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曲戏又名调儿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从坐唱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清丽明快、流畅自如,极具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通过对文曲戏的研究得出文曲戏的文化传承主要表现在艺术传承、演员传承和剧目传承三个方面,根据文曲戏传承现状,提出了要到生活中去找戏、巧用现代化媒介、加强人才培养的措施以促进文曲戏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前发现,孟津遗存有清代戏曲碑刻11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修建戏楼碑刻,另一类是民间演剧碑刻.民间演剧碑刻可分为酬神演剧、 宣约演剧、 罚戏演剧等.这些碑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孟津的戏曲文化.  相似文献   

3.
黄梅戏作为我国戏苑中的一支,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通过回顾黄梅戏艺术的发展历程,对黄梅戏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两个主要美学特征作初步的探索:其一是融有地方特色的唱、念、做、舞为一体;其二是表演有程式而非程式化,人物分行当而又超越行当.黄梅戏独特的美学特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期望黄梅戏能够在戏曲家族中繁荣发展并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元明到民国初年皖籍作家所写的竹枝词进行审视,认为这些竹枝词内容丰富,反映了一些地方的风俗民情,对我国尤其是安徽民间戏曲活动与戏曲民俗有生动记录,这些材料对研究戏曲史、戏曲文化史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嗨子戏为安徽阜南地方戏曲,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新时期既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保护政策不力、专业人才断档、创新发展不足的困境,需要坚持保持特色与创新发展、政府主导与多方协同、整体保护与区别对待等方面相统一,进一步探寻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岁时民俗与礼仪民俗是民间戏曲孕育发展的土壤。本文以雁北一带流行或曾经流行的民间戏曲为例,从传承的角度分析了雁北戏曲与民俗的关系,探讨在这块土地上民俗事项的存在状况对戏曲传承产生的重要影响,认为戏曲的保护与传承,不是保护传承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戏曲生存的民俗土壤也应是保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胡莲翠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朱熹与丽娘>将写意的戏曲艺术与写实的电视艺术和谐地融为一体,将戏曲的抒情魅力和电视剧的叙事优势相结合,既保留并强化了黄梅戏中具有代表性和富有表现力的唱腔和唱段,又运用丰富多样的电视叙事手段,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富有深度的人性化表达,成为戏曲电视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安庆方言叹词在黄梅戏中使用频率极高,它们不但音节结构多变,句法位置灵活,而且艺术功能显著.无论单音节或双音节,无论做独立语或独立成句,也无论出现在线性结构的什么位置,安庆方言叹词都能够强化黄梅戏浓郁的地方特色,增强人物情感表达的力度,凸显人物的身份个性,推进戏曲情节的发展,从而成为黄梅戏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依据人们接受戏曲文化的感受系统,将戏曲文化景观划分为视觉文化景观和听觉文化景观两类,并以京剧文化景观为参照系,在对比分析黄梅戏文化景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戏曲文化景观与地域文化以及文化受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SWOT分析构架科学解构了泉州地方戏曲受到新时代视听冲击后寻求与微电影融合所具有的优劣势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同时探讨泉州戏曲“艺术”与“商业”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基于泉州传统的戏曲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二次创业这一特定语境中的微电影形式与闽南戏曲融合的可能性,为泉州戏曲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全新形式以及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一体化”为近京津的河北省的一些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由于保定辖区面积较大,在对接京津过程中需要进行分片发展,“一分为五”格局下的保定5个“子片区”分别以保定、涿州、高碑店、安国和望都为核心构建“老保定子片区”、“涿州子片区”、“高碑店子片区”、“安国子片区”、“望都子片区”。“安国子片区”位于保定东南侧,远离京津,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利用已有的交通网络,构建“温仁镇”次中心,发展两条“小城镇带”,让高阳融入“一城六星”城市子团,让“安国子片区”在“京津石三角形”中不断借力发展,在做好“子片区”各个县级行政单元内部文章的同时,也要通过行政力量强化不同行政区划之间的资源整合,让“安国子片区”逐渐发展成为保定东南侧的新支撑点。  相似文献   

12.
保定跷类秧歌作为一种地域性很强的民间艺术形式,经历了由图腾信仰、宗教祭祀仪式、杂技表演到戏曲表演的历史衍变过程,其中不仅包含了跷类秧歌路径的衍变,也包含了跷类秧歌体系地域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
发生于安徽省东至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至花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尤其是特色灯种,是集工艺美术、戏剧、舞蹈、民歌、武术表演于一体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东至花灯不仅是当地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宗教、民俗文化内涵,而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期,燕国在其南部疆域沿南易水修筑了一道长城,史称“燕南长城”,也称“易水长城”。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发现,燕南长城从西至东贯穿今保定市的易县、徐水区,雄安新区的容城县、安新县、雄县和廊坊市的文安县、大城县。燕南长城从初设、修筑到扩建,其军事防御功能与燕下都的确立有着重要关系,也与其南部的中山国、赵国和东南部的齐国密不可分。燕南长城遗存墙体、沿线城址以及遗物特征与风格,反映出战国时期燕国社会经济状况、生产力水平和文化风貌。燕南长城已经成为燕文化的特定符号和遗产,也是历史上“燕南赵北”文化交融地带的文化象征。在当今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保定城市团南展是构建"大保定"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在南展过程中需要采取"三步走"方式:第一步是完善清苑区城市团,形成"一主+四次"的发展格局,"张登镇+冉庄镇"成为南展的支撑点;第二步是推进望都县和博野县建设,据此完善保定市与定安片区和宁安片区的沟通通道;第三步是推进定安片区和宁安片区发展,通过安国市使两个片区连接在一起,融入石家庄"第三极"城市体系中。保定城市团南展依托"保定市—定州市—石家庄市"和"保定市—博野县—安平县"两条通道进行,在发展秩序上优先考虑沿石保廊城市链并以定安片区为节点完善发展通道,但同时需要前瞻性地构建起保定市与宁安片区的连接通道,充分估计宁安片区在冀中腹地内的纽带角色。保定城市团南展过程中,除了需要强调县级中心地间的关系,也要以乡镇中心地为节点构建起次级城市团,在腹地内形成多节点支撑的城市体系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6.
施甸县地域广袤、气候温和,它有着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的民俗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开发和利用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打造具有施甸民俗文化特色与旅游资源互动发展模式,便能开创一种崭新的旅游新视野,这样不但彰显了施甸县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这块黑土地上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将为施甸县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7.
孙茜 《保定学院学报》2011,24(6):127-132
"新保定诗群"是近两年兴起于保定的一个本土性诗歌群体,初步探讨"新保定诗群"的总体特征尤其是本土性特征,发掘诗人独具魅力的创作个性与其相互映现所呈现的诗歌多维映现,通过诗歌不同的经验层级来看诗群整体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戏剧远祖为原始歌舞,自优孟以来经汉魏与百戏合,经隋唐与歌舞大曲、说唱、参军戏、唐杂剧合。到北宋形成宋杂剧,确立了“戏曲”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9.
凉州贤孝是一种用地道的凉州方言演唱的独特的民间说唱艺术,其唱词也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表现艺术,其中大量叠音艺术的运用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文章试就凉州贤孝唱词叠音词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作一探讨,从某种程度上揭示凉州贤孝唱词的语言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承德古戏楼     
戏楼是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保存至今的中国古戏楼如同一座座博物馆,见证着中国戏曲昔日的繁荣。承德作为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不仅在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内建有皇家戏楼,在承德的县区乡镇也有不同形式和规格的民间戏楼,作者对承德现存古戏楼的分布情况、建筑形式及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古戏楼保护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