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轼诗琐谈     
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苏轼,在诗、词、散文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虽然他以豪迈奔放的词风誉满文坛,但他把写诗当作日常功课,多方向前代诗人李白、杜甫、韩愈等大家学习,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他的作品里,诗占有将近一半的份量,比之散文和词,苏轼诗的题材更广阔,风格也更多样.  相似文献   

2.
政治讽喻诗是苏款诗歌的一种代表类型,其作品题材反映了当时政治背景下的广阔社会生活,对时政的黑暗有一定的暴露和批判作用。论及苏武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其特色,就不能忽略他的在整个诗歌创作中具有一定地位和积极影响的政治讽喻诗。幼年时代苏轨就接受了深厚的封建文化的教养和熏陶,这对他后来的思想和创作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他出生时正是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此时,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已经取得了胜利,社会文化在中唐之后又一次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苏武的成长时代却正是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逐渐形成、社会危机急道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不少学生在鉴赏苏轼词作时,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即他是豪放派的代表,所以词风就是雄浑奔放,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不为很多人所知的是,苏轼也是婉约词的写作高手。的确,苏轼以开阔的视野、旷达的性格、奔放的激情,挥洒凌厉的词笔,开创一代豪放词风。但这位豪放词的开创人,并不只以豪壮见长,其婉约词写得也非常出色。  相似文献   

4.
~~也谈苏轼《中秋词》@周秀娟$建阳师范学校!福建建阳354300~~~~  相似文献   

5.
苏轼有着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立足于政治文化视野,进行"长时段"的考察,苏轼是幸运的:他不仅是"科举社会"的成功者,而且是求仁得仁的党锢清流。至于其不幸,只不过是贬谪文化背景下士大夫遭际的一个样本:士大夫之被贬谪,不是自苏轼始,也不是至苏轼终;就士大夫受处罚的程度而言,苏轼既非空前,更非绝后。因此,不宜诉诸道德主义情绪将其放大。  相似文献   

6.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大有作为的开国君主,一位杰出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于这个结论,大家谅都能够接受。至于说李世民同时也是初唐一位颇有影响的诗人,历来看法颇不一致。对于唐太宗的诗歌创作以及他对唐初诗坛的影响,古来大约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看法:一、肯定其武功文治的同时,批判其诗歌创作的颓靡倾向。如北宋欧阳修说:“予尝考前世文章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明王世贞说:“唐文皇手定中原,笼盖  相似文献   

7.
陈芳 《滁州学院学报》2007,9(2):32-33,54
苏轼一生写了很多与饮食有关的诗作,在诗中他不仅写到了丰富的饮食品类,而且还能通过对这些平常饮食的描写表现出不平常的趣味,包括欣赏它们赏心悦目的外观、品尝它们时的满足与愉悦、体味尝试制作过程中的新奇意趣等等。可以说,小小的饮食给苏轼日常平凡而单调的生活带来了一股股清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苏轼补诗     
苏轼10岁那年,一个早春的夜晚,和煦的春风吹拂着细柳,溶溶的月色映照着淡淡的梅花。小苏轼向父亲请教写诗作文的秘诀。父亲  相似文献   

9.
苏轼评诗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1037—1101)名闻海内,因此常有些人登门求教,希望受到他的奖掖(ye)。  相似文献   

10.
苏轼续诗     
唐文宗时代,有一个大书法家名叫柳公权。柳公权为人正直,平时在朝廷经常勇敢地向皇帝提意见,朝廷上下都称赞他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忠臣。柳公权不仅敢于向皇帝提意见,有时提意见的方法还十分巧妙。有一段时间,文宗不理国事,一天到晚饮酒作乐,朝政因此荒废了。柳公权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样  相似文献   

