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一词作为农业文明所折射的国家观念和族体观念,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发挥了文化辐射和政治凝聚的作用,具有华夏中心主义的深刻内容,涵盖了华夏文明特质的“中国情结”,也深深融入民间信仰和大众化领域,表达了民族伦理价值与国家主体结构相符合的普遍认同感。随着和平统一祖国的时代大潮的到来,又焕出民族再崛起的极大热情,本文以“中国情结”为基本视点,借助国家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的理性成分的分析,强调中华  相似文献   

2.
王船山"治吏""养民"论及其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船山“治吏”“养民”论极具政治远见。他的“严以治吏”、“宽以养民”的政治主张,利国利民,启迪后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古正史的《五行志》里记录了大量怪异事物,这些记录一般由“征”与“应”两部分构成。征应的产生建立在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上,可以分为“有征必有应”和“有应才有征”两种。由于受到自身知识背景、政治立场的约束,古代史家有意无意间会采取“选择性记忆”的方式,通过直解、转释、反说等方法来对征应进行解说。透析征应的产生机制及其解说方式,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知识阶层的信仰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养民裕国”是王夫之民本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他以“裕民力”阐发“养民裕国”之道,体现出中国人文传统对民本和民生的重视,其“养民以田”、“重农务本”、“善均贫富”等主张,对于当前如何解决农村问题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探索王夫之民本思想的精髓,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文化中“龙”的基本神性体认在通天、善变、征瑞、兆祸、威吓、祈福、祥和、美满等诸多审美苑囿。因此,华夏龙图腾信仰标识可谓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的演进历程中不断吸收、综合、融汇其他文化并在原来“龙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充实、完善和拓展。它历经弘萃通远、源远流长、温雅畅融的历史积淀演绎业已成为张扬国人性灵的丰厚纯真的民族文化情愫,从而彰显着中华“龙文化”崇奉的生命勃兴。  相似文献   

6.
鲧、禹是华夏族的人,夏代的统治中心是在以嵩山为中心的颍水谷上游及伊洛地区,也即司马迁所说的夏代的中心是在"河洛之间"。濮阳地区是华夏族、夷族和商族的相互错处地区,不是夏代国家统治的中心地区。我们要探索的是夏代国家的夏文化,不是"夏族"的文化。今后探索夏文化的重点,仍将继续放在豫西和晋南地区,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7.
所谓“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的“利益”是指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教育利益等。“共同体”是指双方或多方在理性估算的基础上.以不同方式结成的类似利益联盟式的行动体.互利共赢是这个行动体中利益不同的双方或多方联合在一起的动力所在。“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是指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政府、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以互利共赢为前提。以契约和协议形式建立的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利益实体或实体联盟.其核心是校企利益共同体.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新形式.其特点是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构建“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的长效机制.一要健全完善职教立法.  相似文献   

8.
古代的“仁、义、礼、智、信”备受中国人重视,但追究其渊源,其和“五行”关系密切。古人常以“五行”配“五常”,并且有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一直到朱熹,其“五行”配“五常”达到了比较完备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王道”信仰是传统政治文化中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古代中国对于“王道”之行必定带来理想治世的信仰已经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而这种信仰的特点是坚持人治与道治的统一.坚持对人治和道治矛盾的协调。这种信仰是在对一定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又走上了与这种信仰的内容相一致的历史发展轨迹。人们应当继续深入研究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进”是民族地区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新举措,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探索,也是自觉运用和拓展“三进”理念的新尝试。组织编写国家层面的教材、具有融入式特点的教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材以及相关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的路径;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堂教学目标,强化与培育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设置专题课程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的路径;认真学习贯彻相关重要论述和政策文件,树立思想观念,涵养情感体验,形成坚定信仰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头脑”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论“三君”     
东汉桓灵之际,窦武、刘淑和陈蕃被天下士人尊称为“三君”。在三君中,“不畏强御”陈蕃是清流派士大夫官僚的代表,是党人集团的政治领袖;窦武则以外戚的身份成为政治权力的靠山;宗室刘淑则为党人集团精神信仰的依托。以“三君”为领袖的党人集团的形成,是延嘉二年以后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在皇权已经异化,不能代表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的情况下,以“三君”为代表的党人集团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建构自己的政治权威和道德权威,以维护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如果说党人集团的政治权威在皇权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的话,那么他们所建构的道德权威却远远地超过了皇权,并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时代,党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牢记“国之大者”,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将“两弹一星”精神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升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说“汉”     
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融通黄河与长江文明的纽带,是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是汉族形成和得名的摇篮;传说时代的北国华夏部族、江淮东夷部族、南方苗蛮部族、西部氐羌部族,正是以汉水为纽带逐渐融通,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主干、以龙凤呈祥为图腾的民族共同体;至迟到西汉时期,地上的汉水已与天上的银河结合,“汉”已被赋予了“吉祥、美好、盛大、精华”等美意,而“汉并天下”,四百年汉室江山,最终使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获得了汉族的美名。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必须重新认识“价值信仰”系统的地位和特性,文明的实质是以“价值信仰”系统为纽带的“生存共同体”。“价值信仰”系统是文明发轫的前提、文明凝聚力的基础、文明的动力源泉和文明有序与无序的“晴雨表”,具有结构性、流动性和合法性,必须“高势住”建构。“高势位”国家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具有五种优秀品格——真理性品格、民族性品格、时代性品格、包容性品格和自觉性品格。“全球化”时代,国家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实行“叠加创新”方针,通过“叠加创新”和“高势住”建设,实现人类文化和文明的“高势和存”。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政治哲学家把友爱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基础,而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却不关心友爱在政治共同体的作用。德里达把现代西方政治已经丢失的友爱问题重新带回到政治哲学的领域中,重构了友爱在政治哲学中的作用。同时德里达笔下的友爱突破了古典政治哲学中对友爱的定义,他所描述的友爱不再局限于血缘、种族和地域,而是一个不断包含“他者”和“差异性”的友爱。通过阅读德里达对友爱在政治共同体中的解构,探讨友爱对现代政治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个优秀的班级离不开共同体的构建。共同体学习会让学生在形成良好的人格的同时,也让整个班级形成向心力、凝聚力,使其朝着正向发展。有效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生“知”和“行”,克服知行分离的问题,切实遵循“知行”合一的教育规律,真正落实立德树人、以文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倪方六 《高中生》2013,(7):56-57
蛇在早期中华民族信仰文化中具有崇高地位。从“开天地”的盘古,到“抟土造人”的女娲,再到传说中的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在远古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似乎一直与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许应该算是“蛇的传人”。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由执政理念、执政目标、执政方略三者组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深化执政规律的体现。生产力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密切相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应在遵循生产力发展、事物普遍联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原则基础上,推动国际社会“孤岛”融入世界发展洪流。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提高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师素质已提到了议事日程。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做到“真信”、“真懂”、“真用”,又成了提高其素质的关键性问题。一、“真信”是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是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师最基本的政治素质。教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这种信仰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三卷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研究内容,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通过详细地分析概念隐喻,进而探讨其在政治话语中的作用。研究得出:隐喻模式表现出了“复杂多样、主线明晰”的特点,不同主题的隐喻模式存在差异;“建筑隐喻—道路隐喻”是高频词汇,而“集体隐喻—拟人隐喻”作为辅助词汇共同构成了文本隐喻框架;保留源语意象是隐喻英译的核心和重点,源语与目标语隐喻框架模式保持一致,充分发挥了隐喻的政治功能和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