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攻书"五喻     
清人郑板桥谈他怎样做学问时,这样说过:“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作家王汶石、科学家苏步青都主张一本好书至少要读三遍。王汶石说:“读主要的书籍时,至少读三遍。第一遍,尽作艺术享受。第二遍,大拆卸,像机枪手学习拆卸和装配机枪一样,仔细考察每一个零件的性能、制作方法和它们的联系。第三遍,再浏览,求得一个技术的完整印象。”  相似文献   

2.
读书联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串璀璨明珠。出自名人之手的读书联凝聚了极宝贵的读书经验与体会。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年轻时写过一副读书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一位老者告诉他,字是识不完的,书是读不尽的。于是就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既是他的读书誓言。又成了他一生读书生涯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3.
苏步青,从一个祖辈世代务农的“卧牛山下农家子”成长为一位东方国度灿烂的数学明星,他是怎样凭自己的毅力一步一步攀登数学高峰的呢? 1902年苏步青出生在浙江平阳的一个家民家庭里,勤劳善良的父母共生养了十三个孩子,苏步青最小,因而也是父母最疼爱的孩子.他的父亲虽然只读过三年私塾,但他知道要有出息就必须读书,因此家境再穷,也得省吃俭用让儿子读书,他常告诫儿  相似文献   

4.
抄书助读法     
明朝负有盛名的文学家张博幼时天资并不聪颖,喜欢读书,但记性不好,读后好忘,他曾写自己脑袋笨。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每读一篇文章,就整整齐齐地将文章抄一遍,边抄边在心里默诵。抄完后再朗诵一遍,马上投入火炉烧掉,重新再按一遍,这样往返六七次,一篇文章等于读了十几遍,自然记得熟了。为了勉励自己,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书斋”。明朝的顾炎武少年时读《资治通鉴》,每天读书后还照书抄一遍。他读完一百多万字的全书,又得了一部手抄书,印象也更加深刻,真是一举两得。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粱启超热情地向人们推荐的读书方…  相似文献   

5.
茅盾在一九四二年曾总结过他的“一遍读书法”。他说,读书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就读完,这好比坐飞机鸟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读,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归结起来,这三遍就是鸟瞰式(求得初步印象)——  相似文献   

6.
苏步青,1901年生,我国著名数学家、学者,曾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苏步青出生在贫苦农民的家里,从小就在地里劳动,放牛、割草、犁田,什么都干。那时他想,这辈子准没有读书的机会了。恰好,村里一户有钱人请了家庭教师,教他的公子读书。苏步青有空,就在窗外听听,随手写写画画。想不到这一来,那位公子没学好,苏步青却学到不少知识。他的叔叔见他这么想学习,便拿出钱,说服步青爸爸,把他送到百里之外的一所高小去读书了。在高小的第一个学期,他考了个倒数第一名,陈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热忱地鼓励他。这使苏步青大受感动,决心发愤图强。真下了决心,…  相似文献   

7.
名人读书法     
名人读书法茅盾在一九四二年曾总结过他的“三遍读书法”。他说,读书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就读完,这好比坐飞机鸟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读,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归结起来,这三遍就是鸟瞰式(求得初步印象)——精读式(品味作...  相似文献   

8.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有一套精选读书法。他在《基督山伯爵》一书中,塑造了一个博学多识的人物——法利亚长老,并通过长老之口谈了这样的读书方法:“在我罗马的书房里,我将近有5000本书,但把它们读了许多遍以后,我发觉,一个人只要有150本精选过的书,  相似文献   

9.
家长会上我不断地叮嘱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问老师.”于是只要我走进教室,总有学生找我:张老师,这道题怎么算呀?以前我总是接过学生的题目读一遍,然后滔滔不绝地边讲边画图,还总是问学生听明白了没有.有时候我刚把题目读完,学生就“哦、哦,我明白了,老师我会了”.我问学生:“为什么我一读题,你就明白了?”学生说:“刚才我没读明白.”后来有学生问我问题时,我就说:“把题目再读一遍,出声读,用手指着读,一遍不明白再读一遍.”五年级时有一个学生最多读了11遍,终于读明白了题目,自己解决了问题.数学题一定要读,当然数学的读与语文的读不同,语文的读是朗读,而数学的读需要边思考边读,而且读和思考要留下“脚印”,不动笔墨不读书.  相似文献   

10.
菲雯 《素质教育》2006,(3):23-23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有一天,他在家读书,对一篇章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相似文献   

