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的学生以为水的温度升高到100℃(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就会沸腾。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是对液体沸腾的条件不清楚。为了纠正这种认识,可在讲授“液体的沸腾”这部分教材时,补充下面的演示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大号试管内装入约1/3的水。小号试管内装入适量的水,应使小试管的水面没过温度计的玻璃泡,小试管放入大试管中,大试管的水  相似文献   

2.
将盛2-3mL蒸馏水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到沸腾,然后离开火焰,持停止沸腾后,向试管中滴入2-3满浓硫酸,此时试管内的水又沸腾起来.实验证明浓硫酸溶于水要放出热量.把盛2-3mL蒸馏水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到沸腾,试管不离开火焰,向沸水中加入少许硝酸按晶体,看到水停止沸腾,实验证明硝酸按溶于水要吸收热量.以上两实验药品用量少,现象明显,安全可行且有一定趣味性.溶解热的趣味实验@陈国爱$甘肃山丹兰后马管局中学!734104  相似文献   

3.
有的学生以为水的温度升高到 10 0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就会沸腾。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是对液体沸腾的条件不清楚。为了纠正这种认识 ,可在讲授“液体的沸腾”这部分教材时 ,补充下面的演示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在大号试管内装入约 1/ 3的水 ,小号试管内装入适量的水 ,应图 1使小试管的水面没过温度计的玻璃泡 ,小试管放入大试管中 ,大试管的水高于小试管的水面。实验时 ,先将小试管拿出 ,用酒精灯对大试管加热。当大试管里水沸腾时 ,用温度计测出水沸腾的温度 ,这个温度就是实际气压下水的沸点。比如 ,实际情况是 1个标准大气压 ,…  相似文献   

4.
蒸发与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初学物理的同学常常容易产生“汽化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水的沸点为100℃”等错误认识.究其原因是混淆了蒸发与沸腾两个物理概念,没有注意其异同点.现将两概念比较如下:一、相同点1.都是汽化现象;2,都要吸收热量;3.都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二、不同点1.部位不同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而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2.程度不同蒸发时液体汽化缓慢;沸腾时液体汽化剧烈.3.限温不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沸腾只有当温度达到沸点并继…  相似文献   

5.
题如图示,试管A装有水,放在盛有水的容器B中,在1标准大气压下,给容器B的底部加热到沸腾时,则试管A中的水()(A)B中的水先沸腾,A中的水后沸腾;(B)A中的水先沸腾,B中的水后沸腾;(C)不沸腾;(D)同时沸腾.许多同学选答案A或D.此试管中的水能沸腾吗?给容器B加热,B中的水温度先升高,从而A、B两容器存在温度差,热量由B传递到试管A中,使A中水温也逐渐升高.当B中水温达到100℃时,继续加热,便有沸腾现象.A中水随后升高到10OC时,达到了沸点.此时A中的水与B中的水不存在温度差,B中的热量不能继续向A中传递…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 ,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液体表面进行汽化的过程 ,叫做蒸发 ,液体蒸发的特点是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静悄悄地发生。液体蒸发时 ,从液体中逸出的是速度 (能量 )较大的分子 ,在液体中的分子的平均速度必然减小 ,它就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 ,这就是液体蒸发的致冷效应。液体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是从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汽化的过程 ,叫做沸腾。液体沸腾的条件是什么 ?液体沸腾时吸不吸收热量 ?液体沸腾时翻腾滚滚的水花是怎样产生的 ?为此 ,我们在课堂上做了如下两个演示实验。实验一 :将未盛满水的烧瓶敞口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到 95℃左右 …  相似文献   

7.
一、提出问题如图1所示,大烧杯和试管中装有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给它们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足够长的时间后,试管里面的水会沸腾吗?其温度与烧杯中的水温有什么关系?根据有关热传递的知识,人们普遍认为:试管中的水温与烧杯中的水温一样,达到了水的沸点,但是当两者的温度相同时,试管中的水就不能从烧杯中的水里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其实这种观点是人们想当然的理解,是一种完全理想化的观点,与实验情况不吻合.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试管中水的温度至少比烧杯中水的温度低3℃左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哪些因素影响试管内外的水温差呢?下面…  相似文献   

