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是做研究者,还是做“教书匠”?窃以为,仅仅作个回答还是件很容易的事,倒是“做”字值得我们去深究。做到什么程度算是“教书匠”,又做到什么程度算是研究者呢?只有拷问到这个层面,我们的讨论才有意义。由此。笔者以为,“从‘教书匠’到研究者,再到‘教书匠”’应是值得我们倡导和推崇的行走方式。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爱人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每天晚上吃好饭,我看书写作,她则坐在灯下一丝不苟地备课。我对她每天两小时的备课态度很是不屑:没听说教师要做研究者不要做教书匠吗?  相似文献   

3.
顾银乔 《师道》2008,(7):16-17
天空变幻的风云,锻炼了鸟儿飞翔的翅膀;30年改革开放的大潮,使人们的心理普遍承受了冲刷和洗礼。从最初的迷惘和欣喜,到后来的沉实和自我超越,一位普通的教师,也经历了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过程,一段冷暖自知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做研究者,还是做“教书匠”?相信不少青年教师都曾考虑过这个问趣——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推崇科研的时代。现实中一些人选择了前者,于是做课题写论文甚至著书立说,很快脱颖而出;一些人选择了后者,终日埋首于教学事务作业堆课堂,则始终默默无闻。结果便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做研究的人对"教书匠"不以为然,认为那是一种落后;"教书匠"们对"研究者"也颇有微词,觉得在现时代做"教书匠"更需要奉献精神。所以,当本刊在今年第三期刊登王俊老师的《做研究者,还是做教书匠?》一文之后,反响几乎持续不断。不少青年教师给编辑打电话、发短信,表示对此有话要说。因此,本刊组织了这样一期讨论。  相似文献   

5.
汪治华 《学语文》2014,(2):27-27
正如何才能让教师从教书匠变成研究者呢?笔者认为,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发展理念,追求独特的教学风格,探寻养成学生真善美人格的方法,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是教师实现自身转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匠者,总有一手"绝活",总有一颗"匠心"。做个"教书匠"又有何妨?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以及"独具匠心"的教学实践,少些"匠气",多些"书卷气"。这样的"教书匠",不也是很可爱的吗?  相似文献   

7.
公开课《詹天佑》的议课活动开始了.我指着板书的课题请执教者把“詹”字的第一笔再写一遍以后.问她:“你觉得‘詹’字的第一笔写得怎么样?” “差不多吧!”她下意识地咬了咬嘴唇。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套用詹天佑的话.‘差不多’的字.不应该出自人类灵魂工程师之手!”我直言不讳地指出,“请比对课题。‘詹’字第一笔是长撇.还是短撇?”  相似文献   

8.
郑卫红 《宣武教育》2004,(12):36-37
我区小学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两年多来,广大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老师们都在尝试用新的理念指导着自己的教育教学。但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师如何从“教书匠”变为“研究者”,一些教师还很茫然。  相似文献   

9.
谈人生,他高屋建瓴,纵横捭阖;论教育,他引经据典,振聋发聩;讲道理,他语重心长,娓娓道来。读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如和一个热血沸腾的年轻人进  相似文献   

10.
李凌云 《教育文汇》2009,(11):49-50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管建刚老师所著的《不做教书匠》一书,获益匪浅。 书中将教师从事教育大致归纳为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这类教师将学校布置的工作视为包袱,视为学校不让我过安宁日子.总想着早点卸了这包袱;第二种状态,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  相似文献   

