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要勤于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羡林先生曾撰文呼吁编辑要多写文章。在《希望编辑多写文章》一文中说:“我向来非常支持和赞赏编辑们也能多写写文章。我的不少老编辑朋友写出的文章都很有特色,其结果让读者和编辑自己都会收益不浅。”在这里,季先生表达了他对当今的编辑不写或少写文章的现状的担忧以及呼吁  相似文献   

2.
提高写作水平,离不开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博取众长,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其神韵,得心应手,这是杜甫的经验之谈。我们一部分年轻的编辑、记者也常把“读书破万卷”作为座右铭,书读的很多,写的也不少,可就是不愿多改文章,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从当业余通讯员到专职新闻工作者已10几年的时间了,回头一瞧,象样的文章寥寥无几。后来,通过反思,觉得多读,多写之外,还要加上多改二字,会改文章才会写文章。写作首先要思维,语言则是思维的外壳,出口成章,下  相似文献   

3.
我曾有幸听过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教授上的一堂写作课。那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写作要有严谨屿态度,而不要宽容自己。“不要宽容自己”,这是朱教授在讲课中说的一句话。他在这堂课中自始至终贯穿了这一精神。朱教授说,他写文章时,每写完一句,都要从第一句开始读一遍或几遍,如果一篇文章写了一万句,就要读一万遍以至几万遍。这位老教授的教诲是很有道理的。不少人只知道写文章给别人看,而殊不知自  相似文献   

4.
我先要讲的问题是,我很长时间都无法接受我是在写散文这个现实。因为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让我用普通的人都能读得懂的方式来表达我的一些文化观念。有那么多理由促使我必须出行,在出行的过程中,我及时地在表达我出行的感受,如果不写下来的话,下一个景点就把上一个景点压倒了,由于这样的理由,我写了一篇篇这样的东西,后来被大家称之为散文。我说我没有写散文,我只是在写文章,散文没有这么长的或者散文没有这么多的概念在里面。所以今天我是第一次谈散文。 德国作家海涅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欧洲文学发展到现在有三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常写文章的人,都应该选取自己最熟悉、或者感触最深、最有话说的人和事来写;要根据自己的驾驭能力和透视程度来确定题目,尽可能把要写的人和事或要说的理由写深写透;要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写。切忌:贪多求大,面面俱到,空泛议论,人云亦云。如果把这篇文章拆分成几篇(题目分别为:这些单位的活力何在“,遭贬”质疑“,为他人作嫁衣”不好吗?谈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定位“,观念创新”浅议,用人机制应该创新,论“服务创新”,档案专业培训工作如何改革等)来写,把每一个题目写深写透,可能要比泛泛而谈的此文好得多  相似文献   

6.
有感方动笔     
写文章如同女人生孩子,不到分娩时间,千万勉强不得,勉强生下来,那往往会是一胎死婴。写文章呢,要有所感而发,待到如同洪水涨满堤岸不得不泻时,再下笔去写。写好一篇文章固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是我认为,这一条是写得好的主要条件。1989年,我们村有一件新鲜事,几十名种  相似文献   

7.
好文章从哪里来? 办报的人,看报的人,都希望报纸上常有些好文章。一篇好文章,给人的印象久久不能消失,过了几年,还常找出来看看。好文章产生的作用也是难以估计的。好文章是从哪里来的?是专门写文章的人关着门写出来的吗?是报纸编辑加工出来的吗?不。溯本求源,是从实践中来的。构成一篇好文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写出好的文章,一定要通过大脑的作用,但是,如果离开三项伟大革命运动的实践,只凭脑子想,只靠表达能力,或依赖加工修改,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您问那篇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记得大约是在上学期初,当时科研实践与教学实践一起搞,反正是在干很多事的同时写的这篇文章。写这个题是受几篇文章的启发,这几篇文章都不是图书馆专业的。我比较爱看非专业文章,比如象哲学、逻辑学、历史学、法律和文艺评论方面的论文我都看。还有不  相似文献   

9.
安民 《出版广角》2011,(3):40-42
记者(以下简称记):安民老师,您好久没有给我们写文章了。安民(以下简称安):谢谢你们还记得我,不过我已经不写出版专业的文章了。原先我的主要精力是写财经文章,现在财经类文章也已经写得少了。记:2011年杂志改版,我们都希望看到你的文章,特别是关于出版热点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人民日报社王黎江先生曾对我说,写文章要注意与人家文章的距离远一点。此话说得有点含蓄,但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写文章选题应忌随人后,要力求出新,写人未写或没有写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顺是作文的最低要求。要写通文章,首先要有鉴别通与不通的能力。一个人作文,决不会故意把句子弄得不通。文章里所以有不通的句子,主要是因为作者缺乏鉴别的能力。鉴别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不外乎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于语言的感性知识,其次是对于语言的理性知识。我们从小就说汉语,说得很纯熟,很自然。这就是感性知识。对于写文章来说,这种感性知识是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我们所以会作文,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会说话。不识字的人自己虽然不能执笔。但是他可以口述,别人整理—下,就是一篇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来,他仍然算是会作文。一个外国人尽管认识  相似文献   

