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金海 《物理教师》2002,23(2):32-32
在做高中电磁学演示实验“自感现象”时 ,一般可用学生电源的直流档位供电代替电池供电 .当用学生电源做为供电电源时 ,在电路中就有两个电键 :一个是实验电路的通、断电电键 ,另一个是学生电源的电源电键 .因此在用图 1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时却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 :如用实验电路中的电键S做通、断电来观察自感现象时 ,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但当把实验电路电键S闭合 ,而用学生电源的电键来做这个实验时 ,却观察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异常的呢 ?为了进一步观察图 1所示电路在两个不同电键通断电时所出现的现象的不同 ,…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期末统考中 ,有一道这样的选择题 :如图 1 ,开关S首先是闭合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断开S时 ,通过线圈的电流会有一个瞬时增大的过程 .B .当断开S时 ,自感电动势必须很大 ,远远超过电源的电动势 .C .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与开关动作的速度有关 ,快速断开S时 ,自感电动势很大 .D .以上说法均不对 .从阅卷中 ,了解到此题学生的得分率很低 ,很多学生都在A、B、C三个答案中选择 .主要原因是不少学生对自感现象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 .现分析如下 :图 1           图 2为方便分析 ,电路可等效为用R1代表电感支路的直流电阻 ,…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学会有条理地、具体地记叙一次科学小实验的经过。2.学会有顺序地仔细观察一次科学小实验的演示过程。3.初步懂得实验的科学道理,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发兴趣教师谈话:1.(教师将杨树枝、剪刀、红墨水、玻璃杯、盒子等放在讲台上)大家看,教师准备了什么?同学们心里怎么想?2.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个“制作红枝叶”的小实验,你们感不感兴趣?(板书课题:制作红枝叶)二、教师做演示性实验,学生仔细观察1.实验前布置观察任务:实验分几步?每一步是怎样做的?2.教师边做实验边有意识地按观察任务及时提醒。三、展开讨…  相似文献   

4.
贵刊的一篇文章《就"千人震"自感现象实验》中提到两个男生做实验(超过两人现象不明显)。并认为学生触电是因为加在学生上的电压高于36V。读完很受启发。但是该文更多侧重于实验演示,未能从理论方面作出严格的推导和证明,难免有点美中不足,笔者想在此做点补充,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我们经常看到“高压危险”的标志 ,高压有什么特殊的危险性 ,这是不能拿人进行实验的 .我们知道 ,高压触电有两类 :一类是高压电弧触电 ,另一类是跨步电压触电 .但许多人对此印象不深 ,尤其是对其中的跨步电压触电深表不解和怀疑 .跨步电压触电即高压输电线落在地面上 ,地面上与电线断头距离不同的点存在着电压 ,当人走近断头时 ,两脚位于离断头远近不同的位置上 ,因而两脚之间有电压———跨步电压 ,这时电流通过人体造成跨步电压触电 .为了给人们一个深刻的认识 ,笔者对此进行了如下的模拟实验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图 1本实验用中学物…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初中物理四年制第二册第二章“做图 1   图 2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有两个小实验 :实验 1 如图 1所示是向空气压缩引火仪里面放一小团硝化棉 ,把活塞迅速压下去 ,从而使硝化棉燃烧起来 .这样做实验不容易成功 ,多年来笔者一直改用 1至 3个火柴头代替硝化棉 ,效果较好 ,成功率很高 ,而且火柴头是日常生活用品 ,容易取材 .实验 2 如图 2所示 ,拿一个大口的厚玻璃瓶 ,瓶内装入少量的水 ,用塞子塞紧 ,然后通过塞子上的孔往瓶里打气 .当塞子从瓶口跳起来时 ,瓶内会出现白雾 .按原实验做不容易成功 ,即使有白雾出现也比较少 ,实验现象很…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材人教版小语第二册基础训练2中有一题看图说话,画面是一辆公共汽车停靠在一个站上,一些人下去了,一些人上来了。其中前门上来了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大爷,一位坐着的小女孩看见了,连忙让座;后面,一位男孩子站在空座位前,在招呼另一位男孩,而在他们的身旁,站着一位抱孩子的阿姨,其他的乘客生气地看着他俩。这幅图贴近生活,一看就懂,教学前我未曾多想。上课时,前半幅图的图意学生很顺利地说出来了,而且想象得非常合理。但对后半幅图,卡壳了。  相似文献   

8.
高中物理第二册,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通电自感原理如图1: 通电自感实验应该看到的物理现象是A2立即发光,但A1却是逐渐亮起来的.如图2是断电自感现象的原理图,断电自感实验中应该看到的物理现象是当开关断开的瞬间,A是逐渐熄灭.上述的两个实验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但实际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实验器材做起来很难成功.究其原因是电路中通、断电自感现象是一个暂态过程,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并不一定能很好地被电灯泡的亮度反映出来.而对于断电自感现象,常常有教师让学生通过断电自感电流流过人体的方法来完成,这种方法既不直观,也不尊重学生.通过反复实验发现利用可拆变压器代替自感线圈,较好地完成了上述二个实验.  相似文献   

9.
方法一:先让学生做个“脑筋急转弯”游戏:一只蚂蚁从上海一直爬到杭州,只用了1分钟,这是为什么?当学生回答:“蚂蚁是在地图上爬的,它所爬的路程是地图上上海到杭州的距离,并不是实际的距离”时,教师板书: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接着,教师说:“对呀!(出示地图)这幅地图上上海到杭州的距离只有几厘米,而实际上上海到杭州的距离有几百千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某两地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随后教师便板书课题:比例尺。这样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课题,生动活泼,能把学生的思维自然地带入教学情境中。方法二:教师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有…  相似文献   

