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发展的积累性和延续性决定了中国文化要走向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不能割断民族历史;而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又是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这决定了固守或复归传统文化同样无法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因此,中国文化的发展之路只能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正处于自我否定的发展阶段,要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应当坚持以我为主,以现代化的取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坚持“双百”方针,着眼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生长与融合。当代新儒家认为传统文化本原圆满,外用不足,主张“返本开新”,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现代新儒家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提出了“返本开新”的思想纲领,并且力图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找科学、民主的种子,从而解决“返本”与“开新”之间的矛盾;但他们不可能寻找到圆满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新理学”之境界观总体上的文化背景是那个时代“古今中西”之争这一特定的文化事件。“新理学”境界观的形成,既有对西方哲学理性主义传统的借鉴,更有冯友兰在心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即“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精神的特别关注。在获得此种境界的具体路径上,冯友兰又提出了所谓“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而“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则又分别代表着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思维方法或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由古代向现代转型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的现代诠释。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谈谈对“和谐社会”提出的几点新认识,以便在实践中加深对和谐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国风”热潮逐渐兴起,带领着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面貌回归,既折射出中国人民日渐提升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又代表着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转换和创新。本文在研究中国原创音乐剧兴起与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国风”音乐剧舞台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以及传播渠道上的创新,并对其受众反馈和效果呈现进行了深刻分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左翼文学有两个传统:上海传统和延安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延安传统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文化霸权,并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想象基础的无产阶级美学范式。“后文革时代”,中国重返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左翼文学陷于沉寂。不过,中国的市场意识形态在催生了一个世俗化社会之后,也带来了反向的文化实践,新左翼文学的兴起就是这种反向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新左翼文学继承的是上海传统,延安传统被搁置于文化视野之外。左翼文学的再次“兴起”折射出当下中国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文化斗争,同时也是前期社会主义的政治想象在后革命中国的历史性复兴,呈现了一个被“大国崛起”时代有意忽视的“另类”现代性叙事。  相似文献   

7.
新生态旅游文化与传统民间舞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历史性眼光看,中国民间舞蹈既融合了民族情感的重要特征,也是民族“文化理想”的基础。而在旅游文化日趋兴盛的当代社会,文化审美需求日益多元化,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精神特质也在多元的审美需求中产生诸多异化。“旅游文化”是拓展与继承传统民间舞蹈的重要窗口,如何在旅游文化中持续发展民间舞蹈,做到既能保护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特色,又使之适应“旅游文化”这一特定新生态环境下的文化需求,是关系到民间舞蹈传承与繁荣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积极“入世”是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普遍的草根情怀,“新基础教育”研究者秉承了这种文化传统,以平凡事叙说着草根人的追求,从容不迫地书写着自己的历史,于平淡中彰显出中国知识分子的风格和气度。“新基础”人是“普通”的,“日常”的,“坚韧”的,于中国当代普通学校的现实生活之上,知难而上,执著追求,不断迎接困难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当代新易家的理论建构为 :中华文化的主干既不是儒家 ,也不是道家 ,而是通贯儒道二家的“易道”。易符、易图、象数是“易道”的载体和表达形式。易学与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消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 ,消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与人文的互补、中西文化的融合是当代新易家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0.
2007年4月20日,美国人文主义者协会和哈佛人文主义者牧师会联合向杜维明先生颁发了“人文主义杰出成就奖”,杜先生被称赞为“儒家人文主义的世界领袖,中国哲学方面在世的最重要思想家之一。”这说明因为杜先生等人的不懈努力和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特征正在受到美国思想界的关注。同时,美国思想界也正在兴起“新人文主义”的思潮,其主要特征是尊重宗教信仰,但是采取多元主义的立场,同情和接受怀疑论者、无神论者及其他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杜维明先生认为儒家的人文主义和“新人文主义”有契合之处,但是他认为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启蒙思想造成了人们对于宗教问题的不敏感,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的泛滥,这些思潮也对中国造成了很大冲击。杜先生认为儒家的传统可以为“新人文”和“新启蒙”提供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既表现为各种程式化了的理论形态,更广泛地表现在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非理论形态。华夏文化的重心在齐鲁,齐鲁文化是多元融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以孔孟儒学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在中国传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主导地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学作为人的精神活动,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生活的反映,是作家生活中积累的体验、感受的提炼与升华。齐鲁文化既对鲁军“新锐”小说家的价值观念、审美品格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鲁军“新锐”小说家的创作也必然打上深深的齐鲁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江涛 《培训与研究》2006,23(12):41-42
“中体西用”论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始于传统文化的体用观,在中国近代得到广泛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中体西用”论应引起我们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诗学建构是在“西学东渐”的情势下进行的。中国理论界吸纳了西方近现代各种诗学方法和观念,缺乏民族文化思想体系的支撑,不免导致文论和诗学的“失语症”。现代新儒家取“返本开新”之学术进路,以“人化论”、“心化论”、“生化论”为中心来建构中国诗学理论体系。这种有根的诗学,既突出民族传统而又兼顾中西,通幽微,达博大,给我们建构21世纪中国特色的文论和诗学体系以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林纾与五四新文化阵营之间的那场著名的思想大论战历来被文学史家们描述为守旧派林纾在五四时代“唐吉诃德”式的向新文化运动的“疯狂反扑”。而实际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以西方文化为坐标审视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遂在他们心目中幻化为一幅四千年“吃人”的恐怖历史图。他们胸怀革命理想及真诚的“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暴力革命模式启发下“,唐吉诃德”式地发动了对祖国文化传统整体性的猛烈攻击。为了在“战斗”中开辟中国历史文化的“新纪元”,他们运用“策略”,一步步诱使思想本就“趋新”的林纾走向“反对派”境地,遂制造了“打退封建复古派疯狂反扑”的现代神话。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修撰已经走过了漫长的90年历程,但还远未成熟.这种不成熟性表现在诸多方面,甚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命名本身都已成为一个争执不下悬而未决的问题,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说法可被绝大多数现代文学研究从业人员所共同接受.纷纭乱象的背后,是现代文学史观的“一元性”.我们要超越“进化论”、“阶级论”、“新民主主义论”、“现代性”史观的局限,真正开启双重开放的视野,尤其注重对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开放,这就要既向五四新文化传统开放,更要向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开放.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新儒学以传统批评西方,回应西方,这种回应体现为两种典型的路向:一是“收缩的”路向,境界被解释成个人心性、个人心灵的自得,而无需通过向外的实践来完成自身,并依此定位中国定位中国文化的价值;一是“扩张”的路向,即主张生命境界的完成最终需展开的为全幅文化之用,而试图以自家生命之“体收摄西方文化之用。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和魂。从“根”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源是中华文明,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根基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魂”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之魂,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之魂。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和魂,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和”、“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基本道德规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近代化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中西文化的分辨成为近代中国的文化难题。熊十力的学说正是以“返本开新”为指归,试图从传统儒家精神中开出现代的科学、民主思想。“体用不二”是其推衍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与现代的契合──当代新儒家的现代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新儒家是在一战暴露资本主义的本质,“五四”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对西方现代化进行深刻反思并将东西方文化予以比较而兴起的一个文化和哲学流派。他们对资本主义经济予以了深刻的剖析和辩证的批判,也为解决这些问题设计了种种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