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文论述的是两个相互承接的角度:第一,"底层文学"的合法性.和"否认'底层问题'文学的虚构和美学化"的观点相比,那些关于"底层问题具有文学表述必要性"的论述有其独到之处,这些论述包括底层的自我表述缺乏历史理性的总体观念、雅俗问题、文学必要的社会效用等等.第二,底层文学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规定背后具有深刻的话语意图,人们要从中寻求风格的历史延续性,但"现实主义"到底是人们对"底层文学" 风格的总结还是一种必要的"建构"?文学的题材和文学的社会功能能否规定文学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底层书写是上世纪90年代文学界兴起的一个热点现象,它主要关注的是何谓底层以及底层如何表述的问题.郑小琼的诗歌通过"铁"的意象,从底层打工者生存的三个方面--生存环境、生存状况、话语缺失展现了底层生活的状态以及她对底层生活的见证和反思,体现了明显的底层书写特征.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底层文学"中的"农民"题材小说,整体上渗透着一种启蒙精神。其知识分子立场下的启蒙叙事着重体现在对愚昧的揭露、对权力的批判上,并通过揭示农民生存悲剧的根源,反映当下中国社会深层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不管社会如何追求平等,这个世界客观上一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不平等,也必然存在着事实上的"上流社会"和"底层社会"。然而意味深长的是,历来被世俗鄙弃不屑的所谓"底层社会",总是在诞生不朽的人物,并成为社会文明的基础。底层社会的人们是伟大的,他们没有指责社会的不公平,没有抱怨自己的不幸,更没有看不起自己;他们身处底层却做出了高尚的事,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辉煌的业绩。每个故事都有它发生的环境或背景。下面一组文章讲述底层社会人物的命运,从中可以看到时代的印痕。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时代特征与人物命运的关系,看看作者如何描写周围的人,如何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为基础,以底层社会为视角,通过分析草根情结在底层社会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中的异化表象,考察媒介化社会视域下底层社会传播生态对草根情结异化的深刻影响,揭示出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底层社会传播生态对于纾解阶层情绪、应对风险社会的重要性.文章认为社会转型时期结构断裂、功能落魄的底层社会传播生态成为草根情结异化的重要场域,这一生态中的大众传媒则起到了直接的催化作用.因此建构良好的底层社会传播生态成为规避草根情结异化的重要保证,而媒介作为“社会公器”理应在纾解草根负面情绪、草根理性启蒙、预警和报告社会风险上有更多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6.
前几年,泰国发生了"红衫军"事件,最近一个时期在中东地区一些国家,又频繁发生因为人们集会而导致"政权更替"的事件,各路专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都是一个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结构中底层巨大的国家.这就从侧面告诉我们,底层巨大的社会是随时潜伏着社会危机的.从中国社会结构的总体看,迄今为止,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中层欠缺",下层巨大,而下层巨大的原因就是农民、农民工聚集在社会下层.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多达2亿6千万以上的农民工,他们在整体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并没有明显变化,我把这个现象概括成农民工"三有一无现象".所谓"三有一无"就是"有劳动能力、有巨大贡献、有生产技术、无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7.
转型时期的乡土社会,以"走出乡土"为表征的"文字上移"促进了底层青年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在"文化脱域"与"空间转换"的视阀下具有一定的张力.流动张力是指个体不能完全从身体与心理上融入城市生活,还与乡土社会保留着空间与文化上的联系.从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资本及其作用带来的空间实践变化,透视出农村教育精英的社会流动过程中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一项在中县的田野工作收集到的数据为基础,讨论了近年所提出的"读书无用"的概念,主张把握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宏观社会结构和教育机会分配格局的变化,并以此解读农村底层居民对于学校教育的认识.本文借助布迪厄的"生存心态"概念,将农村底层居民对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认识看作社会的结构性因素内化为个体倾向系统的结果,并尝试用"读书无望"这一概念概括农村底层居民对学校教育的认识.本文特别强调教育和社会流动机会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配容易转变为各个阶层对教育的主观"期望"的分层——对将来教育成就和社会流动终点的阶层化判断,提出要关注转型期社会结构不断固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政治领域中由中心到边缘的大背景,从知识分子内在的自身发展和外在消费主义带来的浪潮分析"底层知识分子"这一群体身处的焦虑,来探索"底层知识分子"的道路。从"民族-世界"的横坐标上,底层文学是为民族的文学,从"个人-时代"的纵坐标上,个体不落后于时代,不拘于苦难模式,要在作品中表现出审美性超越,通过干预灵魂"来"干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在30年的改革过程中,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仅通过"社会"的发育来解读中国改革的进程是有失偏颇的,由此我们主张国家视角的回归.民生建设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社会的结构分化以及这种分化后果的一种回应,是对作为改革代价承担者的底层群体的一种补偿机制,由此文章提倡一种底层视角,通过底层视角我们不仅看到社会与国家的分离,而且看到国家对社会的浸透以及二者的结合交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