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块玻璃板在生活中被人们当做废物 ,但是在物理实验中却可以变废为宝 .下面是其中的几个应用 .一、验证分子间的引力图 1如图 1所示 ,把一块表面非常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秤下面 ,手持弹簧秤上端 ,把玻璃板水平放到刚好与一盆水的水面接触 .再慢慢地提起弹簧秤 ,结果发现弹簧秤的示数变大 .该实验能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二、演示平面镜成像如图 2所示 ,在桌面上竖立一块图 2玻璃板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 ,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另外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后面移动 ,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 .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  相似文献   

2.
小块玻璃板在生活中常常被人们当成废物,但是在物理实验中却可将其变废为宝.本文介绍它在物理实验中的几个具体应用,供大家参考.茭一、验证分子间的引力如图1所示,把一块表面非常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秤下面,手持弹簧秤上端,把玻璃板水平放到刚好与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地提起弹簧秤,结果发现弹簧秤的示数变大.该实验能说明分子间有引力.茭二、演示平面镜成像如图2所示,在桌面上竖立一块玻璃板,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另外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后一支…  相似文献   

3.
曹晓彬 《物理教师》2002,23(5):63-64
1 问题的提出如图 1 (a)所示 ,在某惯性系S中有两个质点A和B ,质量分别为m1和m2 ,它们只受彼此间的万有引力作用 .开始时两质点相距l0 ,质点A静止 ,质点B有沿连线方向的初速度v0 (v0 <2Gm2l0) ,为使B维持v0不变 ,可对B沿连线方向施一变力F .求两质点间的最大距离 .[析 ]质点A在引力的作用下做初速度为零的加速运动 ,当速度增大到等于质点B的速度v0 时 ,两质点间的距离最大 ,设此最大距离为lmax,如图 1 (b) .图 1显然 ,在S系中 ,因变力F的功难以计算 ,故不易直接用力学规律来求解此题 .根据力学的相对性原理—…  相似文献   

4.
粉笔、板擦是教师上课必备的工具,其作用除了正常写板书、擦板书,还可以另用为物理教师做课堂演示实验的器材之一。笔者在多年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总结了一套就近取材、舍繁就简的独特演示实验方法,下面仅以粉笔和板擦为例做一简介。一、粉笔演示分子力1.实验原理:分子之间既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同时又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具体规律是:分子力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r0=1埃),分子间的引力大于斥力,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于r0时,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分子之…  相似文献   

5.
粉笔的妙用     
高中《物理》第二册 (必修加选修 )第 3 5面分子间引力的实验 ,取材很好 ,也很有说服力 .然而课本介绍的两种实验在课堂上操作时 ,多数学校因实验室备用器材少 ,使学生不能亲自动手 ,笔者发现粉笔可完全取代之 ,实验操作如下 :1 .取一只粉笔 ,让学生看着 ,将其从中间折断 (注意断面不要磨 ) ,然后将两段粉笔对接 ,在对接时按原接茬对接 ,不要转动 ,对接后用大拇指与食指按住粉笔两端并挤压 ,使接茬处产生一定的压力 ,慢慢松开 ,两段就可合到一起 ,拿住一端可向学生展示 .将其轻轻晃动时也不会再断开 ,这足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因为粉笔是…  相似文献   

6.
将两块干净的平玻璃叠放在一起,若夹层有少许水,分开它们将会非常困难.有时,双手用尽力气,手指被玻璃板锋利的边缘搁的刺痛,两玻璃板却还"依然如故",大有"永不分离"之势.对该现象,多数资料和大部分教师给出的解释为分子间的作用力——是水分子与玻璃分子之间的引力在起作用,与大气压没有丝毫关系.并且,总是拿另一个常见的物理现象——将玻璃板从水面上提起时,需要的力比玻璃板的重力大为例来进行比对说明.  相似文献   

7.
大概念重视概念的结构性和关联性,有利于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在大概念引领下对小实验进行分析、评价、创新,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以分子引力实验为例,在大概念引领下开展两铅柱之间、玻璃板与水之间、液体薄膜与框架之间分子引力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融合杠杆平衡条件对分子引力实验进行创新,效果明显,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8.
[原理] 该实验利用硝酸银溶液与溴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溴化银沉淀(AgNO_3+NaBr=AgBr↓+NaNO_3),再根据溴化银见光分解的原理(2AgAr 2Ag+Br_2),通过明显生动的实验现象,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黑白照相原理的认识。 [准备] 1.在两块相同大小的玻璃板(约16cm×12cm)上涂上黑漆,在玻璃板的中间各留出一个方向相对的图案。(如图1)  相似文献   

9.
张殷  罗星凯 《物理教师》2006,27(9):7-39
一个似乎是早有定论的小实验,在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的师生中,却引起了持续的探究兴趣,大家为此展开了一场马拉松式的争论,至今还在继续.1问题起因课堂上,老师介绍了一个孔中观针的实验.如图1所示,在一胶卷盒的底部钻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在靠近胶卷筒开口处插一枚图钉,  相似文献   

10.
高中物理教材有许多演示小实验 ,按传统的模式处理 ,仅作简单的模仿再现即可 .笔者认为改革部分实验的演示方式 ,寓以探究的内涵 ,把一个普通的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小实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如对静电除尘实验的演示 ,笔者作了改革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器材感应起电机一台 ,无色透明广口玻璃瓶一只 ,外侧图 1疏绕漆包线十几匝 ,用胶水粘固作阳极 .另取三片塑料片 ,中间分别穿线径 1.2 0 mm,0 .5 5 mm,0 .10 mm的漆包线 ,上端连电极 ,下端挂钢珠 ,制成 a,b,c三组对比阴极 ,…  相似文献   

