、有体验、有思考、有效果,“四无”即无隐性霸权、无照本宣科、无拼凑堆砌、无潜在伤害。  相似文献   

5.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提出了研究正常个体的整体分析法,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论及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和启示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论 心理健康,在我国又称心理卫生。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中,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20世纪70  相似文献   

6.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入细致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我们所面对的少年儿童在学习、生活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惑,以至引发不少的心理障碍。因此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排除障碍,促其健康成长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几年来,我们较早地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施了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工程。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心理健康课,我们喜欢!”学生们在学习小结中,众口一词地“用心理健康课,我们喜欢”这句话表达对心理健康课喜爱。每逢双周一的下午,上课铃声…  相似文献   

7.
"人本主义教育观"作为当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有许多教育专著对此加以评述。本文着重从听力课教学的角度,实践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带来的启示,将其核心概念:以学生为中心;意义学习;学习自由模式;教师——学习的促进者,应用于听力课堂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8.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笔者以辽宁省心理健康优质课“时间管理挑战赛——谁是时间王者”为例,从学情分析、活动设计和课程实施三个方面,评析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目标、活动、组织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夯实心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学生学会学习素养,落实课程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9.
深度学习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文献检索表明,目前深度学习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心理课堂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何依据深度学习理论提高小学心理课的教学有效性,在多年的心理课教学中,总结出在教学全过程通过做“加法”“减法”,即在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师干预上做减法,在课堂深度、课堂体验、学生空间上做加法,来提高小学心理课的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系统地总结了“精、简、乐”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人人都具有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倾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根本目标也是如此,因此,人本主义思想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以人本主义为指导思想,探讨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2.
庄续玲 《江苏教育》2022,(88):38-40
校园心理剧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基于“能动学习”视角,构建校园心理剧“六环节”辅导模式,探索校园心理剧和心理课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能动学习”,促进学生知情行协调的心理健康以及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倡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旨在由“教书”转向“教人”。基于此,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对人的潜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在这个前提下,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对人类的学习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非指导性教学”、“自由学习”以及“学生中心教育”等观点对我国的素质教育有一定启发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优势,然后对“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包括提炼思政元素,丰富教学资源;强化教学浸润,彰显育人效果;创新教学方法,焕发育人活力。  相似文献   

16.
岳冰 《林区教学》2009,(11):31-33
论述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应用“参与型”操作模式的必要性,并设计了“参与型”操作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可采取的教学指导策略及具体的应用方法,并指出在实践中“参与型”操作模式对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及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生心理互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倡导心理互助是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社会支持与社会交换理论、亲社会行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是大学生心理互助的理论依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求助意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要求及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互助活动的初步探索则形成了大学生心理互助工作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延玲  席东 《文教资料》2009,(16):123-124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人本主义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普及应用,越来越显现出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学习理论、心理学理论等对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重要指导作用。本文简要讨论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及人本主义等对多媒体课件设计开发的直接作用和所提供的原则,从而奠定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都是组织教学的形式。本文通过分析慕课教育中的人本主义理念和以教师、教材为主导的传统课堂教学,提出如何借鉴慕课中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整合传统课堂教学,以促进传统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