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通过最近3个时期的遥感资料分析及灰色模型预测表明,四湖地区乱占耕地现象比较严重,人地矛盾日趋恶化。虽然该地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但土地利用效益差,中低产田数量比较大,局部地区耕地退化严重。必须采取一方面稳定耕地数量,实行耕地总量超平衡,同时要努力提高耕地质量;水旱轮作,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或豆科作物。  相似文献   

2.
中国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46,自引:8,他引:46  
通过预测全国各生态区未来非农业建设占有耕地、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垦、土地整理复垦、生态退耕等各方面的耕地资源变化,分别分析了1997-2010年,2011-2030年和2031-2050年3个阶段的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这3个阶段耕地总面积净减少量分别是648811hm2,341413hm2和279642hm2,而同期由于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退耕,旱地的比重降低,耕地质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数量和质量分析   总被引:51,自引:4,他引:51  
耕地作为土地的精华对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为解决中国日益短缺的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问题,自1997年以来,我国实行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管理政策,但耕地资源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的猛烈趋势仍缺乏有效的调控。基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新视角和中国耕地资源变化态势和构成分析,提出了反映耕地总体产出能力的标准系数以及相对应的标准耕地面积,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耕地统计面积和标准面积的时空差异状况,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重新考察了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状况,并据此提出了实现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安徽沿江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面积变化不仅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利用50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和近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揭示了安徽省沿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特征,并对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在定量分析耕地数量变化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对未来耕地数量和粮食生产安全保障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沿江地区土地利用基本特征表现为以农用地为主,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比例大;土地的投入强度大,综合产出率高;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总量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下降、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②耕地总面积减少与GDP总量和人均GDP之间存在对数关系,二者间的弹性系数不断下降,现状已接近上海市水平,表明经济发展模式已开始向集约型转变;③利用拟合的关系式,估算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将在现状基础上分别减少3.09×104~3.91×104hm2和5.07×104~6.78×104hm2,届时耕地总面积将会保持在149×104hm2和146×104hm2以上。2010年耕地数量可以满足粮食安全的需要(保持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08%),至2020年,耕地数量将会略低于粮食安全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浅析耕地质量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
耕地具有位置固定、可永续利用等特征的稀缺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对于耕地的关注和保护在如今愈发重要。文章以四川省183个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区域,以2008—2018年的耕地面积为数据,根据变化趋势将其分为缓慢增加、波动变化、大幅增加、稳定变化4个阶段,借助ArcGIS软件分析四川省耕地资源2008、2013、2018年耕地数量的变化,并引入耕地相对变化率揭示耕地数量变化区域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耕地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为耕地保护指明未来的方向,提高耕地保护措施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我国耕地变化现状,探讨了耕地保护的难点问题,对于如何进行耕地保护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常州市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机制及政策绩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会广  崔娟  陈江龙 《资源科学》2009,31(5):807-815
本研究以常州市为例,观察经济社会驱动因子与耕地保护政策作用的机制,研究区域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机制中哪些经济社会驱动因子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耕地数量变化过程中耕地保护制度的绩效如何,并从中发现反馈的信息,为下一步政策调整,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强化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效果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经济计量方法和模型检验了常州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农副产品价格以及耕地保护制度等经济社会因子在耕地数量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等驱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而农副产品价格、耕地保护制度的作用相反,且耕地保护制度变迁在不同时期的制度绩效不同,1997年以后的政策比之前的政策在保护耕地的作用更有效一些。中国政府基于现实条件的理性选择应是,实施积极的耕地保护政策,严格耕地保护,加强土地调控。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汉台区1978年至2006年耕地数量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汉台区是陕西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示范区,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和建设占用耕地,汉台区耕地数量大量减少,耕地供需矛盾突出。本文利用1978年以来汉台区耕地长序列统计资料和近9年的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研究汉台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结构变化、分析汉台区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及空间差异、探讨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①1978年~2006年全区耕地共减少5600hm2,平均每年减少200hm2,人均耕地减少0.027hm2,耕地递减率曲线与人均耕地递减率曲线走势基本一致;②建设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等直接影响因子在4种类型区影响耕地变化差异明显;总体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全区耕地减少的主导因素,经济发展较快的城镇,建设占用耕地较多;③耕地面积与社会经济发展各因素间的相关系数约低于累计耕地面积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说明全区耕地减少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时间上的错位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于对耕地资源的占用。  相似文献   

10.
