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对当前游泳比赛现场所使用的技战术监测手段进行了探讨,并主要介绍作者在比赛现场对运动员的游泳技术进行监测的方法.该方法能采集水上和水下的技术录像、测量和反馈的技术参数较全面,尤其可对出发和转身等关键技术进行较全面的运动学分析.根据该监测方法研制成的监测系统具有携带方便、安装简单和易于操作等优点.该系统采用低电压直流电池供电,安全性好,而且成本低,适合多种游泳池.在应用方面,介绍了2004年12月在唐山举行的全国游泳锦标赛和2006年3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游泳锦标赛现场应用上述方法进行技术监测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针对游泳竞赛规则中关于接力比赛交接棒的要求,结合游泳接力出发技术训练特点,研制"游泳接力出发反馈仪".该设备安装方便、操作简单、反馈及时、经济适用.对其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描述.通过对陕西省游泳队备战第11届全国运动会的训练和比赛接力效果的运用,证明游泳接力出发反馈仪能够及时反馈运动员交接棒的时间,对教练员指导运动员开展专项时间与空间认知训练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对改进运动员之间交接棒的配合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游泳比赛技术监测是指通过把泳道分成若干段后逐人进行分析,得出比赛技术数据.在游泳国际大赛中,每项比赛后大会均会提供比赛技术报告.它通常包括运动员的出发时间、转身时间、途中时间、冲刺时间、划幅、划频、速度、分段成绩等.通过了解国内、外比赛采用的测试方法,开发了一套游泳比赛技术监测系统.此系统可进行运动员图像数据的采集、管理及运动员比赛技术数据获取和管理.自2002年至今,国家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在国内的冠军赛和锦标赛调研中均采用此系统跟踪测试运动员的比赛技术参数,它准确跟踪了运动员的比赛技术和能力状况.  相似文献   

4.
林洪 《游泳》2005,(6):14-25
第十届运动会游泳比赛于2005年10月13日-20 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游泳馆举行。为完成本次南京十运会游泳比赛的技术调研工作,在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有六名(林洪、程燕、周晓东、张明飞、高捷、曹阔)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十运会游泳比赛的技术调研工作。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据统计法、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学习背向滑步技术进行分析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学生在借助现代技术以及现场反馈能很好的掌握背向滑步技术。  相似文献   

6.
顾建平 《游泳》2002,(4):38-38
在江河湖海中游泳,有发生溺水的可能,就是在游泳池中也时有溺水的不幸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游泳比赛中游程分析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文献综述法对我国与世界部分游泳强国的游泳比赛中游程分析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比较。认为我国游程分析中途中游段的测试内容不够全面 ,测试方法比较落后。建议应该尽快改进和提高游泳比赛途中游段的测试方法和手段。这将有助于更加确切地认识比赛的结构特点和游程中的信息 ,为今后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第9届世界游泳锦标赛游泳比赛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第 9届世界游泳锦标赛各国的成绩对比 ,分析了当今世界各国游泳的发展和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9.
游泳技术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林洪 《体育科学》2000,20(2):39-42
通过文献研究以及情报收集,了解国际游泳比赛采用的最新测试方法,结合我国国情,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特点的游泳技术监测系统。该系统运用多台摄像机定点和扫描拍摄运动员的比赛技术,采用同步后处理方法,进行录像解析和数据处理,可以长期跟踪测试运动员的比赛技术参数,能够准确反映运动员的比赛技术和能力状况。它与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测试方法相比,具有精度类似、费用小、实用性强的特点,同时也符合我国目前的科研条件。  相似文献   

10.
曲明 《体育学刊》2002,9(3):144-144
全国第 9届运动会游泳比赛于 2 0 0 1年 11月 12日至 19日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游泳馆举行。经过 8天 15场的激烈角逐 ,共决出 32个项目的金牌。广东队无疑是这次金牌之战的大赢家 ,在金牌榜、奖牌榜、积分榜上均列首位。他们共夺得 13块金牌、4块银牌和 5块铜牌 ,总积分为 2 0 2分。而列奖牌榜次席的是获得 5金 5银和 8铜的“老牌劲旅”解放军队 ,积分为 15 5分。泳坛“新贵”浙江队 ,虽然奖牌数上要少于解放军队 ,但是整体优势明显 ,总积分高于解放军队 ,为183分。本次游泳比赛共 4人 (队 ) 4次超 3项亚洲纪录 :罗雪娟女子 10 0m蛙泳 (1m…  相似文献   