11.
“教书匠”是教育者今天依然必须追求的梦想与极致,而流行于教育阵地多年的理念“不做教书匠”,致使教育圈内出现不为、难为、假为甚至乱为等诸多乱象.文章从“不做教书匠”是否片面解读了“教书匠”的内涵、是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否能把“教化”的责任落到实处、是否可使教学研究产生应有的作用等视角发出理性追问,探究问题本源,审视教育现状;同时,澄清事理,还原真相,促使教育者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12.
刘坤 《教育文汇》2008,(6):39-40
听过一位老师上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颇有感触。 在学生读了几遍古诗之后,老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至于自学什么,有什么目标,老师没说)。于是,学生们翻开辅导书,边看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往课本上记。之后是交流。学生们东说一个词语的意思,西说一句作者的介绍。一阵热闹过后,老师认为大家对古诗的意思都掌握了,就开始做所谓的“拓展”,后半节课基本就是在“拓展”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13.
今年,新接了一个全校出名的"乱班"。受命之日,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第一天上课,我穿戴整齐,春风满面,提前五分钟进了教室,不是上了讲台,而是扎进了学生堆里。孩子们见到"泯然众人"的我,此起彼伏的招呼声不绝于耳。我心下一喜,有了底。上课铃刚一响,我就站上了高高的讲台。"上课",我大声地发出指令。孩子们条件反射地站了起来,接受了我一个标准的鞠躬礼。  相似文献   

14.
现在很多公共场合(凡有教师的地方)。时兴这样一句豪气冲天的话:“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乍一听。多么令人振奋的豪言壮语!也许此言初创者出发点是积极的.是为了激励广大教师勤奋钻研、追求远大的目标。努力达到专家的水准。而此言在“不当”、“要做”的对比中褒贬鲜明。这一对比是对“教书匠”的贬斥、鄙夷。甚至成为对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的负面评价。听到有的领导指责“你只不过是个教书匠”时。或有的教师自悲自叹“哎,反正是个教书匠”时.我们的心情是喜是悲?一个教师一旦成为“教书匠”似乎是极大的耻辱。  相似文献   

15.
“教书匠”之“匠”是工匠之“匠”,是“句读之师”;“教书匠”所教之“书”是片面的、残缺的教育内容,他们以“书”为中心而把学生边缘化,把教学当做认知过程而不是发展过程:“教书匠”之“教”是一种单向传授的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陶行知对旧社会“教书匠”之害人、害己、害国家做了深刻批判.现在拿来批判今天的“教书匠”们也是切中要害的。另外,应正面、直接地批判夸夸其谈的“教育家”。不必用“旧瓶”装上“新酒”去批判这些人“新瓶”里的“假酒”。  相似文献   

16.
“教书匠”之“匠”是工匠之“匠”,是“句读之师”;“教书匠”所教之“书”是片面的、残缺的教育内容,他们以“书”为中心而把学生边缘化,把教学当做认知过程而不是发展过程:“教书匠”之“教”是一种单向传授的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陶行知对旧社会“教书匠”之害人、害己、害国家做了深刻批判.现在拿来批判今天的“教书匠”们也是切中要害的。另外,应正面、直接地批判夸夸其谈的“教育家”。不必用“旧瓶”装上“新酒”去批判这些人“新瓶”里的“假酒”。  相似文献   

17.
他一生从教,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博士后。他的书法是艺术界的传奇。他曾师从书法家吴玉如先生、哲学家金岳霖先生、画家齐白石先生、京剧艺术家奚啸伯先生,各大领域成就卓著,却白戏:一生“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  相似文献   

18.
吕柏盛 《科学教育》2005,11(5):60-61
导师者,志向远大,有大家风范。作为导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探究真谛;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通过教书育人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开拓新路子,寻找新途径,开辟新天地,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争做导师者已成为大多数为教者的奋斗目标,但称得上导师者可谓凤毛鳞角,大多数教师只能扮演教书匠的角色。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导师呢?  相似文献   

19.
李从尼 《教师》2010,(5):27-28
踏上教育岗位屈指已经18年了,由普教到职教再到普教,其中大部分的时间是从事中职教学。18年从教经历,有过彷徨,有过苦闷.也在失败与成功的交替中品尝过收获的喜悦。  相似文献   

20.
陈宁 《广西教育》2013,(25):92-93
一天,我在路上见到毕业了一年的小龙。一年不见,他长高了不少。在跟他聊了一会之后,没想到他在临别时对我说:“陈老师,有机会,我还想再做您的学生!”看着他真诚的表情,我的眼睛湿润了,曾经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的这番话不禁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发生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