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动具有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系,物体运动的状态可能不同.根据这一点,解题时可以选择合适的参照系简化解题过程.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虽然知道任何物体都能充当参照系,但总习惯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系,使某些解题过程显得烦琐.如果在教学中通过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比教学,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现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2.
“惯性”一节的教学,课本是先给出惯性定义,再演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两个实验,验证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这种安排,其特点是:先理论、后实验。教学实践表明:教材精炼,简捷明快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学生不易接受。究其原因,学习“惯性”前学生头脑中具有的惯性现象材料太少,课本只提供一个“伽利略理想实验”,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3.
在“物体的运动”一章教学中,常会遇到有两运动物体的追赶问题,这类问题的研究方法较多,教学刊物上也有刊登,如“图象法”等.学生初接触时,感到较为棘手的原因在于这类问题中有两个研究对象.我们若能使其研究对象变为一个,则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通常所遇的追赶问题是已知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问两物体能否相遇,何时能相遇,何时相距最远或最近等,具有相对性.教学时不妨用相对性原理,变二为一,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4.
参照物就是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我们常说物体运动或静止就是这个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比较的结果.具体的讲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变化,位置改变了物体就是运动的,位置不改变物体就是静止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对参照物的认识还要注意几点:①人们习惯常以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这种情况下,往往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如:奔驰的骏马,刺破夜空的流星,飞舞的蝴蝶等.②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你认为不动的物体可以做参照物,动的物体也可做参照物.③参照物选择的不同判断结果就可能不同.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如你坐在行驶的列车中,看路旁的树木、建筑物,向后闪过,你会说:“我是运动的”,而你看看列车,又说:“我是静止的。”④参照物一定要选择的合适,选择好参照物,会把相对运动问题的解答过程大大简化,使问题的处理变的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5.
1中学物理教材中机械运动的表述关于机械运动的概念初中物理课本是这样表述的:“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高中物理课本的表述:“物体相对于其它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在运动描述的相对性性问题上,教材上进一步描述,如果物体A相对于物体B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其原因是上述各物理量必须相对于某一参考系才具有实际意义.对同一物体而言若选择不同物体为参考系上述各物理量可以不同,在解决直线运动类问题时大多数同学习惯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一位教师提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图1“如图1,物体从光滑曲面的Q点滑下,通过一粗糙静止的传送带后落在地面上的P点.现启动传送带使其逆时针传动,还让物体从Q点滑下,则物体落在哪里?”很多学生认为落在P点的左侧.然后教师又启发学生思考:若传送带顺时针匀速传动,  相似文献   

8.
顾守秀 《现代教育》2003,(10):41-41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要使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概念,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只有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词语设置问题,来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从而使其智力、能力得到发展。如惯性的概念:“特体总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教师围绕“一切”设置问题,先让学生说明“一切”一词的意思,再引导学生对“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进行质疑,答案非常明显。物理概念,物理定律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相似文献   

9.
汤崇和 《物理教师》2002,23(3):35-35
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册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 :一个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钢珠 ,如果从旁侧给它施加一个侧向力 ,它的运动方向就会改变 .不断对钢珠施加侧向力 ,或者在钢珠运动的路线旁放一块磁铁 ,钢珠就偏离原来的运动方向而做曲线运动 (如图 1所示 ) .图 1         图 2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 ,教学演示实验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 1 )针对性 (课堂上所安排的演示实验应与本节所学知识相配套 ) ;( 2 )科学性 (教师在做实验时要实事求是 ,不能用假象来糊…  相似文献   

10.
正运动的描述是中学生学习相对运动的难点,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描述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所以学生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总是会以地面作为参照物。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必须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切换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于是,笔者制作了相对运动演示仪,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一、内容概述本讲名为力和运动,其实包含了物体的运动、力以及力和运动三章的主要内容.对于物体的运动部分:要求能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会选择参照物,并依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会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会画出和识别s-t或v-t图像:知道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区别.对力的部分:要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示意图来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对物体受力  相似文献   

12.
吕建华 《物理教师》2001,(12):10-11
“人造卫星”问题是历年高考出题的热点 ,而在本书的教学中 ,由于课本本身篇幅太少 ,而且阐述得过于简单笼统 ,加上学生对卫星运动的物理过程、力的特点、运动的特点、能量的特点等的模糊认识 ,学生在对本节的理解和掌握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在本节的教学中 ,通常会遇到以下几个疑点 .1 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有何区别 ?我们知道 ,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的作用 ,要把人造卫星从地面发射进入一定的轨道而绕地球运行 ,必须使人造卫星克服地球对它很大的万有引力 ,也就是发射时必须使人造卫星具有一定的动能 ,即…  相似文献   

13.
以往进行《力与运动》单元教学的时候,我们总是将“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个概念停留在“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起来需要力”这一层面上,直到在一次教材培训时听到专家说了这样一句话:“让学生知道物体动起来需要力,更要让学生知道物体停止下来也需要力。”这段话明确地揭示了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更接近“力与运动”科学概念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1.利用反例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例1对于摩擦力的慨念:“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有的只是死背概念,认为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可以举两个反例.如图1,物体A放在物体B粗糙的表面上,当用水平力F向右缓慢拉动物体B时,A和B相对静止,共同前进.很明显,物体A是静摩擦力的作用下而发生运动的,  相似文献   

15.
摩擦力的概念在中学物理力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缺乏准确理解,往往存在以下错误认识:①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16.
机械运动具有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一样.我们平时描述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不指明参照物即是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我们在研究相关问题时也习惯  相似文献   

17.
一、内容简析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学生在小学接触过相关知识,对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学生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在本节(苏科版)教学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掌握"比值定义"这种建立物理概念的  相似文献   

18.
参照物就是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我们常说物体是运动的或是静止的,是拿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比较的结果.具体的讲: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变化,位置改变了物体就是运动的,位置不改变物体就是静止的.看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也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对参照物的认识还要注意几点:①参照物的选择实际是人们的一种无意识的活动.人们习惯常以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做为参照物,这种情况下,往往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如:奔驰的骏马,刺破夜空的流星,飞舞的蝴蝶等.②参照物是可以任…  相似文献   

19.
一、问:如何判定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答: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然后根据机械运动的含义来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解析:由于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所以在判别物体的运动状态前,应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然后根据机械运动的概念,即物体位置的变化来判断.若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定的参照物有位置的  相似文献   

20.
第三章运动和力 (一) 基本要求 1.使学生确信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够选择参照物,初步判断物体的运动。 2.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掌握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初步掌握惯性的概念和牛顿第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