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王纬同志,于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担任新华社驻欧洲、非洲记者十数年。我们特约请他撰写一组关于国际新闻采访与编写的专题文章,本刊自本期起陆续刊登。  相似文献   

2.
采访方式方法,是完成采访任务的形式和手段。这里着重讨论采访方式。新闻采访的方式很多,最基本的几种是:直面采访、视觉采访、书画采访、体验采访、电话采访、因特网上采访\隐性采访。其中又以直面采访和视角采访为最基本的方式。除因特网上采访是随着高科技发展于近年才兴起的而外,其他六种都属于传统的采访方式,只不过历史有长有短,运用得有多有少而已。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的,在进行隐性采访时,也往往需要运用直面、视觉等采访方式,所不同的是,隐性采访是一种不暴露记者身份和采访意图的采访。每一种采访方式,各有…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的。显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自己的身分和意图的一种采访方式。亮明身分,文字记者通常靠所在单位的介绍信或记者证;广播电视记者除介绍信或记者证外,还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例如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用的话筒就注明“CCTV”。这样做,既表明记者的身分,又防止假冒记者招摇撞骗。显性采访是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在通常情况下都运用这种方式。隐性采访则相反,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分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今天我国新闻…  相似文献   

4.
一、交叉采访 记者到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采访,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往往可以发现好几个新闻线索。对这些新闻线索,不外两种做法:一是单打一,采访完一个线索,再采访另一个;一是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料。待到第一条新闻采访结束,第二条、第三条新闻的材料已搜集了一部分或大部分。这后一种做法,叫作交叉采访。 交叉采访当然得有一个条件,就是采访对象能够为你交叉的任务提供材料,否则纵有交叉愿望,也不能实现。在一般情况下,几个新闻线索发生在同一单位或同一地区,是有可能交叉进行的,因为…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2002,(5)
摄影采访与文字采访既有相同 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在新闻采访的真实性、报道的准确性、客观性和时效性上,二者是相同的。在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方式、采访程序和报道形式上,二者又有明显的不同。摄影采访报道不同于文字采访报道的地方有以下6点: 第一,到现场去。摄影采访的现场性要求记者必须在新闻发生时或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直面新闻事件,记录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特定的形象瞬间。而文字采访不一定要求记者都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能在更好),他可以直面现  相似文献   

6.
电话,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记者通过电话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同采访对象对话,了解情况,采访新闻,叫电话采访。快,讲究效率,是新闻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信息时代的到来,加上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对新闻时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话采访作为一种采访方式,最大的优势是快捷。它突破了采访必须见到采访对象本人所带来的某些时空局限,对提高工作效率,赢得时间,是一种有效手段。在美国,新闻界对电话采访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做“快餐式采访”。一、电话采访的由来美国是电话采访的发源地。1876年,美国人亚历山大·…  相似文献   

7.
言论的采访     
写消息,写通讯,头道工序必须是采访,这是没有疑问的。那么,作为新闻中一种重要的体裁言论呢?写言论要不要采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不太一致了。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言论主要是谈思想、讲道理、说见解,可以闭门造车,用不着采访。事实上,几乎所有谈采访的书,包括大学里新闻采访学的教科书里,说的也全是新闻的采访,而不论及言论的采访。这不是疏忽,而是误解。  相似文献   

8.
吴晓 《新闻世界》2013,(9):18-19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新闻写作的前提。一篇好的新闻稿件七分靠采访,采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在采访中,记者只有掌握了好的采访技巧,才能在采访时得心应手,获取想要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本文主要分析新闻采访的特征,并据此对新闻采访的技巧做了探讨,以期对新闻工作者的采访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言论的采访     
写消息,写通讯,头道工序必须是采访,这是没有疑问的。那么,作为新闻中一种重要的体裁言论呢?写言论要不要采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不太一致了。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言论主要是谈思想、讲道理、说见解,可以闭门造车,用不着采访。事实上,几乎所有谈采访的书,包括大学里新闻采访学的教科书里,说的也全是新闻的采访,而不论及言论的采访。这不是疏忽,而是误解。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社会信息宣传的一种主要形式,新闻的真实性与时效性与新闻采访者的采访技巧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现代新闻采访的过程中,需要遵循新闻采访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有效的采访技巧,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从新闻采访特征的角度出发,对新闻采访的技巧进行概要论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是一场比拼智力的"战斗",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由于采访对象的不配合、采访环境的限制以及新闻记者自身业务能力的不足等,往往很难帮助新闻记者获得全面的新闻信息。作为新闻记者业务能力的基本内容,采访技巧的运用尤为关键。在新闻采访环节中,新闻记者可以借助于完善系统的采访技巧,引导采访对象按照新闻记者的思路来回答问题,进而帮助记者获得全面的新闻信息,同时还能够缩短采访时间,提升采访效率。  相似文献   

