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是确立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常识和公共意识的客观要求。全球化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常识和公共意识中呈现形式化、庸俗化、碎片化趋势,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供给侧、需求侧入手,探析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常识和公共意识的实践路径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高中二年级开设的思想政治课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我们知道,哲学的理论性、系统性比较强,是以一系列抽象的概念、原理和严密的逻辑关系构成的思想体系。如果老师单单在课堂上讲解学生比较生疏的概念和原理,即使举很多例子去说明问题,也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哲学理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还是一门科学的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的学术思想、研究范式、学术思潮,在我国学术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主流地位的确立不是靠政治意识形态的强制作用,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自身无可比拟的彻底性与科学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员和公民的个人信仰至少有四层含义,并且表现出自有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信仰因其自身科学性,进入信仰者视野作为信仰选择,并在知、情、意三个因素基础上表达出来,但是作为一种世俗信仰,在党员和公民不同主体之间有规范性与个人伦理选择的区别,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其党性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相似文献   

5.
白芳  焦健 《宜宾学院学报》2011,(7):45-46,56
马克思对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给予强烈的精神投入和价值关注,并力求从对理论问题和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中把握时代的根本问题———资本主义存在的合法性问题,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对问题的不断追问中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马克思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马克思的"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当代发展的内在诉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7,(9):171-172
本文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课题名称:思想品德课程培养公众意识的实践研究,编号:B-a/2015/02/023,对部分中学生的环保抽样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中学生公众环保意识的现状。从调查数据看,中学生的环保认知意识、环保责任意识、主动参与意识还有待提高,为此,在思想品德课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意识,已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教育学研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几成研究者普遍认同的“公理”。但是由于任何理论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对理论教条化理解、加之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势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研究者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者的视野,影响了教育学进一步发展的生命力。概而言之,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把主观信仰当成客观真理;二是把辩证法作为思维定势的简单理解和刻.板应用;三是简单套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以此解释教育理论的产生和演进。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与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又成为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一方面体现在党章中,体现在《党章》的规定和精神中,体现在对党的性质、宗旨、目标的明确的规定中;另一方面体现在党的历史中,体现在对党的行动的指导作用中。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体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党章和宪法里,体现在国家基本制度和大政方针的设计上,以及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  相似文献   

9.
浅谈公众环境意识现状及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世界银行关于最新中国环境问题研究报告,过去十年问我国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从整体上开始得到控制,但我国环境保护将面临更复杂的挑战。这种挑战除了来自技术、经济方面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公众的环境意识。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决不是无关紧要的,它直接影响着每一人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相似文献   

10.
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无障碍的物质环境不仅是有限的,而且其构建的程度也是依赖于无障碍公众意识的提升程度。因此,消除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的心理障碍就显得更为重要,无障碍公众意识的提升具有迫切性。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平等的无障碍社会氛围,从而推动无障碍社会的构建。通过对无障碍公众意识的现状分析,展现了当下存在对残疾人认知上的误区、对残疾人帮困上的误区以及在人文环境方面的不尊重等问题,进而提出宏观制度约束层面、中观无障碍文化建设层面和微观专业服务供给层面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刘水宁 《时代教育》2010,(6):284-285
中国青少年的生活常识普遍匮乏,令人担忧.形成的具体原因主要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失衡(过分强调科学文化知识),独生子女一代家长过分溺爱,以及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生活方式改变.改进方法除了媒体舆论要引导父母改变自身观念,学校与社会也应当提供更多实践平台,肩负起锻炼学生生活常识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路玲 《辽宁教育》2018,(3):34-36
随着我国政治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民群众公众意识的培育。对社会成员进行公众意识教育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进步程度,而且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公众意识教育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育学生的公众意识和公共精神,培养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一项对全国34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3400位居民的调查中,有这样一组耐人寻味的数字:半数以上民众对于PM2.5缺乏认知,37.4%的民众认为自身日常行为对环境不存在什么影响。不过,有67%的民众愿意以捐款、纳税和提高水价等方式出资,来改善所居住城市水的环境。愿意出资改善环境,这是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反映,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多数人不知PM2.5为何物,则从一个侧面暴露出公众环保常识的欠缺。没有环保常识为基础,环保意识反而容易出现  相似文献   

14.
广大高中生的公众参与意识不断强化,有助于全面提升高中生思想道德素养,帮助他们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世界观.本文将从如何创设公众参与意识教育体验活动情境、强化高中生的公众参与意识认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公众参与意识立场的群众共鸣等四个角度入手来研究如何培养高中生公众参与意识,使得学生具有科学创新精神,以一颗思辨科学态度来客观看待社会,做一个文明理性的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社会治理,最终达到提升公众参与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公众环境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非常艰巨的环境保护任务,其公众的环境意识如何,公众参与情况如何,将决定中国环境保护的未来走向,也是中国政府及其地方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意识被人们越来越重视的同时,注重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也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为生态文明培养更多的人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生态文明长期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有辩证性等鲜明的特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源泉.因此,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立足点,对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公众的社会态度现状与社会适应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4名成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公众社会态度现状与社会适应方式情况相对较好,大部分项目或维度在平均分在中等水平以上;公众社会态度与社会适应方式总体及创新、反叛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会态度可以解释社会适应方式各维度10.5%-62.5%的变异,解释社会适应方式总体39.3%的变异。结论:公众的社会态度对社会适应方式有一定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8.
社会管理需要公众参与。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的要求。但由于参与形式的单一性和参与程序的复杂性,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一直处于较为薄弱的阶段。新媒体在社会管理中既是政府的"帮手",又是公众的"抓手",新媒体视角下探索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可行性路径对于促进社会管理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领导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中党组织发挥着政治和思想引领、利益和资源整合、组织动员、政策支持、人才供给等基本功能。目前,党组织领导公众参与社会治理面临着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弱化、消极腐败、能力欠缺及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不利影响等挑战,但也具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彰显、公众参与积极性增强、公众对党和政府认同感增强、现代科技有效支撑凸显等有利条件。加强党对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领导,必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对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政治和思想引领,搭建更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平台,通过党建创新广泛吸纳公众参与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20.
以公众参与推动河南社会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河南在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方面面临严峻考验,公众参与意识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凸显,需要政府积极塑造公民意识,转变职能,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