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与20世纪中国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实践,直接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学说,坚定了中国人民对历史前途的信念,引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理论,深化了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探索走向胜利的道路。列宁、毛泽东成功运用这一理论,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了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恢复实事求是的路线,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又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改革;注意改革的复杂性、不平衡性,不断前进。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理论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邓小平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何向东 《甘肃教育》2007,(12X):58-59
一、“一见钟情” 例1.豌豆种皮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现以纯种的黄色、圆粒豌豆为父本,绿色、皱粒为母本杂交。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的结果.其中,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为此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促进我国我省今后几十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自然也是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之一。但如阿加以实施需要科学谋划。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认为多年来对小城镇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恰当地被夸大了,应该抛弃;进而对以中心城市为主墨模式展开了理性舒析和实践的证明。在此基础上,对安徽省“十二五”期间城市化如何推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历史回溯方法的说明,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有着重要的意义.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科学社会主义思潮、运动和制度及其主题的演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三位一体”和“三总”的内在统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命题展开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结为一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刻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内在统一的核心和主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及方法运用上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的主要创立者之一,是中国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为新中国的崛起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一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探索方面,而晚年的失误出现在对中国式建设道路的探索上.研究毛泽东对中国式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理论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前后相继的不懈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形成了规律性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在进入新时代新阶段以后,我们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变革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城镇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党对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进行了不懈的追求探索。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是创作主体在政治思维定势的作用下 ,对西方十九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戏剧的历史性误读中生成 ,并在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烈火燃烧的中国土地上发展、定型的。处于这种规定情境中的创作主体格外倚重政治功利性而相对轻视客观真实性 ,并因此造就了中国现实主义话剧的群体意识、未来情结和历史乐观主义等特殊品格。研究政治思维定势与中国现代话剧现实主义精神的关系 ,不仅能够更深入地发现对象内在的历史规定性 ,而且也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政治思维与文学创造之关系的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艰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对此进行回顾与反思,会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贡献主要体现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根本思想指导;阐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为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除了在理论上有本质区别外,它们在历史背景、实践起点、政治体制格局和具体发展路径等四个方面也有着根本的不同.但二者在所处的时代环境、确定的中心任务和对外交往的基本理念方面存在某些关联性.借鉴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某些合理因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发展成就的取得证明了中国道路的优势,增强了坚定中国道路的信心。面临新全球化的环境,中国应当自觉选择与调整发展战略,发展自足系统;中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应始终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展开;农村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农村管理模式的变革应当以“强村扩权”为原则。  相似文献   

14.
民主革命时期的民盟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是民主革命时期一面旗帜,但内部分化也较明显,动荡较大。之所以能不断进步,是由于盟内的大多数成员是爱国,而盟外有中共正确灵活的统战政策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方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避开资本主义而实现现代化,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追求。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非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探索,这是它的伟大意义之一。但苏联未能成功地找到这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探寻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指针;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常出现"超越阶段,急于过渡"的错误,原因在于对本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架起了联结经典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的理论之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国际经济法学伴随我国三十年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而发展起来,可以划分为创立阶段、发展阶段和迷惘阶段。由于早期引进和移植国外先进法律制度的需求,我国国际经济法学形成了"输入型"的研究范式。由于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这种"输入性"研究范式不适应现实要求,并导致了国际经济法学研究近期的迷惘。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学研究究应摆脱传统的"单纯批判"范式,建构性地提出中国关于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张。"建构"范式要求我国的国际经济法学者协调中国利益与国际共同利益的关系,以国际视角研究国际经济法问题,并在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7.
大革命时期,中共党人在革命实践中较早地探索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即无产阶级领导权、农民同盟军、革命的步骤 和前途等理论问题,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消除社会基本矛盾,追求独立、和平、民主的和谐中国,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在革命斗争中,以斗争求和谐,注重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注重解决民生问题,发展人民民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法制建设等等,所有这些努力,为新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自然法学说渊源于古希腊 ,中世纪时沦为神学统治的工具。西方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时期 ,自然法学说开始复兴 ,16 - 17世纪被赋予近代意义。在欧洲转向近代化的背景下 ,近代自然法思想家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原则深刻影响了法国的社会进程。自然法学说适应时代的需要 ,与人类理性原则一起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0.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富农属于农民的范畴,是农民阶级的一部分,但有其自己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对富农阶级的认识及政策的制定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富农阶级的性质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政策,由限制富农、到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再到中立富农、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探索求真的精神,从而正确地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中一个难题——富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