11.
据《钱江晚报》消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格非在一次给学生所做的文学讲座中,建议广大的学生:“要凭兴趣读书,不能完全凭功利去读书。”格非在讲座中还介绍了他个人的读书心得,他说他读每一本书,都会做读书笔记。“尽管多年之后这本书的内容我忘掉了,但只用十几分钟看看读书笔记,我就会明白这本书说的是什么,因为笔记记的是最重要的内容,看看读书笔记就等于把这本书重新翻了一遍。”他说他一直在用这种方法加强记忆。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提起数学家,就不能不讲苏步青。作为一名享誉中外的著名数学家,他被认为是“东方国度灿烂的数学明星”。苏步青出生在浙江平阳卧牛山下带溪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觉得这个儿子读书会有出息,把他送进了自己哥哥开的私塾念书。后来,父母决定把苏步青送进县城高小。平阳县城高小很有声望,当地有钱人家都把自己的子弟送入这所学堂读书。农家出身、面黄肌瘦、由父亲挑着米、陪着走了100里山路赶到县城以米代交学费的苏步青,在那些一向作威作福惯了的富家子弟眼里,自然是横看竖看不顺眼了。小小年纪,初次离家,苏步青连遭富家子弟的羞辱欺负,…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呢?笔者的做法是:一、读书促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当然,读书有一个方法问题,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1.在轻读想像中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轻声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  相似文献   

14.
[话题设计] 我们在读文言文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读第一遍时不知所云,读第二遍时理解了一点点内容,读第三遍时就能基本把握了。其实,读书如此,我们做人、做事、学知识、学技术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请以“第三遍与成功”为话题,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自定主题,写一篇  相似文献   

15.
每次语测试,学生都会在阅读短上失不少分,因此,每次测试,当学生做到短分析时,我总是再三叮嘱:“请你们把短多读几遍,一遍读不懂,读两遍,两遍读不懂,读三遍,直到读懂为止,题目的答案就在短里,只要你认真读,就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不,这次测试,当学生做到短分析时,我又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强调:“请你们把短多读几遍,一遍读不懂,读两遍……”正在我提高嗓门滔滔不绝时,我发现学生殷鹏露出欲言又止的神色,我示意他站起来说话,他犹豫了片刻,但还是鼓足了勇气,说:“老师,请您别说了,我们正在认真读短,你的话打断了我们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提起数学家,就不能不讲苏步青。作为一名享誉中外的著名数学家,他被认为是"东方国度灿烂的数学明星"。苏步青出生在浙江平阳卧牛山带溪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觉得这个儿子读书会有出息,便把他送进了自己哥哥开的私塾念书。后来,父母决定把苏步青送进县城高小。平阳县城高小很有声望,当地有钱人家都把自己的子弟送入这所学堂读书。农家出身、面黄肌瘦、由父亲挑着米、陪着走了100里山路赶到  相似文献   

17.
刘玉清 《学子》2014,(20):1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在语文学习中是多么重要。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读书不但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读书越多的学生,他的思考就越清晰,对在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的兴趣就越高。既然读书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学生读书的兴趣激发起来呢?为此,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我有意在以下方面做了尝试。一、从课堂入手,培养语感,读出真情有感情的朗读是孩子们学习语文最主要的兴趣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孩子们的朗读。我认为学生读得好,这不仅是朗读技巧的体现,也是对课文是否有深入理解和体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天道酬勤     
《现代语文》2005,(7):38-38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相似文献   

19.
去年,我在一次培训会上谈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到教师要抓紧时间多读点书。会后有位教师走上来,随意地说:“麻烦你给我开个书单,我要读点书。”——如果是学生这样说话,我会建议他读什么书;教师,特别是一位语文教师问出这样的问题,则让我不知如何是好。我看她不过30岁,就问:“你最想读什么书?你感到缺什么?”她说,她也不知道缺什么,就是觉得自己不行,因为“我不怎么喜欢读书”。——谈话变得困难,但我觉得一个人提出要读书,毕竟还有向上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装牙膏     
苏莲英 《湖南教育》2005,(22):43-43
“我不想读二年级了!”刚放学的孩子一进门就气呼呼地大喊。“为什么呀?”“读二年级一点都不好玩,老师总是叫我们读书、背课文,还要抄写生词。”他嘟着嘴。“那你想读几年级呢?”“我要回去读幼儿班。”我一时语塞,不知说什么好,“你一年级不是读得很好吗,为什么现在又想回去读幼儿班了?”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本来以为只有读一年级才要抄写生字词、背课文,二年级就不要了,谁知道二年级了老师还是要我们读书、背课文、抄写生字词,而且课文那么长,不会背还要留下来补背。”孩子撅着嘴。“小学阶段与幼儿班不同,你现在年龄大了点,就该上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