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新散文"这一新的散文创作势力悄然崛起,他们以特立独行的写作姿态,以为散文正名的果敢闪亮登场.转眼间,已历经了十年时间,在这十年间,"新散文"的出现让人们给予了散文更多的关注与诠释,但"新散文"也暴露出了许多遗憾,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他们以否定一切作为了散文革新的出发点,并且有一种过于追求形式革新的偏执.而我们在冯秋子的一系列散文中却看到了对人性的思考与回味,对苦难人生的体悟与质疑,交融着理性与感性的深情与谦逊,这对当前散文如困兽般试图从四面突围,却往往顾此失彼的现状,具有巨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物有物的命运,那就是,它们面对的永远是充满了好奇心的人。人有一个本领,那就是"格物"———观察和研究;人还有个追求,那就是"致知"———求得认知。"状物散文是高考热点题型之一,"格物致知"也是学生阅读状物散文或其它散文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人与物的对话"这一专题归纳出状物散文阅读的一般规律,藉此为高中生散文阅读教学打开一扇窗,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正>一、背景与理据散文教学首先应该突出散文的特点。散文的选材丰富,人事景物,虚虚实实,驰骋恣肆;散文的表达技巧综合,开开合合,灵活自如。最重要的是,散文里有真"我"。郁达夫认定散文创作最重要的秘诀就是辞断意连。梁实秋先生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就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现了出来。"换一个角度看,即是说阅读散文我们一定不能忽视散文中作者的人格思想。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  相似文献   

4.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散文主体性理论的变革,经历了改良派文人突破"古文义法"藩篱的求变阶段,维新派文人创立"新文体"的渐变阶段,以及"五四"新文学作家以自我个性为本位的质变阶段。从文学主体性的角度观照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变革,可契合散文的本体特性,理出一条贯通近现代的发展线索,对于考察转型期中国散文理论纷繁芜杂的言说形态具有统摄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散文阅读教学问题,可以说是我国阅读教学的"本土"问题,"中国的新文学、新诗、话剧、小说都是外来的形式,只有散文,却是土产"[1].新课标语文教材选人了大量散文作品,但当下散文阅读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教师和学生无法准确把握散文的特点,无法按照散文解读的规律进行教学.散文选文的丰富与散文阅读教学的无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11年4月,我们特意策划了"全国名师教《老王》"研修活动,历时一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10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详见表1)共同执教《老王》.《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人教版"将其选入八年级上册,"苏教版"将其选入高中必修三.  相似文献   

6.
杨永康是中国当代新散文的代表作家,他的新散文获得了愈来愈多的全国读者。他的新散文借鉴现代主义技法着力表现现代人复杂的情绪、莫名的意念,让复杂隐秘的心灵向世界敞开。杨永康在新散文方面的探索,开拓了散文的题材,丰富了散文的写作技法,并以自己的优美篇什丰富了中国当代新散文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7.
一、案例背景我最怕教散文。因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似乎最常见,它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却最多变,如何立足文本特质和学情特点教好手头的散文?如何做到既有情,却不一味流于"说"情而脱离"读"文字呢?这都是困扰着我这个新教师的事。师父陈智峰老师曾提出:"怀人散文贵在‘传真’,重在‘传神’,而旨在‘传情’。"我深以为然,并以此为索引展开了本次的《老王》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中,传统"旧游记"散文体现为照相式的"再现"。但自九十年代以来,"旧游记"受到了强大的现代传媒的冲击和挑战。游记散文要想求得生路,赢得读者,与现代传媒抗衡,应"升级"为现代"新游记"。但"新游记"的面孔到底应该怎样,散文作家及文学评论家在思考、摸索和实践。基于发挥文学自身的优势,"新游记"的"范本"应体现为游览者的"表现"、感觉、感受和主观情绪等在全文随处可见,游览对象和游踪都模糊。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中,传统"旧游记"散文体现为照相式的"再现"。但自九十年代以来,"旧游记"受到了强大的现代传媒的冲击和挑战。游记散文要想求得生路,赢得读者,与现代传媒抗衡,应"升级"为现代"新游记"。但"新游记"的面孔到底应该怎样,散文作家及文学评论家在思考、摸索和实践。基于发挥文学自身的优势,"新游记"的"范本"应体现为游览者的"表现"、感觉、感受和主观情绪等在全文随处可见,游览对象和游踪都模糊。  相似文献   

