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论戊戌时期汪康年的变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汪康年主张变法,提倡设议院、兴民权,强调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其历史定位应是维新派。本文提出:维新派内部也有激进和温和之分,汪康年与康有为、梁启超的分歧在于变法道路上的异趣,他们分别是温和型维新派和激进型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2.
19世纪后期,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开始了一场以“自强”、“救国”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2年。为适应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涉,清政府开办了京师同文馆.还选派留学生以事翻译“西学”书籍等,构成了与中国传统教育不同的洋务教育,教育目标从培养“重德轻艺”的政治型人才向培养具有专门的实用科学技术型人才转变。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教育上进一步主张“开民智”,提出应对广大民众实行启蒙,以培养新的国民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以及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相似文献   

4.
谭嗣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曾经提出流血与变法的相关度问题,这种“流血变法”思想的渊源,及其在维新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往研究者有所忽略。本文重点探讨“流血变法”思想在维新派中的影响及与日本明治维新武士精神的联系,揭示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倡“游侠”精神的隐衷。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结合维新变法,开展了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并主张革除封建教育弊端,建立新型的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维新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中国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而在这一体系的早期思想链环中,又以康有为、梁启超的成就最为突出.本文拟就其教育思想的若干问题做一探讨,以就正于学界同仁.一、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清末,封建教育制度日益腐败,各级府州县乡学校形若虚设,教学空疏迂腐,考试  相似文献   

6.
19世纪 70~ 80年代 ,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甲午战争后 ,在知识分子广泛传播下 ,这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种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即维新运动。 1895年 ,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发动了“公车上书” ,要求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标志着维新运动的开始。其后 ,维新派四方奔走 ,著书办报 ,宣传、呼吁变法自强 ,蔚成风气。1898年 6月 11日 ,光绪帝下诏全国 :“嗣后 ,中外大小诸臣 ,自王公以及士庶 ,各宜努力向上 ,发愤为雄 ,以成通经济世之才……。”标志着变法的开始。在变法中 ,光绪帝在紧密团结维新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变法伊始 ,维新派内…  相似文献   

7.
正1898年(农历戊戌年),清政府当朝皇帝光绪帝在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的推动下进行了资产阶级政治改革,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史称"戊戌变法"。当时维新派所势单力薄,没有可以放心依靠的对象。从实行变法的目的到变法的具体措施以及变法的收效成果来看,这场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戊戌变法将他的从政生涯推向了巅峰,但同时也为他的后半生埋下了惨痛的伏笔。  相似文献   

8.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从1888年到1898年十年间,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力陈变法维新,终于打动了光绪帝,推动了维新运动,导致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康有为在一首诗中说:“忧时七上皇帝书。”从这七次上书,我们可以看到他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的抱负,也可以了解到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才有百日维新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一八九八年的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发动和领导的维新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了一系列革故鼎新的主张。他们把改变乃歪彻底废除封建教育制度、创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作为变法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以及对新的教育制度的种种设想和大胆实践,曾对中国近代  相似文献   

10.
本节教材主要阐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二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活动。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主要变法活动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一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社会条件;二是维新变法运动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与要求,是一次资产阶级变法运动。  相似文献   

11.
戊戌变法时期,为了减轻变法的压力,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的思想,但这一思想让顽固派对维新变法更为惶恐,洋务派对维新派也由原来的同情变为离弃,维新派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且最终走向分裂。托古改制思想非但没有清除维新路上的绊脚石,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甘肃教育》2009,(10):F0002-F0002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4岁便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12岁考中秀才,17岁考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接受维新变法思想,协助康有为发起了“公车上书”,通过强学会、《时务报》等积极宣传维新变法,参与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相似文献   

13.
课内检测一、填空1.本文选自《_________》第十四册。梁启超,字______,号________,又号_______。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_______"变法。变法失败后_______(人名)慷慨赴死,留下了"二百年来未有为民变法流血者,流血请自嗣同  相似文献   

14.
自从梁启超把《新学伪经考》比作飓风,把《孔子改制考》比做火山大喷火和大地震以后,人们普遍接受了他的说法,对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在维斯运动中的作用毫不怀疑,以为它既起到了动员知识分子关心政治、支持变法的作用,又减轻了保守派指控维新派“非圣无法”的压力。事情果真如此吗?笔者通过对维新运动中孔子改制理论传播情况的研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康有为并没有借此实现他的初衷,孔子改制理论与其说促进了变法  相似文献   

15.
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发动的一次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政治爱国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民族独立,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提倡资产阶  相似文献   

16.
在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中,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曾大量撰文阐述了自己的人才思想,在育才、选才、用才诸方面及其与变法图强的关系上,提出了自已独特而新颖的见解,本文试就此略作陈述,以就教于大家。一、非常时期须任用非常之人才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殖民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之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变法维新运动。这的确是一场非常之事变。在这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各领域的变法维新运动中,康有为提出:“变法之始,首贵得人。君臣相得,有非常之任,然后有非常之功。”人才问题关系到变法的成败,民族的兴亡,国家的衰盛。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康有为培养维新力量的万木草堂和维新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孝》;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组织维新团体——强学会,出版维新刊物——《中外纪闻》;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梁启超著作《变法通议》;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相似文献   

18.
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从开始到失败仅持续了103天,因此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废止。戊戌变法失败之快,结局之惨,可谓历史仅见。变法者与生俱来的悲剧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初,西方小说的译介在中国形成热潮,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梁启超等维新派思想家的竭力倡导。戊戌变法以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把改革的希望寄托于光绪皇帝,致力于上层统治阶级的争取工作,于是有“公车上书”之举。变法失败,依靠皇帝的力量推行改革梦的想随之破灭。维新派朝上看的眼光不得不转而朝下。他们开始意识到,改革的真正力量实际上蕴藏于广大民众之中,只有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唤起他们的政治觉悟,改革才有  相似文献   

20.
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立,为清末“新政”措施之一。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光绪帝有意于维新图强,接受了维新派的改革建议,下诏书求通达中外之士。1896年,侍郎李端桑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力言过去教育之道未尽,以致人才匮乏,提出在京师设大学堂。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重申此议。1898年6月光绪帝下《明定国事诏》,宣布举办京师大学堂,“以期人材辈出,共济时艰”。军机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委托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并上报,后命孙家鼐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筹建校舍,并择期开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