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语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组织教学。就我理解 ,组织教学即课文的引入 ,其目的在于保持课堂的安静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尽快进入语言学习的环境。如果引入得当 ,必会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使整堂课显得活泼、有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 ,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新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引入的办法多种多样 ,但它必须围绕课文的内容进行 ,力求从实际生活中发掘有趣的东西 ,从属于、服务于课文教学 ,使之具有整体性、启发性、生动性、灵活性和自然性。不同的题材、风格的文章应使用不同的课文引入法。我通…  相似文献   

2.
比较教学法是阅读教学常用之法。充分运用课文中相似或相对的方面,通过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比较,使之互为映衬,有利于学生明白通晓课文,并提高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 比较教学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一般有课文本身内容作比较;本课文与其他课文作比较;课文的有关内容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作比较。通过比较,找出文章内容、结构、思想感情与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此类课文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尝试实施项目化教学,即根据课文特点创设任务情境,引入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学习活动,联动文道双域,助学生攻破阅读壁垒,实现语文素养和精神成长的共融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文课如何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兴趣去写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写作题材,如自由命题作文,各种课外练笔等,即学生自己“找米下锅”;也可以结合课文教学,组织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练笔,即教师“给米下锅”。“给米下锅”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来灵活  相似文献   

5.
一、以“学习指导”为桥梁,引入课文。“学习指导”安排在每篇课文之首,大体包括:①简要说明本课主要内容;②揭示学习本课的基本要求;③提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这就为我们快速有效地了解课文内容,从而导入课文大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该先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指导”,使学生初知本课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及其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或适时发问引入课文,或故事激趣引入课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以“学习指导”为窗口,理解课文。“学习指导”作为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不仅分析了课文的主…  相似文献   

6.
引导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进语言和语文环境中。走进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走进课文所蕴含的内容情建中。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和经验、个性的认识去自主体验文章的情感、自主感受文章的语感。自主体会阅读探究的快感。自由获得阅读的独特体验。简单地说.引导是把学生引入到阅读文本之中。亦即问题生成环境之中。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教材是课堂教学有效的依据,教师要立足文本,挖掘文本中适切的符合学生需要的阅读生长点,引进课外相关内容。首先,可以从课文原著、课文作者、对比阅读、与教材描写方法类似文章等角度巧妙引入外联性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其次,可以从课前引入,唤醒期待;课中引入,指向目标;课尾延伸,迁移应用等方面巧妙引入外联性材料,为学生和文本牵线搭桥,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怎样指导学生读书呢?在近几年的阅读教学中,我初步探索出了这样一个课堂教学结构——三步读书法。即课堂上通过师生三次读、议、练、步步深入、把教师应讲的内容融于读、议、练之中,从而达到大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步读书法教学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了解性读书。这一步读书,主要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每学习一篇课文,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自读之前,教师可先作扼要的提示(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指出文章学习的重点,向学生提出自读要求。难度较大的课文,可以给学生作一些有关结构线索的提示。  相似文献   

9.
一、编排三类课文的目的小学语文中阅读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习惯。阅读能力包括理解词义的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的能力,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及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的能力,等等。要使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单靠教师讲授少量课文是不行的,必须让学生自己大量阅读,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去学会听说读写,才能培养出阅读能力来。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学中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如: 1.读后说。即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谈谈自己的感想。 2.听(看)后说。即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内容有重点地叙述一遍;或让学生观察一种事物,然后说说事物的外形、颜色、质量、用途等。 3.玩后说。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说话教学同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活动前可告诉学生  相似文献   

11.
“试换法”就是尝试替换法,即通过设想另一种说法、用法或写法,去尝试替换课文中某一部分,通过推敲、比较、论辩,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的妙处,揣摩课文表达的思想内容,掌握课文的写作技法。这种方法直观性强,对比效果强烈,易于操作,对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大有裨益。一、试换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通过替换标题,不仅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还  相似文献   

12.
小学阶段阅读的具体要求是"掌握学过的常用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比较熟练地出默课文,能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结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能概括中心思想。"可见,读是阅读教学中的基本训练之一。我们可以设计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按照初读知内容→细读控中心→精读深体味,最后再让学生认真背诵文章的基本环节进行教学活动,过读边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地领悟内容,体领情感,培养语感,增强阅读能力。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客。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审题与初读课文这两项活动。有些文章的…  相似文献   

13.
缪道蓉 《海外英语》2012,(14):131-132
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导入中西文化极为重要。该文将讨论该课程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主要内容,另外将分析如何从词汇、课文引入、课文分析、课后练习以及考核等方面入手来导入中西文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语用修辞学的研究内容,并将语用修辞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到英语专业精读课中,指出从语用修辞学的视角来分析精读课文,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课文语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导语,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一堂语文课.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教师一开始上课就得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导语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不少由经典作品改编而来的课文,这些课文对比原文,主要经过了文字的处理、内容的删减和标点的处理。研究经典作品的原文,对改编课文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授这些经典作品改编课文时,需要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拓展学生思维深度,读写结合、关联单元习作,引入原文背景、促进学生体会文章主旨。  相似文献   

17.
根据教学要求,本单元教学重点为: 1.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课文涉及的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即儒家、道家、法家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2.比较课文的内容要点和文章特色,掌握本单元课文作为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的特点。 3.了解文言断句的一般知识,掌握断句的要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学生初读课文时,内容新,有故事情节,文中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难以读通读懂的句子,新鲜感和学习任务感汇成一股阅读驱动力。一般说,对这个阶段的教学教师比较容易把握。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整体上领会主要内容。可是学生一旦会读课文、初知内容,阅读倦怠也随之而来。低年级一篇课文就那么几句话,问题还不突出,到了中高年级,课文长了,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迈进书海,博览群书,拓宽阅读视野,在鉴赏、比较中丰富阅读内涵。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地盲目阅读,结果可能会是事倍功半。怎样处理课本和课外阅读的关系呢?我认为比较阅读能起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那么,怎样设计比较阅读的内容呢?一、依据课文文体,设计比较阅读的内容课文相当于数理化上的“例题”,承载着语文知识技能。比较阅读的内容必须服从课文的指导,要有“课文”放矢,有“课文”可依。不然,就会造成盲目、无意义、无目标的为比较而比较的行动。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择的课文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每篇课文都有重难点,课文重点即一篇课文中要掌握的重点内容、要点;课文难点是课文中不容易理解、掌握、处理的部分。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作为课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文学习的质量。教学突破方式选择得当,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对语文教学中课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可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作为突破途径呢?以下是我在课文教学中的一点经验之谈。1.从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