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主要提侣探究性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反对教师传授、学生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接受学习方式。然而,在2011版小语课标,又倡导“自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这使得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接受学习。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要抛弃传统教学方式中那种不顾学生情感体验,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积极汲取启发接受式学习中有益的营养成分,我们要的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作为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一般来说,我们人类的学习活动包括两种学习方式,一是"接受性学习",二是"探究式学习"。传统教学中采用的所谓"接受性学习"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储备  相似文献   

4.
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两种学习方式。现今的语文,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而探究性学习方式应在创新的层面上夯实基础。怎样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和探究性学习方式自然有机地结合,是我们语文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探究学习虽然是我们提倡的方式,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学习条件、心理过程和它们在认知中的作用有所不同。教学中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学习方式大体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接受型学习。在接受型学习过程中,知识被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习方式强调吸收和掌握。而另一种是发现型学习。在发现型学习过程中,知识被间接提供给学生。这两种学习方式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如果运用得当,自然能相得益彰,我们不能轻率地否定其中任何一种。然而,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我们更主张把简单重复、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转变成能动地探索、发现和研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7.
蒋和芳 《考试周刊》2012,(60):56-56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互形成的关系。但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迎合发现学习中的“探究学习”,我们淡化甚至忘却了数学中“接受学习”的存在。使人有种谈“接受学习”色变的感觉。如果我们只要探究性学习,不要接受性学习,就会忽视对知识的系统讲授,忽视学生对全面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人类学习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自身价值。前者对于获取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后者对于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注意重视和运用新的学习方法,无疑对于新课程改革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由于理解上的误区.一种观点甚至认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应该完全废除。这显然有失偏颇,违背了“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为了避免这种极左极右现象的发生,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教师们熟悉的学习方式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接受学习,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不陌生。然而,学习方式远不止这些。许多有科学根据和实际效益的学习方式应该为我们的师生所掌握。詹森(Eric Jensen,又译“杰森”)所著的《基于脑的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一书中隐含着不少有价值的学习方式,值得我们专门解读。  相似文献   

9.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探究学习虽然是我们提倡的方式,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学习条件、心理过程和它们在认知中的作用有所不同。教学中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相似文献   

10.
"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作为两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学习对象,适时选择不同教学方式,任何一种学习方式,只要恰当运用,都会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  相似文献   

12.
我们要锻炼学数学的能力,要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学会采用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开展讨论——形成新知——应用反思"的学习方法.一、平时教学始终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习方式变革的紧迫性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大体上可划分为两大类:接受性学习方式和探究性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所组成的封闭环境下,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输出的知识,学习偏重于死记硬背、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得到的知识在质和量上都有其局限性。因此,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接受性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究其原因,在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接受性学习方式有三大弊端:  相似文献   

14.
论化学学习中接受与探究的融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都强调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实验以来,“探究教学”、“探究学习”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在化学教学中关于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也呈方兴未艾之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发现尚有不少教师出现了一些认识的迷惘和实践的困惑,最为典型的误区就是将探究与接受截然对立起来。探究学习的追随认为探究学习符合科学探究的理念,应该取代接受学习而成为化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对接受学习则口诛笔伐、无情鞭挞;而接受学习的拥戴则坚信唯有接受学习才是学生高效学习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陶岚 《南昌教育》2004,(11):25-25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它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应改变这种学习方式,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6.
练雪 《四川教育》2013,(1):28-28
小学语文课标出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结合”的修改,于是乎,不少人认为,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重新被提倡运用。大有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接受学习方式死灰复燃的迹象。假如这样,我们是不是该回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老路上去?  相似文献   

17.
“主动、探究、合作”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三个特征。在学生某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他们可能是自己独立自主地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合作进行探究,因此,他们的学习方式可能具备三个特征中的一个、两个,或是三个特征的综合,我们暂且把它称做开放式学习。但是,是否这就意味着不能有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呢?有的教师认为,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可以完全取代原有的学习方式;也有的教师认为接受式学习是不可取代的,有的学习可以探究、合作,有的学习必须是接受式的。您更支持哪一方的观点呢?  相似文献   

18.
接受式学习由于受自身缺点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大力提倡教改的环境下,这种学习方式遭到人们的猛烈抨击,但根据相关研究,接受式学习有很多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独特的优点,对于系统知识的学习起到比较大的作用.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根据接受式学习所适用的条件,灵活应用并和其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正确认识这种古老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接受式和发现式两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及差异,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将两种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接受学习是以教师呈现知识为主导的学习,发现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导的学习,两者各有自已的优越性,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两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相联。运用不好将会变成机械学习或被动学习。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应以接受式教学为主,对应用性知识可以引入发现式教学方法。我们所主张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同时反对用发现学习取代接受学习。  相似文献   

20.
黄金明 《考试周刊》2011,(66):69-70
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