11.
苏轼改诗     
王安石曾写过一首题为《咏菊》的诗,前两名是这样的:“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意思是昨夜的风吹落了菊花,好像满地是金子似的。苏轼看过后,认为菊花的花只会干枯,不会飘落,王安石这样写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2.
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诗人,也是一个不甘隐居,却不得不隐居终身的诗人。其山水诗歌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平淡"。本文从写景抒情的叙述笔调、抒情的方式、语言及其它等四方面简单谈了自己对孟浩然诗的平淡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诗本正体,自古皆以“温柔敦厚”为准绳和规矩。然东坡诗中有大量的戏谑调侃之作。诗作如此谐谑,颇值人们注意和研究。在界定了谐谑诗的内涵外延并探明谐谑诗源流后,本文着重分析苏轼谐谑诗之源:性格和经历是影响苏轼创作谐谑诗重要的内、外因素,对前贤的学习和继承是影响其创作的重要条件,而创作思想则影响了他谐谑诗创作的内容、技巧、风格等。  相似文献   

14.
苏轼诗中的序文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已摆脱单一的诗附注的地位,与诗构成了一个诗、序一体的创作新模式。这一模式呈现出与传统文体不同的艺术特质。由此观之,我们可以对宋代诗歌创作的重要特点"以文为诗"作一番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卢欣欣 《河南电大》2011,(1):44-45,48
苏轼诗中的序文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已摆脱单一的诗附注的地位,与诗构成了一个诗、序一体的创作新模式。这一模式呈现出与传统文体不同的艺术特质。由此观之,我们可以对宋代诗歌创作的重要特点"以文为诗"作一番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批评宋诗曰:“近代诸公(当然也包括苏轼)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欠焉。”这话粗看起来仿佛煞有介事,因而被后人广为征引,但仔细一琢磨,这句话是颇有问题的。且不说以议论为诗就是否必定“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欠焉。”(对此本人已在  相似文献   

17.
内蕴丰厚、历史悠久的中华酒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从《诗经》始就有许多有关饮酒的诗篇,随后一直源远流长。可见,酒与诗从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这里开始,历代文人雅士大都与酒保持着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从以酒传情,以诗赠友;以酒助诗,诗美酒名;寄酒为迹,以酒浇愁所产生的诗歌都体现出文人雅士对生活、人生的独特追求。《苏轼诗集》中收苏诗两千余首,据笔者粗略统计,其中仅诗题或诗中出现“酒”字的便有四百五十余首,这还不包括出现了如醉、饮、酌、醒、酿、等这些与酒相关的诗。本文将以苏轼饮酒诗为探析的目标,分析苏轼这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有名才子,是如何通过饮酒诗来抒发自己内心世界与仕途之间的矛盾,以及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智慧。  相似文献   

18.
笔者按:我生于成都,长于成都。如今年近花甲,又有幸来在凌云山下工作。教学之余,读完《苏轼诗集》,深深为苏轼诗中的故乡情所感动。我热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自愿为家乡的繁荣兴旺尽绵薄之力。是以不揣固陋,从《苏轼诗集》(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版。以下不再注明)中选出怀乡之作二十六首(其中八首,只摘录了部分诗句) 自苏轼入仕起,至苏轼去世前止,按时间先后为序,略加说明,连缀成篇,并对诗中少数疑难词句,作出简要注释, 附于全文之后,想把它作为一份乡土材料,奉献给故乡的青年朋友。倘能有助于读者加深对故乡的热爱,我将感到莫大的安慰。笔者水平有限,力不从心,谬误在所难免,切望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北宋有位大夫叫王祈(qi)。他作了一首咏竹诗,自己感觉比较满意,就决定拿给大诗人苏轼看看,希望得到诗人的一些好评。不料苏轼读完那首诗以后,指着诗上的两句:“叶攒千口剑,茎耸万条枪”,笑了笑,说:“你写的竹子,看来是叶子太少了吧?”  相似文献   

20.
北宋文豪苏轼咏海诗歌数量之多、内容之广在中国古代诗家中可谓首屈一指。在仕途中漂泊沉浮的生活经历尤其是沿海任职。使苏轼更多地接触到海,饱览了祖国的海岸风光。苏轼以其出神入化的如椽巨笔,描绘了多姿多彩的海意象。无论海潮海涛、海市蜃楼、海风海雨,还是海洋物产都充满新奇;无论是状景摹物还是借物兴感都神思飞扬、婉叹回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