12.
采访是新闻工作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与被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得到需要的信息。在采访的过程中,如果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获得有效的信息,都需要新闻工作者掌握采访技巧。一、新闻采访活动的主要特征分析新闻采访的活动过程其实是记者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对新闻事件的采集过程,同时也是调查、挖掘新闻事实的研究过程,这是一种社会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有着一定  相似文献   

13.
笔者曾多次赴海外执行采访任务,例如:1991年的“西哈努克亲王重返战乱后的柬埔寨”、1998年的“美军‘沙漠之狐’军事行动—空袭巴格达”、1999年的“中国南极格罗夫山考察”、2004年的“中国北极第一个考察站—黄河站”建成、2005年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莫斯科红场大阅兵”等等。在这些国际采访中,我亲身感受到国内采访与国际采访之间的不同。诸如:语言不同、思  相似文献   

14.
作为《北京青年报》的记者,笔者曾在1999年——2002年间,赴南斯拉夫、东帝汶、阿富汗、俄罗斯等国际冲突地区采访。 就国际冲突的现场采访而言,中国记者(特别是地方媒体的记者)无疑是年轻、缺乏经验的,这是  相似文献   

15.
艰难的采访     
在我的采访生涯中,参加"汉水北上"报道是历时最长的一次外派采访。刚开始,辗转于丹江口水库湖北库区的郧县(现更名为郧阳区)、郧西、丹江口等地实地采访;接着从河南淅川出发,沿南水北调中线三千里干渠探访;最后奔赴宜昌葛洲坝集团,寻访当年的建设者……出去时秋高气爽,回来时已是隆冬,整个采访历时一个半月。这也是最为艰难的一次采访。在省内采访,得到十堰市委宣传部大力协助,进展顺利。但当我们跨  相似文献   

16.
蔡迎东 《记者摇篮》2004,(10):38-38
所谓电话采访,就是记者或编辑在办公室或其他场合通过电话与采访对象取得联系,向采访对象调查了解某一新闻事实的过程。近年来,电话采访在广播新闻的同期声采录和电视的画面处理中得到较多应用。可以说,电话采访已成为通讯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种采访手段。但从新  相似文献   

17.
做为央视驻外记者,我曾连续三年利用春节机会采访欧盟首脑人物。这里,我谈一些采访经过和体会,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欧洲出现了"中国热"现象。笔者在欧盟所在地布鲁塞尔驻站三年多来,比较有效  相似文献   

18.
新闻采访的种类繁多,方式各异。总的来说,采访分国内采访与国外采访、常规采访与热点采访、直接采访与间接采访、战役性采访与突击采访、集体采访与个别采访、显性采访与隐性采访等;具体地说,各类采访中又包含着各种具体采访形式。各类采访有各类采访的规律,各种采访又有各种采访的特点和方法。掌握各种采访的方法和特点,是迅速进入采访“角色”、获得成功的前提。下面只就直接采访、间接采访、隐性采访、战役性采访四类区别较大的采访予以介绍。一、直接采访。这是记者到现场——新闻事实发生地向现场及当事人采访的一种形式。它有别于间接采访,是获取第一手新闻材料的基本形式。直接采访,一般包括现场采访、当事人采访、视觉采访、街头采访和独家采访等五种。  相似文献   

19.
尹晓辉 《记者摇篮》2009,(11):38-38,44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采集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特殊的调查研究工作,其应用性和技巧性很强,成为了一门艺术。而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的质量,作为一名电视记者,除了具备一定的采访基本功外,还应该注意电视新闻特有的采访技巧,只有在采访上下功夫,才能创造出好的电视新闻作品来。笔者在采访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采访中应灵活应用的技巧。  相似文献   

20.
微服采访法,简言之,就是不暴露记者身份的采访。这种采访方法,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它采访方法不能比拟的,其主要好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微服采访法可以达到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取得批评报道材料的真实可靠,有时微服采访法可收奇效。被评为1983年度全国好新闻《抢菜记》就是一个典范。丹东日报社记者王赤兵去商场,见到农民送来的一车菜被营业员们纷纷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