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二册《琵琶行》中的“却坐促弦弦转急”一句中的“却坐”,教材注为“退回(原处)坐下”,我以为值得商榷。商妇给白居易及其友人弹琵琶听,可以想见,彼此间的距离是不会有多远的,当这位妇人弹奏完毕,向陌生的客人诉说自己的身世时,“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用起身的动作表示尊敬对方,当是情理中的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是批判性思维:语文课改的或然性突破口》有云:"孙老师不但把世界各国的文本解读理论都研究了一遍,还深入中小学语文的传统篇目,在《名作细读》《月迷津渡》《孙绍振如是解读》《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等著作中,处处闪现着批判性思维的电光石火,让我们读出了一个老人对语文教育的拳拳之心。"(《语文学习》2016年第1期)笔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二册《宋定伯捉鬼》中有“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句,对“迟”字,教材与《教师教学用书》均注为“缓慢”。持此解的还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编第三册),《古文百则》(辽宁人民出版社,姜涛等编著)。慎思文句,揆情度理,笔者以为,把句中的“迟”注释为“缓慢”  相似文献   

4.
《神断狄仁杰》中,凤凰弄丢了刚刚找到的迎阳公主,向皇帝封的寻访使狄如燕道歉。如燕回道:“这可让如燕讳莫如深了。刚刚你还说我可以休息了,可你的意思是,本使的任务尚未完成。”  相似文献   

5.
“意思”是何意思.谁不知道?这还用说吗?但我们读了民谣《意思》后,可能就会觉得没那么简单了。民谣《意思》是这么写的:年节应意思.办事要意思,如若不意思,就怕没意思,一点小意思,就是那意思,笑纳小意思,心中有意思,仔  相似文献   

6.
东甜 《初中生》2012,(Z1):29
正《神断狄仁杰》中,凤凰弄丢了刚刚找到的迎阳公主,向皇帝封的寻访使狄如燕道歉。如燕回道:"这可让如燕讳莫如深了。刚刚你还说我可以休息了,可  相似文献   

7.
“意思”是何意思,谁不知道?这还用说吗?但我们读了民谣《意思》后,可能就会觉得没那么简单了。  相似文献   

8.
自读《刘胡兰慷慨就义》一课后,老师要求学生用“就义”一词造句,从中发现不少同学对“就义”的含义理解得不准确。如“马永年叔叔与歹徒搏斗,光荣就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慷慨就义”……。很显然,句中的“就义”均应改为“牺牲”。细细揣摩,便会明白:“就义”与“牺牲”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9.
战国后期楚国文学家宋玉在其《高唐赋》中写道:“縰縰莘莘,若生于鬼,若出于神。”其中“縰縰(xǐxǐ)”和“莘莘(shēnshēn)”都是形容众多的意思。“縰縰”一词,现代人很少用,而“莘莘”一词却常见诸报刊。然而笔者发现有些人未能正确理解其含义而常用错。如《中国教育报》1993年10月12日第4版《“山海经”怎么念?》一文中写道:“面对滚滚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一些莘莘学子困惑了”。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上,正学到《北京亮起来了》。第三自然段是这样写的: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街道上,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装点着美丽的北京。我请凌榕璟朗读这一段,她读得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本,2004年6月第1版)将白居易《琵琶行》中“血色罗裙翻酒污”的“翻酒污”释为“泼翻了酒被沾污”。“沾污”是什么意思呢?笔者查遍手头所有的工具书,均未见有“沾污”词条。是“玷污”的笔误吗?《现代汉语词典》对“玷污”的释义为“弄脏,比喻辱没”,现在我们一般用的是它的比喻义,例如“玷  相似文献   

12.
“宜室宜家”这个成语普通词典均未收录,在媒体上经常被用错。这里的关键是“宜”的意义没弄清楚。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以前,臣下对君主用"足下"相称,意为"您"。战国时期以后,"足下"就是用于称呼的敬辞了,不仅是下称谓上,同辈之间也可以用"足下"来称呼。那么,为什么尊称对方用"足下"这个词呢?据刘敬叔《异苑(yuàn)》卷十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导致  相似文献   

14.
“意思”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如下义项:1 是语言文字的意义;2 是意见;3 是指礼品所代表的心意;4 是指某种趋势或苗头;5 是指情趣、趣味。但在实际生活中“意思”所指都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请看张三给李四局长送礼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15.
人们写信常在末尾写此致二字,另起一行写敬礼二字,这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格式。敬礼好懂,此致是什么意思?此者不是指后面的敬礼,而是指前面信中所写的内容。写回信,末尾用此复;发通知末尾用此通知等等,这些都是煞尾语。此字在于概指前文,了结全篇,致者尽也。此致二字连用,意思是上面的话说完了,它是信的结尾词,而不是敬礼的动词。两者不存在任何关系,因此此致后面不应该不加标点,而应用句号来断开。  相似文献   

16.
“心照不宣”是常用的成语。《汉语成语词典》注:“彼此心里明白,不用说出来。”引《文选》潘岳文句“心照神交,惟我与子”为出处。这样注似乎也不错。其实这是从古人书中摘下来的四个字。古尺牍末尾常说请对方了解、理解、原谅之类的话为结束语,然后加“不宣”“不备”“不具”“不尽”“不一”“不亻赐”等等。表示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只好写到这里。这两个字也是一句话。所以“心照”二字属上,本应加句号的。请看:敬祈藻鉴。不宣。/统维亮察。不宣。顺请大安。不具。/惟希青察。不具。鹄候光临。不既。/百维珍重。不尽缕缕。馀客…  相似文献   

17.
辨识复句中的关系大致有两个认识阶段。第一阶段,是直觉、浅层理解阶段。他们记住一些关联词语,然后凭关联词语去辨识关系;有的同学甚至记些口诀:“……‘因为、所以’表因果,‘或者、或者’表选择,‘不但、而且’表递进,‘假设’还有‘即使、也’,……”。但,仅仅这样辨识还远远不够。汉语的词语表意功能  相似文献   

18.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语出《谏太宗十思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将“虑壅蔽”注释为:“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似乎将“壅蔽”一词拆分开来解释,把“壅”理解成堵塞,把“蔽”理解为蒙蔽.我们认为,“壅”的常用义中,固然有“堵塞”之义,但汉语的大部分字词往往是多义的,在不同语境中,其意义与用法会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张茜 《海外英语》2011,(7):349-350,353
"意思"一词在我国汉语词汇中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语,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沉淀,衍生、分化出许多重涵义,研究"意思"一词,以及在这个词语背后隐藏的汉民族的心理驱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通过对"意思"一词具体含义的一一归结、解释,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阐释它的内在蕴含,结合其在中国体现出的特殊性,实现"意思"的语用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停车坐爱枫林晚"之"坐",人们普遍认为是原因介词,由动词"坐"虚化而来。从语言发展角度看,动词"坐"的虚化过程从西汉开始,西汉到南北朝时期是发展时期,唐代,"坐"的介词性质已经基本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