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马利坦的“诗性经验”是精神前意识中的一种非概念化认识状态 ,由诗性直觉的直接效力传达到作品中便是作品的诗性意义。他从诗性直觉与诗性经验的两阶段推导出灵感内在于精神的实质 ,从诗性意义出发认识诗的朦胧性 ,从作者、作品、读者三方面入思探讨诗性意义 ,这些都颇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2.
克罗齐的直觉说是一种对理性的否定,他认为直觉就是表现,创造,是心灵的赋形活动,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活动,是与理性知识不相关的独立存在。本文通过对直觉即艺术理论的再认识,认为克罗齐直觉说肯定了艺术表现的不确定性;在艺术表现的过程中,非理性与直觉不可否认和低估;而情性与心灵则是艺术表现的根本。其直觉即艺术,即抒情的成功表现等理论承前启后,对二十世纪的美学思潮及现代派绘画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艺术家和常人最重要的美学区别在于,艺术家必然是一个"诗性主体".艺术家"诗性主体"的建构,首先取决于他的心理结构:恋美情结、超越之爱、人类良知.其次,取决于他的发达想象力和奇异的灵感、生命的诗意与智慧以及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路程.最后是他对于艺术形式的天才感觉和传达技艺.这些要素逻辑地形成艺术创造的审美结构,决定着艺术文本的美学价值和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4.
爱因斯坦关于科学创造原理的思想,其中一种模式可以概括为:经验——直觉——概念。他认为,对于创造来说,直觉是个关键,比逻辑推理更重要。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认识,是人脑对于遇到的问题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直接洞察事物的本质规律,并得出符合事实的科学结论。它与逻辑思维不同,前者是跳跃的、  相似文献   

5.
朱光潜在《诗论》中提出的艺术活动公式,只注重于语言的传达媒介作用,而对于情感意象是否伴有语言问题,采取一种矛盾的态度。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把直觉意象与想象思维加以区别,前者是内隐的,模糊的,不能用清晰语言表达的;后者是外显的,分解的,是语言思维的结果。艺术创造与艺术创作是有差异的。常人直觉到美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艺术家的艺术活动是一个包括审美事实(情感意象)、艺术创造(内显语义式思维和外显语言规范思维)和概念思维(主要是对传达媒介的思考)的全过程。艺术活动是人类认识现实、认识自我的一种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6.
直觉作为认识方法早已进入哲学领域。柏格森将其提升到了形而上的方法论层面,赋予直觉以新的内涵。柏格森的直觉与传统的直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不再是单一的本能,而是本能和理智的能动融合。正确把握直觉对于理解柏格森哲学语言的诗化走向、对于扭转西方传统思维的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直觉是无准备的大脑对世界的直接洞察,灵感是有准备的大脑的突然闪光。直觉是“看”出来的,灵感是“悟”出来的。从以上两个层图把直觉与灵感区别开来。直觉的发生过程大体上可分为感知、共鸣和判断三个阶段。就直觉的本质而论,它是主客体对应相似的信息块共鸣的产物。直觉可划分为科学直觉和艺术直觉两大类。艺术直觉又可划分为艺术型外直觉和艺术型内直觉两种,它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有着从生活中捕捉原型意象、激起艺术家的创作冲动和突破创造者认知心理结构障碍的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解读经历了直觉、理性、人心三个阶段,他的直觉说有两层含义,一为认识的直观,二为本能的良知良能,随着认识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用"直觉"理解中国文化的不妥,遂而提出了"理性"与"人心"的概念,而且梁漱溟对"理性"和"人心"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通过对"直觉"、"理性"和"人心"(梁漱溟在不同时期对文化的解读核心用语)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对文化尤其是对中国文化解读的得与失。尤为重要的是,梁漱溟对"良知良能"的来源试图结合现代的生物科学予以新的解答,这是对"人心"或曰"良知良能"的终极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梁宗岱是现代文学京派文学批评的重镇。1944年,他创作了长篇美学论文《试论直觉与表现》。在此文中,他批判了克罗齐的“直觉即袁现”说,并从自己的诗歌创作和审美批评出发,将审美创造过程分为受感、酝酿、结晶和表现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深入地揭示了审美期待的表现、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体验的回味及审美传达的整体过程.深化了中国现代美学在审美创造论方面的研究,其理论创新思维对当代美学的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的、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它具有思维的简约性和跳跃性,能瞬间把握和认识事物的特征及本质。它与内部敏感性、顿悟、创造性思维以及内隐学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直觉是一种无法进行推理和验证的认识,因此关于它的正确性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