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生态学是研究不同民族和社会如何与他们生活的环境中各个方面,包括植物、动物、土地、森林和土壤等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科学。在四川盐源县和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的泸沽湖地区,生活着至今还保留着"阿肖"走婚习俗和母系家庭制度,被人称为"东方女儿国"的民族——蒙古族摩梭人。文章主要从摩梭人原始生态学观念、独特的婚姻家庭形式、传统的认知行为方面阐述摩梭人对动植物、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分析表明,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中,摩梭人在生产、生活方面所积累的丰富认识与实践经验已经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文化多样性保护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
花开泸沽湖     
正走上泸沽湖观景台的那惊鸿一瞥,我全然没了午后的倦意,而是被阳光直射泸沽湖的明丽和浩渺画面融化了。早闻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保留着"男不婚女不嫁"的"走婚"习俗,这种独特的女儿国为泸沽湖平添了很多神秘色彩。为此,环泸沽湖有着许多以"女  相似文献   

3.
婚俗是少数民族民俗活动中最丰富多彩的一部分,也是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以摩梭人的走婚为例,通过阐述走婚的文化现象、走婚的特征及走婚的文化价值和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探讨在开发摩梭人走婚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既要突出当地走婚的特点,又要注重旅游开发对这一地区走婚的影响,从而保护当地所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李德业 《凯里学院学报》2013,(2):F0003-F0003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中国苗族文化的中心,这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偷亲”婚俗便是其中较为独特的一种。 苗族崇尚恋爱自由,婚娴自由,敢于追求美好的爱情生活,“偷亲”便是其最好的佐证。“偷亲”的前提是男女双方在“游方”(谈恋爱)后,互相倾心,并且交换了信物,商定了嫁娶吉口,等时间一到,男方便约上七八个好友前往女方家“偷亲”。  相似文献   

5.
《山东教育》2009,(6):63-63
说起民族文化,原来还有人相信粗糙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为各个民族间的关系也一定是彼此竞争优胜劣汰。这让我想起几年前拜读人类学者蔡华教授《一个无父无夫的社会》时的震撼经验。虽然纳西摩梭人的故事早已名闻遐迩,“走婚”的传说也令许多人浮想联翩,但却是这部著作令我第一次发现摩梭人社会结构之独特,没想到就在中国,我们终于找到了可以改写整个人类学的无婚姻社会的存在证据,它让我发现,  相似文献   

6.
车从宁蒗开出已是晚上六点多了,我们要去的泸沽湖便在宁蒗县境内。泸沽湖广为人知源于那里被称为“人类母系文化的最后一片净土”。自从十几年前从一本杂志上得知这个神秘的地方后,一直对她心驰神往,此刻心中更是充满了好奇与猜测:摩梭人现在还保持“男不婚,女不嫁”的风俗吗?从现代大都市北京到几近原始状态的泸沽湖,这其中的落差不知该有多大?落后、原始的蛮荒部落———我这样想象着它。我的想法似乎与同车的一位上海仁兄不谋而合,他正与导游———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争执。上海仁兄坚持说摩梭人在四年前还不知手电筒为何物,导游小姐则说…  相似文献   

7.
《成长》2006,(8):76-78
小时候看《西游记》,第一次知道有“女儿国”这一说,虽然不知道《西游记》中的女儿国是否和泸沽湖的“摩梭族女儿国”有关,但那里始终是我向往的一片神秘之地。摩梭族至今仍奉行着“男不婚,女不嫁”的走婚制。[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沪沽湖畔摩梭社区,至今仍以另外一种方式组织家庭、恋爱和婚媾。实行以“母系制家庭”为主,多种婚姻家庭并存的“走婚”制。走婚,走出了一个性和谐快乐的领地;走出了一个没有父亲和丈夫的家庭;走出了一个妇女当家作主的社会。摩梭人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既不是男人统治女人,也不是女性屈从于男人,是伙伴关系取代统治关系的社会模式。它为研究人类社会两性关系和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以及研究婚姻与家庭的产生、发展与未来,提供了典型的环境和珍贵的资料。以性别的角度解读人生,用全新的方法认知世界。为重新  相似文献   

9.
解放前甘孜州彝族实行“民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的包办买卖婚姻制度。解放后随着婚姻法的贯彻执行和彝族人民思想觉悟、文化水平的提高,逐步改变了旧的婚姻观念,婚姻自由,民族平等进步文明的婚姻习惯正在形成。“包办买卖婚姻,彝族不与外族通婚”等落后的婚姻制度将逐步消亡。  相似文献   

10.
对于摩梭人的走婚文化,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但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从摩梭人的聚居环境、经济发展基础以及宗教信仰等几个方面对这种婚配制度的形式进行了探索,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明代赘婚大致可以分为未婚女招婿和寡妇赘夫两类,而无论哪一种赘婚,都不被当时的社会伦理所承认,常被视作陋习。事实上,作为传统婚姻的一种补充形式,赘婚具有存在的现实基础。男方或因家贫,或为了攀附女方权势,选择入赘;女方或因无子,或为爱女等原因,选择招赘。赘婿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与妇家关系、亲生家庭关系都不同于传统的嫁娶婚,在财产继承方面,除了能够继承妇家的一部分财产,其在亲生家庭的财产权亦不因出赘而丧失。  相似文献   

