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穿越心灵的通道,在长长的沉默与倾听中.我纷乱的思绪终于栖落在您的《新教育之梦》中,轻轻的,悄悄的。无边的长夜弥漫着一种透明。  相似文献   

2.
3.
追求美好,追求完美,是人类永远的梦想;永不满足,是人类拼搏精神的动力。因为有缺憾,才会有梦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梦想是对美好的一种呼唤。最近朱永新教授的新作《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出版,就很好的为我们印证了这一事实。正像作者在引言中所说:“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的追求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读罢《新教育之梦》,使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它不仅是作者教育理念的一种自然释放,更是在对现实教育进行总结反思之后对未来的一种理性规划。教育是美好的,又是复杂的。教育改革既需要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又需要微观上的缜…  相似文献   

4.
王军 《师道》2004,(5):50-50
读到朱永新先生的新《新教育之梦》,是在我刚刚教完一首新诗《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以后——  相似文献   

5.
6.
我还欠朱永新先生一笔债,因为我答应他写一篇《新教育之梦》的书评的,可是从这本书出版一直到现在,一年多了,我都没有能写得出。  相似文献   

7.
捧着这本《新教育之梦》,我真是担忧。深蓝色的封面,深蓝色的梦,我能穿行于这深蓝色的新教育之梦中吗?读这些理论书,真的有用吗?但是,翻过最后一页,合上书的那一刹那,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8.
从《我的教育理想》到《新教育之梦》,朱永新先生刻意把他的这两本书贴上了指向未来的标签,给我们勾画了一个关于理想教育的美好蓝图。但在我看来,书中所阐述的关于“理想”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都是前人和今人所反复论述的,也即所谓常识。既是常识,何必要给人一种“理想”和“梦”的“凌空虚蹈”的感觉呢?从操作的意义上看,与其将之当“未来学”的作拿来做理想的幢憬,还不如当常识性读物拿来做实践的参考来得更实在。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教育实验在全国许多中小学蓬勃展开, 朱永新的名字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在不少一线教师的心目中,“朱永新”这三个字意味着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种教育理想;而我认为, “朱永新”更意味着一次又一次的“教育行动”,因为朱永新在阐释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时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只要行动,便有收获。”  相似文献   

10.
陈雷 《华章》2011,(22)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崛起,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基础,更要有先进的文化和思想等等的综合实力来主导和影响世界的发展.西方主导世界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他们不光有强大的经济军事,他们的很多思想和文化更为要我们国家的年青人所追捧.中国的崛起也离不开先进的文化和思想,现在大部分学生更多的关注欧美音乐文化而忽略中国音乐文化,民族精华在这样的大环境的很难发展壮大.一个简单的例子,迈克尔·杰克逊几乎无人不晓,而中国名曲<<二泉音乐>>的作者华彦钧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创作出的作品能既能充分体现民族精神又能适应当今社会需求.新民乐的概念随之而出.  相似文献   

11.
2000年朱永新的一本专著《我的教育理想》在全国掀起了“理想教育”旋风:2002年,他又推出了《新教育之梦》,主持开发了“新教育实验”,再次激起了“新教育”热潮。近日,受《教师博览》编辑部的委托,笔者就“新教育实验”的话题对朱永新教授进行了采访(△为采访者○为朱教授)。  相似文献   

12.
喜剧之所以受人喜爱,除了动作表情能引人发笑之外,更重要的是其语言的幽默风趣、富有哲理、表达到位等。莎士比亚除了悲剧写得蜚声世界之外,其喜剧也是独领风骚。《仲夏夜之梦》就是其具有代表性的喜剧作品之一。文章将以《仲夏夜之梦》为例,解读莎士比亚的喜剧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3.
正暑期,手捧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不能释卷。读着书中平实的文字,却不时激荡我心,像海浪般澎湃。是什么让我一个小小的教师有了心潮澎湃的感觉?就是那一行行充满憧憬、充满理想的文字,把我带入了一个理想的教育国度,那里的教师一定是积极向上的,  相似文献   

14.
高万隆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4):44-46,49
虚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的浪漫艺术主要的主要特色。虚实手法贯穿整部喜剧,统摄了整个艺术机体,其特点是虚实相辅相成,交相辉映。该剧的虚实手法主要表现为情节线索的虚实、喜剧场景的虚实、心理表现的虚实和人物关系的虚实四个方面。在该剧中,莎翁的虚实手法运用,娴熟自如,多姿多彩,相映成趣;既丰富了剧情,也增添了浪漫氛围。该剧虚实相生的枢纽是超自然力量。显然,莎翁虚实手法的运用与其喜剧浪漫艺术和喜剧理想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邓清贵 《快乐阅读》2011,(18):183-183
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老师都有梦想,我也有梦想。读《新教育之梦》之前,我一直以为,把学生成绩提高,把"差生"转化为"好生",把更多的同学送入大学、送入更好的大学应该就是我们老师的美好愿景,应该就是我的梦想,并付诸行动,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教育技术,研究高效课堂,研究学法,研究训练,在此  相似文献   

16.
袁卫星 《师道》2004,(12):43-44
《师道》杂志约我为《朱永新教育集》写一篇书评,我应承下来,才发现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倒不是厚厚10大卷,总计300多万字的《集》需要我用时间,甚或用心去阅读——在《集》出版前我就有幸阅读了其中的大部分字——而是近来我越来越发现,所谓读书易而得道难,要由追随之心转为自见之地,借阅读以形成,  相似文献   

17.
集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与苏州市副市长于一身的朱永新先生,因其《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创新教育论》《享受教育》等著作的相继发表和“新教育实验”突飞猛进式的发展,被人视作当今教育上的一匹黑马。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和实验视野,窥到的是一道异常绚丽的教育风景。  相似文献   

18.
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之梦》中写道:“读书是孩子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青苹果》风 荡激鼓鼙 风过无处能不绿? 一百期风雨洗礼 金牛年祥云朝旭 崛起腾飞 适逢机遇  相似文献   

20.
李胜男 《海外英语》2022,(22):216-218
精灵迫克是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作为精灵王奥布朗的手下,迫克贯穿了整部戏剧。它的一个错误导致两对情侣陷入争吵、混乱,它幽默诙谐的语言给这部戏剧增添了喜剧效果。而看似不谙凡人感情的它,却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些关于爱情的真相。虽然迫克的原型来自英国民间的传说,但莎士比亚在创作的过程中,赋予了迫克与民间故事中不同的一面,让它在《仲夏夜之梦》中扮演了线索人物、喜剧效果制造者、剧作家代言人三个主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