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课》2008,(5):16-19
一、情境:经验唤醒,冲击已有观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声音》单元的第一课,《声音》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的结果。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声音的产生》一课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通过几种实验得出结论:声音可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接下来的验证实验是教师演示的,教科书是这样安排的:其一是教师敲击音叉并迅速用音叉接触水面。其二是教师敲击音叉并迅速用音叉接触悬挂的泡沫小球。虽然这两则实验都会出现一定的现象,但要使全班的学生都能有一个醒目的观察还是很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这两则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3.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自然和各种版本的《科学》教材里都有出现。我在经历使用自然、科学两种教材教过之后发现,学生总是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存在较模糊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找来山东省临沭县张老师《声音的产生》(青岛版《科学》五上)的教案,和湘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一次教学对比。  相似文献   

4.
李之春 《科学课》2010,(1):38-40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自然和各种版本的《科学》教材里都有出现。我在经历使用自然、科学两种教材教过之后发现,学生总是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存在较模糊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找来山东省临沭县张老师《声音的产生》(青岛版《科学》五上)的教案,和湘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一次教学对比。  相似文献   

5.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第一课。声音是自然界非常普遍的现象。至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一般没有留心去思考过。基于学生这样的实际,教者设想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问题入手,让学生经历“倾听声音”、“制造声音”、“认识声音产生时物体的变化”等一系列研究声音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而得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的科学结论。一、倾听声音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什么了?(教师示意上课铃声)生:上课铃声。师:上课铃声在提醒我们干什么?生:该上课了。(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师:同学们,生活中除了…  相似文献   

6.
姜正亮 《科学课》2009,(1):12-13
教学分析;《声音的产生》是《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的结果。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通过改变物体的振动,我们可以使声音发生不同的变化。”本课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大活动模块:一是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二是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造声;三是观察、感觉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变化,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我的学生在用直尺、皮筋做发声实验的过程中,不单单发现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系: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同时发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也有关系!这是很令我兴奋的.备课时我不敢确定学生是否会注意这一点,学生的收获超越了教科书本!我就引导学生进行了又一轮实验:学生们在弄清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又认识到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是一节探究课。它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内容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感性认识,真正经历知识整个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我校作为本地区的新课程实施示范校,常承担送课下乡及外校到我校听课、参观的任务。2003年10月,我送课到与我校对口帮扶的凯口小学,所执教的是《科学》教科版四上《声音的产生》。在学生研究了纸片、皮筋、鼓发音后,我让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有的小组说纸片是边抖动边发音的;有的小组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声音》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倾听声音》和《物体传声》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明白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本课之后,学生还将继续研究,了解“乐音和噪音”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谢李陈 《阳光搜索》2014,(1):103-104
教学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主要通过“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从教材编排来看,首先是让学生想办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同时思考:物体怎样能发出声音,怎样不能发出声音?在学生知道了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之后,通过观察、比较一组发声和不发声的物体,找出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发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教材简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对本教材作了如下调整:在知识目标上,没有把课本中“我们能‘看见’声音吗?”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认识,而是把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融入到学生的第二次实验中,通过让学生再次亲手实践,体验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新课程《科学》十分重视探究和合作式的主动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实践、探究和思考,这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教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华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时,我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我是通过身边的现象和探索性的实验来展开的,以下是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侯春燕 《科学课》2010,(1):14-16
《声音的产生》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教学过程:1.让学生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问:关于声音,你有哪些问题想知道?2.形式化的猜想后,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是小学《科学》(苏教版)的一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如下。一、激活旧有知识经验1.教师用保鲜袋吹出不同动物的鸣叫声,引起学生的注意。2.师:谁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使它发出声音?(生将保鲜袋装满空气后再开展活动,让学生依据经验尝试不同的发声方法,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3.请你说说自己的方法,直接做动作也行。(板书:擦、拍……)二、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想或假设1.教师演示,让易拉罐底的水随响声跳舞。(将易拉罐的底部穿孔系上包装绳,教师用力捋着浸湿了的绳子,让罐体发出类似蛙叫的声音,同时让易拉罐底部水如放烟花般…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 《倾听声音》是《声》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寻找声音、模仿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本课对于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声音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非常熟悉。正是因为太常见了。所以,学生很容易忽略一些有关声音的问题,比如:声音是什么?怎么就产生声音了?人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这些问题,很少有学生去发问、去思考。在课堂上,专门对声音进行研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物体发声的规律,学生会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小学语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是关于秋天的。导语是这样的: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她带给我们的欢乐。让我们随着课的学习,进一步发现她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本单元共包括四篇课:9《古诗两首》10课《风筝》11《秋天的雨》12《听听,秋的声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通过对有关声音话题的研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但此单元对噪音问题的探究还不够深入。而除了想办法让发声物体降低音量外,有一些物质是具有不同的隔音作用的。所以,我在“声音”单元最后一课设计了此案例。  相似文献   

19.
五年级《科学》(青岛版)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让同学们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仅提出了用"音叉"这种器材来做这个实验。我一直认为单用一种器材做实验来说明一种道理,会使学生产生牵强的感觉。因为,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猜谜:什么东西能制造出来却看不见?什么东西能穿过物体,却不留下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