10.
一节课的最初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好奇心最强烈的时段.如果教师能抓住契机,创造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去揭示本节课的课题,就可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等比数列前几项和”时,我做了这样的实验:先准备厚度均匀的纸放在讲台上,第一次放1张纸,第二次往上叠放2张纸,第三次再往上叠放4张纸,第四次再往上叠放8张纸.  相似文献   

11.
1 教师准备探究式教学的设计1 .1 选题 :让学生用实验去探究鱼鳍及鳃的功能1 .2 教学目的 :1 .2 .1 用教师设计的课题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 .2 .2 学会一种研究方法———自己提出假设 ,然后用实验去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1 .2 .3 获得有关鱼鳍及鳃的功能知识 ,以及食性的知识。教学重点 :学生的假设与验证。教学难点 :学生的实验验证。实验准备 :在第一堂课上和学生一起研究、确定实验方案 ,即提出假设以及验证假设的方法 ;再根据需要 ,准备物品 ,准备在下一堂课进行实验验证。上过了一个班 ,有了经验 ,再上第二个班 ,可集中在一节课…  相似文献   

12.
路玉燕 《甘肃教育》2014,(19):119-119
正断电自感实验是高中物理重要的演示实验之一,也是电磁感应部分高考的热点之一.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做了演示实验,又进行了理论分析,学生还是对断电自感的认识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断电自感实验中学生认识的几个误区.误区一:误认为断电自感实验现象是灯泡一定闪亮一下才熄灭。存在这样认识的原因是教材中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设计的实验是开关断开的瞬  相似文献   

13.
自感现象是现行高中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认识自感现象,笔者设计了2个实验:其中1个用来演示通电自感,如图1所示,另1个用来演示断电自感,如图2所示。关于教材中所演示的现象和解释不再赘述,笔者认为教材中对现象的解释不够严谨、全面,实验设计和器材的选配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4.
我在做初中物理第二册第 1 58页 1 2 - 9的实验 (如下图所示 )时为了使直导线AB运动得更加明显 ,从而提高实验效果。我认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图 11 电源不用蓄电池 ,而用“J1 2 0 2型”初中学生电源 ,并调用 3V直流电压档。这样通电后如果直导线AB在金属支架上不运动时 ,电源能“自动”停止供电 ,来加以保护。2 直导线AB用轻质的细铝线 (如用细铝管更佳 )。由于其“轻质”惯性小 ,易改变运动状态。当细铝线受到“微力”将会有明显的运动。切忌用铁线 (磁吸铁 )。3 每做一次实验后用小刀在两支架和直导线AB上轻刮数下…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中,一位参赛教师主讲沪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一章第2节"化学研究些什么"这一课题.为了说明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参赛教师演示了教科书上"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实验.  相似文献   

16.
"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课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题的提出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关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又迫使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思考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此,我省确立了"关于吉林省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实验课题,课题实验范围较大,既有城市电教条件较好的学校,又有乡镇学校.涉及学校10所,实验教师30余名.在各所实验学校中,每位教师根据自己学校条件,围绕地理信息化教学主课题设计自己研究的子课题.例如,辽源市一所农村中学的子课题是"利用多渠道地理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的子课题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等等.  相似文献   

17.
在讲解自感现象时,通常介绍图l所示的演示实验装置:开关原来是接通的,灯泡A以一定的亮度发光。当切断开关时,我们看到灯泡A先是猛然一亮,然后逐渐熄灭。但是如果按此制作一套教具,实验却可能不成功。可能的怀疑是线圈匝数太少,以致自感现象不够明显。于是便增加匝数。可是仍然看不到猛然一亮。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在于,灯泡猛然一亮的现象虽然的确与线圈的自感有关,但并非线圈具有自感的必然结果,它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 由于实际线圈都有电阻,故把图1等效为图2。其中R表示线圈的电阻。灯泡电流i2“线圈电流il及自感电动…  相似文献   

18.
一次随堂听课,听到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第3题(图1)。 这位教师在执教的时候,逐题让学生说一说拉出了什么卡片,并在黑板上有序地整理出算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据笔者观察,当交流得数是2和3的算式时,班上学生的精神状态非常好,个个争着举手发言,观察黑板上整理的算式,大部分学生也能够说出其中的规律。当研究得数是4和5的算式时,班级里参与的人数明显减少了,当研究得数是6和7的算式时,班级里只剩下几个非常活跃的学生在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片断在教学二册"5的乘法口诀"时,一位教师的一个教学片断如下:教师引导学生复习2~4的乘法口诀,并宣布本节课题以后,出示一张画有5朵红花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启发学生得出"5×1=5"的算式,并编出"一五得五"的乘法口诀.将算式、口诀对齐图片,一列横排地板书在黑板上以后,便完成了第一轮的教学任务.接着,进行第二轮教学.教师在第一次贴出的有5朵红花的图片下,又贴上一张同样的图片,问:  相似文献   

20.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9页图1—8所示演示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得出的规律很重要,然而,教学实践发现该实验美中不足之处有:1、可见度小。教师演示,学生看不清楚。2、一般无色玻璃在背景光线充足的情况下,透光性好,反光性差。做实验时必须拉上窗帘,实验完毕还须拉开,影响课堂教学的完整性。3、蜡烛竖立不稳,易倾倒,操作不便。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改进:1、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发给每位学生一套器具,人人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