12.
青春秘笈     
《同学》2003,(1)
男人真的总不怀好意吗?[女,14岁]我总觉得男人对我不怀好意,走在大街上,他们总是盯着我的胸部看,我很害怕。是我太招眼了,还是男人都这样? 解答:我不知道你这个关于“总是”的判断有多少事实根据,但你的心情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然理解的原因既不是你太招眼,也并非男人“都这样”,而问题恰恰就出在你自己身上。毫无疑问,你已经发育了,身材变得丰满圆润,胸部也开始隆起。然而,你对自身的变化缺少应有的心理准备,尤其是对本应让女性感到骄傲的曲线玲  相似文献   

13.
<正>踩生 谁家孕妇生了孩子,邻里之人或外人经过产妇家的屋檐下,听到婴儿哭声,就算踩了生。侗谚云:“男踩男,三年难;男踩女,三年喜。女踩男,三年宽;女踩女,三年晦。”刚生下的孩子,踩生的人还不知道是男是女,要是遇上男踩男或女踩女,就认为孩子会拖了自己的禄,所以谁都害怕踩生,当然要是遇上了这种情况,也还是有解法的:踩生的人可以进到产妇家去找一口水喝,水要自己动手舀.是男踩男,舀水喝时,用左脚轻轻踢一下水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农村的婚居形式随着社会的转型发生着深刻变化,夫妻婚后不再长时间定居在一方,而是在男女双方父母居住地之间做流动性居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双栖”现象。“双栖”现象表现出一种新的婚居形式——“双栖”婚居。基于一定的实践调查,对“双栖”婚居的内涵、成因、影响等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深化“双栖”婚居现象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推动和谐家庭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今天,要是你到地处滇西北小凉山的宁蒗彝族自治县走一趟,收获必定不小。在这个居住着彝、普米、傈僳等民族和摩梭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77%的自治县,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太多了。且不说坐着摩梭人的独木舟荡漾在澄碧如玉的泸沽湖上有多么惬意;且不说踏着明快悦耳的芦笙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世界分成两半:男和女,他们彼此密不可分又互不相容,他们充满爱也充满恨。双方的矛盾是普遍的,也是特殊的,为了各自生存得更好,他们一直处在既联合又斗争的“冷战”状态中,不承认这个事实,对于男人是属于一种掩饰,对于女人是一种麻木。探讨这个问题不是要激化双方的仇恨,而是让人们懂得,人类的文明,社会的发展,主要靠男女双方关系和睦、协调、平等、独立。家庭是社会  相似文献   

17.
“男大当婚,女人当嫁”。“结婚”的“婚”本写作“昏”,《诗经》中就有“燕尔新昏”的话。这个“婚”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警辟的解释:“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日婚。从女从昏,昏亦声。”“女”这个形旁是表示性别的,“昏”有双重作用,既表义(“娶妇以昏时”),又表音。这是个形声兼会意字。与之有关的“娶”、“姻”、“嫁”都是形声兼会意字。“婚”本作“昏”,《说文》释“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声。”可知“昏”的本义是黄昏,也就是太阳刚刚落下去不久。天还没有黑透的时候。古时结婚为什么选择这么个黑灯瞎火、诸多不便的时候呢?此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正>靖州侗族有着独特的民族风俗,兹举嫁娶、生育、饮食、服饰发式、芦笙节、狩猎等习俗如下。 一、嫁娶习俗 清道光十九年(1839)以前,兴“舅霸姑婚”,即“姑舅表婚”,宋《渠阳蛮俗》记载:“靖之地,姑表之婚,他人取之,必贿男(舅)家,否则争,甚则仇杀。”姑妈养女一定要嫁回娘家给舅父为媳,如果其舅父无子相配,嫁与外姓,舅父家则索取重金,致使很多青年深受其  相似文献   

19.
从前,已经订婚却还没有结婚的女性。叫“未婚妻”。现在,订婚习俗已消退,“未婚妻”的说法就有些不妥了。女未婚,就不是妻,可以是恋人;妻,就不是未婚,而是合法已婚。男方称女方为“未婚妻”可能是男方在双方私下确立了夫妻关系之时,考虑到双方毕竟还未履行法律手续.还未正式结婚。就称女方为“未婚妻”。  相似文献   

20.
题目一 :阅读下面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中国的留德大学生见德国人做事刻板不知变通 ,就存心捉弄他们一番。大学生们在相邻的两个电话亭上分别标上了“男”“女”的字样 ,然后就躲在暗处 ,看“死心眼”的德国人到底会怎么做。结果他们发现 ,所有到电话亭打电话的人 ,都像是看到了“男”“女”厕所的标志那样 ,毫无怨言地进入了自己该进的那个亭子。有一段时间 ,“女亭”这边电话闲置 ,“男亭”那边宁可排队也不往“女亭”这边运动。我们的大学生惊讶极了 ,不晓得德国人何以“呆”到了这个分上 !面对大学生们的疑问 ,德国人平静地耸耸肩说 :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