10.
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要素之一,也是作家风格在作品中的重要体现。朱自清独具个性的散文语言是构成他清新、自然、委婉、细致、平易近人风格的重要因素。他的散文语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质朴自然朱自清的散文以"美"和"真"享誉文坛。在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学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他  相似文献   

11.
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以其较为精当完备的选文、精辟的评论和谨严的注释成为清中期以后学习古文的畅销选本,对桐城派古文标准的确立和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显示出对《古文辞类纂》的借鉴与吸收,也表现了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余光中对五四散文传统的批判以及在散文中的创新,体现了一个现代主义者对独创性和个人性的追求。其文化乡愁主题与都市题材,以当代人的生存体验和对工业文明的迎拒告别五四散文的田园情调。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关系上则昭示了作者对大散文概念的通达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1990年代散文创作呈现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共生共有的局面。循此线索观察,此期出现了“散文热”等现象,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比较明显,出现了诗人散文、小说家散文、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女性散文等,杂文创作也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4.
2009年3月,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散文诗群体——"我们"散文诗群在北京成立,有力地改变了散文诗的边缘状况。它提出的"大诗歌"和"意义化写作"主张,对散文诗的本体发展和文本实践进行了理论性的建构。此外,以周庆荣、灵焚为代表的"我们"散文诗群的发起者,不断介入"我们"散文诗的编辑、出版和发表的诗歌行动中,与多种文学期刊合作,集中性、连续性地推出了"我们"散文诗群的作品,成为新世纪以来散文诗发展最为重要的文学现象,进一步推动了散文诗创作者的崛起和散文诗走向公共话语领域。  相似文献   

15.
周晓明是当代骈文作家,《瓯声集》是他的骈文与辞赋方面的作品集,其中的作品分为三类,即骈体辞赋、碑志颂赞、序跋书信。周晓明的骈文作品具有现代白描骈文的总体特征,句法方面多以偶句为主,词汇方面大量吸收现代白话流行语词,风格方面追求晓畅自然。  相似文献   

16.
刘绪源的《今文渊源》承续了周作人对审美价值倚重的散文批评理论,他从"为文"和"为人"两方面对白话散文的源头进行了梳理,在"谈话风"中寻找"文人"和"文心"。因此,刘绪源对有"我"、有趣味的杂文的提倡,实际上是对"五四"文人生存样式的追寻。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史范式,《今文渊源》呈现了刘绪源欲"以散文的形式表达学术思考"的努力;长期的编辑经验和儿童文学研究经验为他的"白话散文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17.
易堂九子的散文理论与创作实践,在明末清初乃至中国古代散文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易堂十三文选》、《易堂九子文钞》等散文选本对易堂九子气节文章的推扬,对于后人了解易堂九子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琦是古文"阳湖派"代表作家之一。他在古文创作方面,主张以学古为基本前提,以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学古而自我创辟之现实保证,并以致于世用为文章写作的最终目的,总体上可谓立论融通而逻辑谨严。他的理论补充、完善了"阳湖"其他古文家理论上的不足,丰富了"阳湖派"古文理论体系的内容,成为"阳湖派"古文理论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作为张琦古文思想的重要载体,《宛邻集》中所收文章特别是数篇史论文,不但展现了张琦古文创作的高度艺术成就,而且较好地体现了张琦规仿古人而融贯创辟、文章须致于世用的文学思想,学界对他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王嵩 《闽江学院学报》2011,32(3):42-47,64
或许出于独尊抒情的所谓"文学散文"观,胡适散文往往被摒之于"散文"之外,成为现代文学史、散文史上的失踪者。胡适散文在许多专家学者那里评价不高,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于议论拙于抒情,不合一般意义上散文以抒情为主的观念;二是语言以清楚明白著称,被视为流于浅近,缺乏含蓄幽远的韵致。在大散文的视野下,胡适散文应该在现代文学史、散文史占有重要地位。这样既合于悠久深厚的汉语散文传统,也符合现代文学史、散文史实际。而胡适散文清楚明白的语言和长于议论的特点,既是其自觉的追求,也是其散文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支重要流派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曾焕鹏的专著《中国当代散文论》和《当代散文再论》在散文批评实践和散文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体现在富有个人创见的散文理论观,注重散文理论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对散文创作·领域新人的扶植和支持,对散文薄弱研究领域和福建散文创作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