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的军事文化研究最近几年才开始兴起,其研究种类较杂。本文从“军事文化的概念”、“军事文化心理产生的原因”、“军事文化心理的主要研究内容”、“现实中的军事文化心理”以及“中国军事文化心理研究的未来走向”五个部分对我国军事文化心理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同时指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文化观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对梁启超浩繁著述中零散地表达出来的文化观念,进行初步整合性研究。梁氏文化观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化发生论,讨论其文化定义及世界文化多元发生的思想;第二部分为文化结构论,分析梁启超“器物-制度-心理”的文化结构思想及其对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部分国民性的研究;第三部分为文化进化论,讨论其文化进化及文化悖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湖笔是以发源于湖州并以传统的湖笔生产制作工艺生产制作,具有尖、齐、圆、健等四大工艺特色且以“湖”(湖州)字冠称的毛笔。“湖笔文化”和“湖笔文化研究”,是“世界文化”--“中国文化”--“中国物产文化”--“中国笔文化”下的一个分支课题。研究“湖笔文化”需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子系统或三个层面进行探讨,从而发现和把握它的内涵。湖笔物质文化包涵特殊的原料、器械、工艺、工人等;湖笔精神文化主要指“湖笔”的属性认识、工艺流程 、形制标准、美学追求;湖笔的制度文化涉及制笔行业的协调、联络,以至管理、领导的组织和有关的制度。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都重视文化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但两者的文化意识却存在很大差异.跨文化心理学视文化为心理规律的干扰因素,认为理论研究应力求“去文化”;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重视文化与心理相互构建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5.
郑斌 《天津教育》2006,(2):33-35
提出并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传承历史文化问题,是希望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广泛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洋为中用”)的同时,注重发挥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古为今用”),理由有二:其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对此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把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追溯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寻找适合研究中国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教育模式与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是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其二,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典籍中有关治疗心理疾患的科学理念和数不胜数的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6.
侯雨 《华章》2013,(28)
“身体”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是当今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的文化视野。身体文化也成为文化研究的流行的理论话语。消费时代的身体文化透过身体文化现象具有了自己的狂欢化特征,成为“最美的消费品”。同时,身体文化也在消费时代陷入即身体解放与身体陷阱悖论当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数学文化之数学悖论,从数学悖论的内涵、在数学发展史中的影响、与创新思维的联系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实现数学文化-数学悖论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政课落实素质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逻辑并呈现为结构生态,其文化属性有其深刻的根源性依据:生命存在及其超越性与文化的源初关联、文化蕴含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以及思想文化的创新性生产的统一,而思政课落实素质教育的文化机制则涉及文化“应然”价值与“实然”目标相互转化并潜在着诸多悖论,由此提示了高校思政课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逻辑,即:促进思想性和情感性的融合,强化核心价值认同;坚持生活化与超越性的统一,提升理性辨识能力;推动文化场与公共性的融构,涵育深沉家国情怀;保持治理性与体制化的协同,塑造健全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9.
“和”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和”的观念出发 ,古代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文化 ,从而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迥异其趣。在一定程度上 ,“和”的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 ,也成为阻碍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向近代科学文化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和”与中国传统科学发展之间的悖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10.
王华颖 《文教资料》2006,(24):143-144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查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从“汉语本身的文化属性”、“法律语言的法文化系统”以及剖析“礼”的词语意义的视角,讨论法律语言与法律文化的关系。“法律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无论从法律语言角度看,还是用法律文化的眼光观察、解释法律语词,法律语言都是整个法律文化的符号系统、信息系统,因此,我们不仅要解析它自身所有的文化意义,而且还需要解释它们在一定的文化观念影响、制约下,产生的意义体系。法律语言与法律文化关系的研究,既是一种途径也是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土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两种心理学研究取向,二者在很多地方类同或相似,如都反叛主流心理学,都注重心理和行为的文化差异性与特殊性,都强调主位研究、同文化研究和生态学研究等方法与策略。但二者在研究对象、内容与范围、研究的根本目的、基本假设和方法论等方面也有不同之处。基于二者的类似之处以及“本土”或“本土化”易引起误解和其内涵不明确、不确定等原因,应把它们整合在一起,都采用文化心理学这一概念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西南边疆村落,大量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和创业热情的少数民族返乡青年在短视频平台创业,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他们对乡土文化具有何种程度的认同,是否与其短视频自我呈现处于同频共振的良好状态,事关返乡青年的心理建设以及他们能否留下来、留得住、发展得好。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探索少数民族返乡创业青年乡土文化认同影响其短视频自我呈现的机制可以发现:从宏观来看,少数民族返乡创业青年从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创业生产、乡村风俗、民族文化五个主范畴对乡土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或不认同),并遵循“乡土文化认同—观念—行为—短视频自我呈现”的演化逻辑。从微观来看,脱域的“抵抗乡土”心理与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存,作为数字情感劳动元素的乡土文化融入到短视频的“舞台表演”之中,地方性知识在互动中实现了扩散和重构;“张扬”的自我呈现可能会引发乡土文化认同的冲突,乡土文化认同危机与自我呈现的“表演”之间存在悖论。因此基层政府需建立基于文化认同和价值重塑的返乡驱动机制,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返乡青年的心理需求和可持续性创业。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中的文化资本流通主要有“罗杰姆模式”、“贺拉斯模式’’和“施莱尔马赫模式”3种方式。它们分别常现于早期的翻译实践、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阶段以及当今“社会学转向”的翻译研究阶段。文化资本流通模式的发展表明新兴的翻译研究将着眼于民族思维、文化政治影响、翻译的社会效应评估等更加综合的因素,更为宏观的翻译生态体系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5.
我们现有关于“大学文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文化研究”的本意。站在“文化研究”的立场上,对于大学文化的研究与分析可以而且应当成为社会文化分析与批判的一个契入点,从而帮助我们理解自身所处的时代与社会。因此,文章提倡一种“作为研究策略的大学文化研究”,着力分析大学、生产体系与权力政治之间的关联,研究大学内部各种文化现象所具有的更深刻的涵义,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探寻大学与社会所具有的真实形态。  相似文献   