8.
一、对物理现象发生的条件掌握不全面例 1 如图所示 ,烧杯中装有水 ,将一个装有水的试管插入烧杯中 ,用酒精灯加热 ,在 1标准大气压下 ,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 ,试管中的水将 (   ) .(A)温度低于 10 0℃ ,不沸腾(B)温度等于 10 0℃ ,不沸腾(C)温度等于 10 0℃ ,沸腾(D)温度低于 10 0℃ ,沸腾 错解  (C) .分析 液体沸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试管中的水温度虽然达到沸点 ,但是试管内、外的水没有温度差 ,导致试管中的水无法继续吸热 ,所以不会沸腾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二、对物理量、公式、定理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41):129-130
在大量失败的沸腾实验中,往往出现温度维持在96℃~97℃,烧杯中的水已明显减少,温度仍不上升,只有少量由小变大的气泡上升到液面破裂,学生认为水已经沸腾,其实是水吸收的热量与放出的热量达到了平衡,温度不再上升而已,水还没有沸腾,因此也就观察不到真正的沸腾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教学中,我补充了如下演示实验,以研究液体沸腾的条件。 实验装置,在课本第44页图4—14的实验装置中增加一只大号试管和一支温度计(附图)。 在大号试管中装入适量的水(为了节约时间,可装入前面实验中烧杯中的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学习蒸发与沸腾的时候,书上有这样一段话:“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说明它要从周围的物体吸收热量。因此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有的同学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有“致冷作用”,就是液体蒸发需要从外界环境吸热,不从外界环境吸热液体就不能蒸发,这样理解是不对的。液体蒸发与液体吸热之间并没  相似文献   

12.
液体沸腾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温度达到沸点和继续从外界吸收热量.这是判断液体是否沸腾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1、物体吸收了热量,其温度一定升高。错。当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虽从外界吸收了热量,其温度并不改变。例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和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吸收了热量,却保持恒温。2、蒸发时,液体都从周围吸收了热量,所以蒸发具有制冷作用。错。液体蒸发时所吸收的热量是由未被汽化的液体  相似文献   

14.
1 水不善于传热实验的改进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47页“水不善于传热”的实验可信度低,学生会产生疑问:加入试管中的是凉水,用酒精灯给试管上部的水加热,水沸腾后试管下部的水温度有多高?为了增强实验效果,有的教师设计了“水煮小鱼”实验。实验  相似文献   

15.
在物理教学中巧妙地将一些成语引入课堂,不但能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提高兴趣,易记,而且对成语本身的寓意也将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是大家共熟的两个成语。我在学生学完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后,提出了这两个成语,并让学生展开讨论,1.“扬汤”为什么会止沸?①“扬汤”使液体的表面积增大;②“扬汤”相对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③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及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所以“扬汤”其实加快了液体的蒸发;④又因为液体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致使本身的温度下降,那么在沸点下沸腾的液体既然由于加快蒸发而使其温度下  相似文献   

16.
沸腾是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的特点是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沸腾的条件是:一、达到沸点,二、继续吸热;液体沸点的高低与液面上气压的大小有关。为加深对上述知识的理解。特选典型例题解答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初中《物理》第一册热学部分安排了一个学生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在这个实验中只要求学生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既又增加较多器材,也不占用较多时间,对这个实验加以扩展,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液体沸腾知识的理解。以下介绍两个实例:  相似文献   

18.
对一道竞赛题的实验研究江苏省灌云县陡沟中学房立岗1996年“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初二组)试题中的第6题为:下列4个图中,大烧杯和小试管装的都是水,外界大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当给大烧杯里的水加热沸腾时,小试管中的水能沸腾的是本题是考查液体的汽化、...  相似文献   

19.
关于液体的沸腾和蒸发,喜欢钻研的同学提出一些颇有趣味的问题,你能回答吗?问:液体在沸腾过程中一定要吸热吗?答:一定要吸热.问:物理课本中水在低压下沸腾的实验,是在瓶里装入低于10o“C的水,抽出瓶里的空气,使气压降低,会看到水沸腾起来.水沸腾从哪里吸热呢t!答:这个问题提得好.在实验。l。外界并没有向水提供热量.当我们抽出瓶内空气后,假定瓶里水面上气压降到sxIO‘帕,在这个气压下水的沸点约是93.5C,若瓶里的水原来温度为96C.水就利用自身从96C降温至93.SC所放出的那部分热量供给沸腾之用,直到水温降至93.…  相似文献   

20.
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册第五章第三节中有一个说明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热量的演示实验 (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上述实验不能有力地说明水蒸气液化时是放热的.因为即使水蒸气液化时不放出热量,由于通入试管中的原来就是高温的水 蒸气,通过热传递,容器 B中的冷水也会从试管A中吸收热量而温度升高,这就掩盖了液化放热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