11.
1 下列仪器分别测量的物理量是 :天平 ;刻度尺 ;弹簧秤 ;密度计 ;速度计 ;电流表 ;电压表 ;气压计;压强计 ;量筒 ;温度计 ;寒暑表 .2 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 ,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 ,再取两段大小一样的蜡烛A与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移动蜡烛B ,并用眼睛去观察B ,如图 1所示 .当B在适当位置时 ,会观察到蜡烛B好像也点燃一样 .实际上观察到的是蜡烛A在B处成的像 ,叫像 .其中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两段蜡烛大小一样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图 1图 2(a) (b)图 3   3 …  相似文献   

12.
一、选择题1.、乙两个物体甲的质量之比是2∶1,内能之比是1∶3,温度之比是4∶5,甲、乙两物体的组成物质的比热容之比是9∶8.把甲、乙两个物体放进一个绝热容器中,它们之间内能转移的方向是A.传给乙甲B.传给甲乙C.转移不D.判断无法2.两个分子之当间的距离为r0时,分子引力等于斥力.下列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之间的两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只有斥力作用B.分子之间的两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只有引力作用C.两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且斥力大于引力D.分子之间的两距离等于2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  相似文献   

13.
在人教版第十六章"热和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的"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学生能明白分子间存在引力,也能明白分子间存在斥力。但是,学生对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与斥力的这一物理现象很难理解。而课本所提供的参考学习素材只有图1,从图1中学生只能看出分子间要么有引  相似文献   

14.
郝伟环 《物理教师》2002,23(4):37-37
1 问题的提出高二物理课本第 2 9页写道 :“一种粗略的测定分子大小的方法是油膜法 .把一滴油酸滴到水面上 ,油酸在水面上散开形成单分子油膜 .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 ,单分子油膜的厚度就可认为等于油酸分子的直径 .图1是单分子油膜侧面的示意图 .事先测出油酸滴的体积 ,再测出油膜的面积 ,就可以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 .测量结果表明 ,油酸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 1 0 - 10 m .”我在完成学生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时 ,经过上百次的实验 ,测得油酸分子大小的数量级为1 0 - 9m ,实验结果与课本上给出的不相符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学好物理离不开解题 .但在应试模式教学中 ,单纯做题 ,枯燥乏味 ,学生入了题海有“苦海无边”之感 .那么 ,如何在习题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 ,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呢 ?笔者以为“联系实际解题”不失为好的方法之一 .例 1 .设宇宙空间中某两个天体质量分别为M、m .它们相距较近而远离其它天体 .已知m以半径r作匀速圆周运动 ,周期为T .试问M将作怎样的运动 ?图 1[分析解答 ]如图 1所示 ,天体m绕圆心O运动 ,它仅受天体M的引力F ,此外别无其它受力 ,故F即为向心力且指向O ,大小不变而方向不断改变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M受到m的反作用引力F′…  相似文献   

16.
钱旭东 《物理教师》2002,23(9):3-3,6
1 设计思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学生对浮力本质的理解比较模糊 ,本实验能直观地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 .如图 1所示 ,本实验主要采用一个大容器A(用于装水 )、一个密图 1度大于水的底座B(要求上表面水平光滑 )、一个底面光滑的物块C(要求密度小于水 ) .在A中盛一定量的水 ,当C与B之间只有油层相连时 ,可以看到 ,C并不上浮 ,但如果用木棍缓慢水平移动C使其移至B的边缘并伸出一部分 ,达到水对C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与C的重力之和时 ,C就开始向上浮起 .2 结构说明如图 1 ,A为一上端开口的方形玻璃容器 (3 0cm×1 7cm× 1 6…  相似文献   

17.
苏志春 《课外阅读》2011,(11):243-243
一、对“分子力”的理解的误区 在分子力作用范围内,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实际的分子力应该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在中学物理教材中提到:当两个分子间距离为r0时,分子力为0。且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变化的快,  相似文献   

18.
何准 《物理教师》2002,23(7):41-41
在近年来的一些复习资料及高考模拟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如图 1所示为施特恩 (Stern)在 1 92 0年设计的测定气体分子速率的实验示意图 .A、B是两个同轴圆筒 ,以一定的角速度旋转 ,A筒壁开有一个与筒的轴线平行的狭缝O ,沿轴向放置一根涂有银层的细铂丝C ,抽去两筒间的空气 ,当铂丝通电后 ,银层被蒸发 ,圆筒内充满了银原子的气体 ,一些银原子通过狭缝O到达圆筒B的内表面沉积下来 ,若测得圆筒旋转的角速度ω ,银原子在圆筒B内表面的沉积带弧长为s,圆筒半径为RA、RB,则室温下银原子的速率为多少 ?图 1原解 :设银原子的速率为v…  相似文献   

19.
李锦文 《物理教师》2006,27(6):8-30
1 平面镜成像实验误区的纠正 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教材中。关于“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在桌面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玻璃板后面放一支同样的、未点燃的蜡烛B.移动板后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面看来好像点燃似的,即让它恰好与点燃蜡烛A所成的像在同一位置上…….”(如图1)按照教材要求,各学校的实验室都照此配置了实验装置进行学生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围绕着该实验设计的关键点“玻璃板”,在各类练习题或试卷中成了一个出题的“题眼”和考题的“热点”.  相似文献   

20.
教学中的类比法就是用已知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同未知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相似点,并以此为依据,得出新知识的某些特征和规律.一、类比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斥力?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引力?如图1所示,两个拳头表示两个分子,当两图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