16.
傅斯年考虑中国文化,多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加以分析,他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变迁与发展,论证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遁古只有僵死,变古方能常青,“革新的文化”是“革旧”与“立新”并举的文化,文化建设中的“破”与“立”有着连贯关系的存在;而要建立适应社会的文化就必须先从人的本质入手,以人性为基点去探究文化建设的本源,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符合人性、抬高人生”的文化,是要以文化为手段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傅斯年力图在中西文化之间寻找最合适的契合点,以打破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悖论。  相似文献   

17.
理论上的可译性与实践上的不可译性,以及归化与异化在文化层面上的不可协调性构成了文化翻译的悖论.对这种悖论的认知能使译者始终保持理性的翻译思维,并促使其提高文化素养,在文化翻译中随机择法,通过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实现文化信息的多元补偿.  相似文献   

18.
鲁迅以拿来主义的姿态客观地审视基督教文化,表现出且扬且抑的双重性。一方面,批判它的超验的信仰方式及它对西方科学发展的压制和对正常人性的扼杀;一方面,他肯定基督教在人类文明、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以及宗教改革对整个欧洲社会思想、艺术、道德等诸方面带来的正面影响,更重要的是鲁迅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基督教文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鲁迅对基督教文化的“信”与“嘲”的悖论性认知生成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获得了评价人生和批判社会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9.
取得非凡成就的莫言、屠呦呦和韩春雨的教育经历极其平凡,相比之下在古代科举和现 代高考中获得状元的人中多数业绩平平,这个事实颠覆了我国社会(包括教育)对人才和教育关系 的习惯看法。有关科学研究也揭示了,自古“状元难入大家之列,而大家又很难高中状元”这一极为 独特的文化之谜。事实上,这一文化之谜隐藏着业已存在千余年的“人们追求的优质教育,难以培 养杰出人才”的文化悖论。要解析这一文化悖论,需要从反省我国教育质量文化之精神文化、物质 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误区入手。  相似文献   

20.
狭义的文化是指由生存方式决定的价值观念系统和心理-行为模式。近现代苏州文化是一种市民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统一。它在新时期才发展显著变化。目前,苏州文化建设应把握我国文化转型期的有利时机,面向现代化、世纪和未来,以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有地域特色的、具有新品位的苏州文化相统一。其核心内容应是汲取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精华,建立起既有传统人格魅力,又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