11.
游泳竞赛规则演变与游泳运动发展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释游泳竞赛规则演变与游泳运动发展的互动关系。认为:游泳竞赛规则的演变促进了游泳技术的完善、公平竞赛环境的形成、游泳训练方法的革新;游泳竞赛规则与游泳运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出:游泳教练员、运动员应充分理解、利用规则,在比赛中掌握制胜规律,促进游泳运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九运会花样游泳比赛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九运会花样游泳决赛技术自选和自由自选技术进行了现场观察 ,并将观察结果与八运会比赛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八运会后 ,我国花样游泳运动有了明显进步 ,主要表现在运动员技术动作质量有较大提高 ,运动员的能力明显增强 ,自选动作变化多、速度快、力度强、幅度大 ,队形变换快而准确 ,图形变换巧妙 ,托举构思新颖独特 ,成功率高。存在着专项力量较薄弱 ,推进及游泳能力不强 ,表现控制力的规定动作质量较差 ,整套动作的技术难度不高及多样性不足、难度编排单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依据近几年国际竞走赛事中的统计可以发现,1996年新的竞走规则的实施,对我国竞走运动员的技术造成了巨大冲击,国际竞走界对“小步幅、高步频”竞走技术风格已经从有争议转变为不接受,国际赛场上不断有我国运动员被判罚出场的现象。针对我国运动员比赛中容易出现的技术犯规应重点研究髋关节运动技术,首次应用立体定点定机摄像方法对2003年全国竞走冠军赛女子10km比赛进行拍摄,选取前8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的髋关节运动技术进行研究,剖析运动员髋关节运动技术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引起教练员、运动员对髋关节运动技术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和日本的游泳竞赛、训练体制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我国竞技游泳落后的原因,为我国在亚洲泳坛确立霸主地位,更为我国竞赛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08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接力项目全部参赛队的预、决赛反应时间、接跳时间的统计分析,发现参赛运动队总体接跳时间较2001年时有明显进步。各队之间反应时间没有差异,提示不同代表队之间接跳水平时间的差异源于对接跳技术的科研重视及专项训练。建议运动队训练运动员采用出发动量较大的后环绕摆臂或后倾蹲踞式接力出发技术,并进行充分的接跳配合训练。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同项目、不同教学阶段以及不同的教学环境等,都会给学生心理上带来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与对技能掌握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第16届广州亚运会游泳比赛赛况进行深入分析,以丰富的数据剖析当今亚洲泳坛格局的变化、中日韩三国的实力对比,得出结论如下:中国以24金54枚奖牌位列奖牌榜首位,日本以9金39枚奖牌位居奖牌榜第二位,韩国以4金13枚奖牌位列奖牌榜第三位。本届亚运会中国队以绝对优势,将老对手日本队远远的甩在身后,实现中国游泳队在亚运会上取得的最佳成绩。男子项目中国与日本奖牌总数相同,但金牌榜上日本以9枚金牌领先于中国的7枚,冲金实力更为强劲。女子项目中国选手以17枚金牌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之冠;而位于奖牌榜第二的日本女子队竞没有金牌入账。本届亚运会韩国的朴泰桓最为突出,一人独得男子100米、200米、加0米自由泳三项个人项目金牌,并获得7枚奖牌,成为本届亚运会游泳比赛获得最多个人项目金牌和最多奖牌的运动员,其实力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8.
殷玲玲 《体育科技》2002,23(1):27-29
针对 2 0 0 1年广西少年儿童游泳比赛运动员技术犯规多的问题 ,采用现场记录、赛后走访调查、数理统计方法。对各单位参赛人数与犯规人数进行百分比统计 ,记录各项目的犯规情况并作分类 ,发现 2 0 0m个人混合泳犯规最多 ,其次是仰泳和蛙泳 ,而且犯规相对集中在 10岁、11~ 12岁年龄 ,从游泳比赛的技术分段统计分析 ,转身段犯规最多 ,占本次比赛技术犯规的 6 6 %。  相似文献   

19.
贺晓萍 《体育科技》2007,28(3):35-38
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对现代游泳技术的发展方向、训练特点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游泳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女子竞走运动员蒋秋艳竞走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摄像及录像解析等研究方法,对天津师范大学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蒋秋艳的技术进行生物力学研究与分析。研究表明,蒋秋艳的步长、步频、足触地角度及支撑腿各阶段的膝角合理,单步腾空时间在模糊腾空时限,但身体重心上下起伏偏大(>5cm),容易造成犯规,需要在以后的训练中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