12.
1986年解放军报发了我一篇《说“牢骚”》的言论。不几天,接到一位分别七年的战友的长途电话,他想证实,这篇文章是不是我写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我15岁参军,写信要请人代劳。一晃就是三,四年。之后,在学习中,见别人说话头头是道,写文章条条有理,有些羡慕。工作之余,开始读报看书。时间久了,产生了兴趣.偶尔,也试着写写,虽不成样,  相似文献   

13.
文章要想写得好,必須反复地推敲和修改。普通所说的修改,是在文章写成以后;其实,在文章沒写以前,对于立意布局的反复推敲,对于写作提綱的再三斟酌,都带有修改的性质。馬克思写“资本论”,从计划到草稿都經过了多年的多次修改。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的。要是这第一步功夫沒有用够,动起笔来就常常会写不下去,或者免强写下去,結果还是要不得。这种事先的构思或写提綱,一般人都是做的,但功夫却不一定都用得够。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里說:“許多人写文章,做演說,可以不要預先研究,不要預先准备;文章写  相似文献   

14.
文章千古事。但凡写文章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这篇文章写好了,再写另一篇文章却未必就写得好;即使是一篇好文章,也不能完美无缺。而对一篇文章的看法,也往往因读者各异而显得千差万别,或褒或贬,众说纷纭。然而,人们通过实践知道,倘要为文,终究有章可循,而对一篇文章的评价,也自有其客观依  相似文献   

15.
这几年。有两位老先生的文章很走红,一位是张中行先生,一位是季羡林先生。两人的文章,我都看过一些,张先生写的,说是散文,更近于随笔。起初我是服膺张先生,不那么服膺季先生的。比如留德十年,只写了那么薄薄一本小书,就让人觉得遗憾。最近看到季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是怀念汤用彤老先生的,说自己所以能得到淡泊名利的美誉,乃是受到汤先生的关照。汤先生在不同的时期,都将最高的职称  相似文献   

16.
我是做编辑工作的,我又每天读报,这里想就我在工作中体会到的以及在读报中看到的一些问题,同大家谈谈心。文章的意思要表达清楚记者编辑都需要认真锤炼语言,首先是要使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其次才谈得上语言的生动性。报上有些文章因为作者用词不当或者意思说得不清楚,很使读者伤脑筋。例如这样一句话: 人们一看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这两个生产队长是年轻人。这里的“人们”不知是谁,是指文章中所写的那个生产队的社员们呢,还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呢?不清楚。“感觉”出来这是两个年轻人,“感  相似文献   

17.
一位战士报道员,热衷于写一些军营“探秘”“纪实”之类的稿件,内容或是道听途说,或是干脆一把剪刀,一瓶浆糊,东拼西凑,结果因编造的一篇《磨坊里的惨叫声》而触犯了法律,受到了劳动教养的处罚。前几年,有人借写小说来丑化人民军队的形象,也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两个事例都说明,从事写作不讲政治要吃苦头。李大钊有两句很有名的话:“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道义即有政治的含义,写文章不讲政治就没有灵魂。不仅写一篇文章、一篇报道,要讲政治,作为一名军人,最起码的首先也要做到政治上的合格,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  相似文献   

18.
为何写不短     
我爱看报纸上的理论和政论文章,但觉得有一个通病,就是太长。写文章当长则长,宜短则短,本不应有什么硬性规定。然则实际是,现在报纸上的理论和政论文章,可短的不短,可长的更长,水份太多。为什么写不短呢?据我观察,至少有五个原因。一是缺乏深度的文章写不短。大家也许知道高僧  相似文献   

19.
在这篇文章里,我打算谈谈报纸上常见的语病:一是重复,二是残缺,三是成分并列不当.举最近让报看到的一些病旬作例子,略加说明.一、重复重复是文章通病,不必要的重复,会使得语言嘱嗦,拖沓.人们谈文风,都说文章贵乎简洁,写文章也要够究节约.这都是针对着重复的毛病而说的.重复有两种,一是字面上的重复,一是意义上的重复.字面上的重复例如:  相似文献   

20.
十几年前,我在一所高等院校里任教文学课程的时候.记得有个同学问我:“写文章有诀窍吗?”我当时因为想起鲁迅关于作文“并无秘诀”的话,便回答说:“没有”。那位同学又问:“那么文章怎么才能写好呢?”我又想到了鲁迅的话:“文章应当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所以,便回答说:“要多看勤练”。我当时还大约做了一些说明、解释,不过现在也记不起来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我的回答也竟然招惹了一点不快和烦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