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和城乡收入关系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龙开胜  陈利根 《资源科学》2007,29(4):139-145
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关系的研究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课题。通过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1978年~2004年中国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经济发展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数量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数量之间无明显的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结论揭示了耕地消耗将带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总体福利水平提高的良好愿望只是一种错觉,实际情况与此相悖。因此,有必要把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作为解决耕地保护难题可供选择的途径,从而减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耕地资源消耗的盲目依赖。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近年来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区域特征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耕地资源的减少已经成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耕地资源减少的现状还将持续下去。本文根据1987-1994年我国耕地面积的总减少、净减少、损失率和变化率分析了耕地动态变化的区域特征,并依次将我国大陆30个省(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提出了不同类(耕地资源、总减少、净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耕地资源态势与粮食安全对策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福建省耕地资源流失严重、质量下降,人口-耕地-粮食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文中分析了福建省耕地面积对粮食生产贡献率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以及耕地退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状况。研究表明,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粮食生产构成持久的约束作用,耕地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福建粮食安全的瓶颈。为了实现粮食安全,进口是必要的,但根本在于保持耕地数量平衡,防治耕地退化,立足全部国土,广辟非耕地食物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3.
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是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区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与分布;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评述。并针对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影响我国耕地利用的若干重大因素及对策调整思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我国耕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多种因素正在对耕地利用施加有利、不利的影响。该文分析了全球环境、社会经济、粮食安全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及其给耕地利用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耕地利用对策的调整思路:1、适当缩减耕地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劣质耕地,诱导耕地分布重心向东、向南回移、明显提升耕地环境背景质量,进一步巩固嫩江平原、三江平原、淮北低平原、江淮地区、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四川盆地等粮食主产区的产粮地位;2、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主产区土地整理、调动主产区农民从事口粮生产的积极性;3、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安排耕地用途,诱导各地长期、稳定生产最具优势的品种,从而形成主要农产品的优势产区。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耕地面积增减数量平衡的思考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为了扭转我国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局面,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节流与开源措施,使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局面得到了遏制,并于1995年和1996年实现了全国耕地面积增减数量的平衡。然而,由于耕地增在边缘地区,减在东部沿海和内地;增的多为低产地,减的多为良田,所以耕地面积增减数量平衡并不意味着能保障耕地产出能力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近50年赤峰市耕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论文利用近50年来长序列统计资料对赤峰市耕地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950年-2000年赤峰市耕地总量经历了3个增长期和2个减少期;耕地变化除具有以全市总量变化为代表的普遍特征外,南部和中北部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50年来,与中北部各旗(县)相比,以敖汉旗为代表的南部3旗(县)耕地相对变化率较小,但1961年-1990年耕地减幅较大;通过文献调研和定量研究得知,50年来赤峰市耕地变化主要受5次大的政策因素驱动,并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总人口、年末牲畜存栏总头数、粮食单产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等人口和经济发展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江汉平原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落成 《资源科学》1994,16(1):15-19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分析江汉平原土地资源基本牲的基础上,提示了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该文针对目前我国对耕地估价异常激烈的讨论 ,分析了在我国耕地估价实践中较为流行的几种估价方法及其在应用中存在的优缺点 ,指出估价中存在着的“完美主义”和“平均主义”两种研究思路 ,提出了“优势综合”这一新的耕地估价思路 :以标准地块法为框架模型 ,以分等定级成果为估价基础 ,以收益还原法为关键环节 ,构建了RRM综合估价模式———定级 收益还原综合估价模式 (Rating RevenueintegratedModel) ,并在北京市门头沟区进行实地验证。结果表明 :RRM综合估价模式改变了以往以独立的估价方法求取地价的思路 ,解决了单个方法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适合中国农村实际耕地地价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