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动脉硬化、短暂性缺血发作,在临床上甚为常见,危害大,致残率高.目前虽然治疗这类疾病方法很多,但缺少一种特效的治疗措施.我院自1993.8~2001.6月用高压氧(HBO)疗法共收治219例,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以往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分析多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 ,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 ,炎症反应已成为引起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引起炎症的主要原因为细菌及病毒感染 ,如肺衣原体、幽门螺杆菌等等。缺血损伤后炎症反应或不明原因引起的发热 (≥ 37.5℃ ) ,可进一步加重脑缺血后的细胞损伤。1 炎症在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研究的比较清楚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药物治疗研究。炎症反应在缺血性卒中中涉及两个方面 :(1)促使动脉血栓性卒中的炎症或感染过程。 (2 )缺血性损伤后形成部…  相似文献   

3.
1 分类 急性脑血管病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其中包括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指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多发性脑梗塞等,尤其是大面积脑梗死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引起神经功能障碍、致残及死亡率比较高的疾病。目前,国内外的相关工作者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危险因素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治疗进行概述,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溶栓治疗作为缺血性卒中急救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文章就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溶栓药的用法、治疗时窗及其影响因素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6.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所致.开展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防治,积极治疗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血管病等,能有效地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目前尤其要重视“超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时机和临床预后关系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后的不同治疗时机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在我科入住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1272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1001例,然后按照发病时间的长短分为7组:发病3h内组;发病3-6h内组;发病6-12h内组;发病12-24h内组;发病3天内组;发病3-7天内组;发病7天以上组,各组均应用常规方法治疗,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比较其临床预后与治疗时机的关系.结果:以入出院患者的入出院症状、体征、影像学变化为评判标准判断预后,各组别之间相互比较发现,各组间临床预后与治疗时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预后情况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不同治疗时间和临床预后有关,来院时间越早,其临床预后越好,尤其对发病时间较短的就诊患者其远期预后的干预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病严重危害着人民健康,日本脑卒中死亡率在世界最高,在美国仅次于冠心病、肿瘤,列第三位。在急性脑血管中,闭塞性脑血管病死亡发病率远比脑出血者高。据KUV ZKI,氏统计,缺血性脑血管发病率为62%。Gvoch氏等报告683例脑血管疾病中,脑梗塞占75%,而脑出血占7%,蛛网膜下腔出血占5%,北京、河北等临床报告,皆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呈逐年增加趋势,有的占脑血管病住院人数的78%,我院1996年,共收住院急性脑血病93例(其中不足14小时者未列入统计),93  相似文献   

9.
我院于1999年10月开始对急性脑血管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行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康复组32人,男10例,女22例,平均年龄57.62±11.62岁。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63±10.01岁。 1.2 病例选择 全部病人根据全国第2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年龄小于80岁;颈内动脉系统脑卒中;除外TIA,病呆,未经过溶栓;无严重心、肝、肾、肺部疾患;血糖<11mmol/L;GCS>8分,生命体征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研究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微出血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本文把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微出血关系的研究综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通过GRE-T2*进行微出血检测,明确微出血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有利于阐明微出血的发生机制,并且探讨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治疗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可能性,对脑卒中患者的防治方法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从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防治及预后判断方面提供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CH)和蛛网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最常见,多发的脑部疾患。它起病急,病情重,多遗有瘫痪后遗症,使相当一部分患者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目前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之一。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抢救中,护理工作对病情的发展和予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根据我们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谈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脂、脂蛋白水平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脂、脂蛋白的变化。方法:对11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塞(CI)急性期25例,恢复期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58例]和正常对照组77例进行血脂、脂蛋白测定。结果:脑梗塞组和TIA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100(ApoB100)、脂蛋白(a)(Lp(a))、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ICVD患者存在全面血脂、脂蛋白代谢紊乱。本结果对进一步了解ICVD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提供了依据,对于观察病情演变、判断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脑动脉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一部分,是由于脑内血管广泛硬化致脑供血障碍和脑的慢性病变。临床治疗难以根治,大多以控制症状发作,延缓病情进展为主。笔者自1998.8~1999.7月用尼莫地平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患者3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6例临床患者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45~50岁,病史0.5~5年,均符合脑动脉硬化症诊断标准:①发病年龄在40~50岁;②持续固定或日益显著的出现脑功能减退的各种表现(头痛、头晕、头昏、  相似文献   

14.
徐孝林 《考试周刊》2015,(19):130-131
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回顾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各项血脂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血管病(Acu te Grebroua scularAceident ACVA)与心脏之间的关系早在100年前就被人们所认识。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了临床工作者的注意。ACVA对心脏的影响在临床上常不表现出心脏的症状,但心电图(ECG)的改变却很明显,并有其特点和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报道268例ACVA患者的ECG改变,对出血性ACVA与缺血性ACVA的ECG变化进行分析与比较。并就其发生机理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16.
黄欢  陈锦萍 《考试周刊》2015,(25):2+197
目的 观察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54)和对照组(n=54),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 RS),并随访治疗后3个月的m R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的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90天治疗组的m 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54)和对照组(n=54),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 RS),并随访治疗后3个月的m R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的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90天治疗组的m 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54)和对照组(n=54),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 RS),并随访治疗后3个月的m R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的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90天治疗组的m 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急症,其发病率、病死率、复发率均较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国内尚未找到一种确切有特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深入研究的新认识,内科治疗措施也有相应进展,现综述如下: 1 缺血性脑再灌注治疗 实验表明,脑缺血后90min内再灌注可有效保护脑组织,减轻坏死损伤的程度,而在缺血90min后其梗塞灶大小已与永久性缺血相似。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急性脑血管产发癫痫持续状态者23例进行分析,指出其发病原因,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