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武帝统治时期,流民问题十分严重。汉武帝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严控户籍、赈济安抚、生产自救、扩大土地资源、抑制土地兼并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汉武帝解决流民问题尽管有些不足,但成效显著。汉武帝时期的流民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深刻地反映出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及政治经济特色。  相似文献   

2.
中国封建社会何以经常发生大规模的流民和流民起义,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下土地和农民的结合不很牢固,容易发生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流民和流民起义既然是由于农民失去土地而引起的,那么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作为最主要的生产力的劳动者和最主要的生产资料的土地重新结合,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在黄巾起义后出现的曹操推行的屯田制,正是封建国家利用国家机器调整生产关系的职能,使失去了土地的人与失去人耕作的土地结合了起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曹操镇压了黄巾起义,却实现了黄巾起义没有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流民问题并非明代所独有,但明代流民问题之严重则是史无前例的.明代流民问题中最令政府感到头疼的是荆襄、南阳流民,而来自河南的流民在其中又占了很大的比例.明代河南流民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明政府对灾荒控制的不力,当明王朝无力提供食物以减轻饥荒时就发生了流民潮.流民最终成为明朝的掘墓人.  相似文献   

4.
十五世纪三十年代到十六世纪三十年代是明朝流民问题发生的严重阶段。历来学者在研究明朝的流民问题时往往选择对这个阶段进行整体把握。然笔者仅从此阶段中的正德年间流民问题形成的社会背景,流民运动的基本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入手,对正德年间的流民问题浅析一二。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史悠久,在其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以及其它种种因素,造成了难以计数的流民现象。两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发展过程中的流民现象有独有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英国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流民和贫困问题,对英国社会冲击很大。近代中国也出现了严重的流民问题。造成流民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有:圈地和兼并、人口因素、通货膨胀、兵匪兵祸、自然灾害等。两国虽然近代化的时期相差300多年,但在转型期出现的问题却惊人的相似。仅这一点也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由于民族工作扎实有效,内蒙古各民族形成了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但是,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民族之间在交流日益增多的同时,摩擦与冲突也不断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区民族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健全民族工作机制,完善民族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有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与和谐内蒙古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清廷封禁东北政策研究是东北边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课题,近年来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清代东北封禁政策进行阶段性、系统性的归纳与总结,综述成就,发现偏颇与不足,可以开阔研究视野,加强对封禁东北政策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9.
浅析东晋南朝流民自主流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南朝涌出的大量流民,在政府无暇管理时,部分自择方向,有流入私家大族成为佃户或私荫户;或投奔寺院为僧为尼;或自结成群,隐入山林。流民自身主动的安置,减轻了当时社会的压力,稳定了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明初移民问题"不见诸史,惟详谱牒"。2004年惠民出土的《吴铭墓志铭》载,吴铭的高祖吴均让是由棣州城东避元季乱,移侨他省,后归郡西青阳店庵里吴村的复业流民。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洪武五年下诏书说:"流民复业,不以旧田为限。"吴均让正是因了朝廷的这一政策回到本州城西定居的。他既属朝廷所说的"流民复业"又兼具移民性质。流民复业是明初朝廷"招诱"、"招抚"政策主导下,无籍无业流民自愿的回归行动,流民回归原籍也带动了移民工作,这对当时稳定社会、恢复经济、发展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代前期的封禁政策与内蒙古西部的土地资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前期封禁蒙古的政策,内地的“劝令垦荒”,皆是清廷巩固清朝封建统治的重要举措。封禁蒙地法令虽未严格执行,但由于清廷采取的限制措施,内地农民出边耕种定居的范围较小,因而对内蒙古西部的土地资源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因素加速了自然生态的恶化,两种因素的合力决定了该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具有区域特点的自然灾害又进一步影响着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13.
隋末,隋朝政乱.东突厥复盛。隋炀帝自“雁门之围”后,失去了对内蒙古地区的控制。始毕可汗立足内蒙古地区通过操纵依附其的北方,特别是内蒙古境内的各割据政权和武装势力而插手中原的政局。从这个意义讲,当时内蒙古地区的变故直接影响到中原的政局。  相似文献   

14.
康熙朝以后,由于内地人口激增、耕地不足等社会矛盾,内蒙古地区的流民呈现上升趋势。蒙古王公受利益驱动,把土地更多地租佃放垦,致使游牧地逐渐缩小,有碍蒙古生计。为遏止私垦的扩大,清廷加强了对封禁的管理力度,但流民潮与蒙地垦殖这两大社会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它的直接后果则是促使当地的农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5.
过度垦殖是内蒙古沙化的直接原因之一,但不是深层原因。沙化的深层原因是制约人们活动的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五十余年的历史上,或开荒,或退耕,不同时期执行了不同的开荒政策。1947年5月—1952年7月,实施奖励垦荒政策;1952年8月—1955年底,实施禁止开荒政策;1956年初—1976年底,在有条件开荒与无条件开荒政策间摇摆;1977年以后,实施禁止开荒政策。只有弄清内蒙古自治区历史上的垦殖政策及其成因,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沙化治理方案,也有利于深化人们对目前实施的“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政策的认识,避免政策反复。  相似文献   

16.
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牧区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是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小康水平的重要措施。但从目前我区的现状来看,存在着诸多问题: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空间狭窄;转移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一技之长;劳动力转移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政府的组织和引导;农牧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普遍低,且不能按时领取。针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提高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牧区第三产业,扩大对外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17.
明清内蒙古西部地区土地开发的环境脆弱性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西部地区是一个古地理环境变迁的敏感脆弱地带,对各种自然和人为的扰动极为敏感。特别是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代表的各主要生态因子和生态系统,极易受到扰动而发生恶性循环。历史时期气候、降水变化多次引起植被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同时制约着人类的开发活动,引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和农作物种植界线的改变。农牧业经济的盛衰也发生时间上的波动。明清土地开发同样呈现出自然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时空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牧区政策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牧区政策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路径:一是牧区产业政策的演变,二是牧区产权制度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包含着一定的规律性,即由重视家畜第二性生产向重视草第一性生产转变,由注重经济目标向保护生态目标转变。在未来牧区政策的实施中,应进一步增加政策的稳定性、牧区群众对政策的参与性、牧区政策的民族文化个性及牧区政策与农村政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内蒙古旅游发展研究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蒙古是我国旅游资源较丰富的省份 ,然而旅游事业与全国的发展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制约旅游发展的因素很多 ,对旅游发展的研究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 ,须基于资源状况准确把握市场定位 ,把握产品形象 ,策划旅游项目 ,通过加强对旅游发展的研究 ,推动内蒙古旅游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出版事业概况》是反映内蒙古自治区出版事业的首部专著。笔者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大量实例证明该书质量不高,存在着史实讹误、收录失当等弊病,主要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内容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