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条道路,历经两千多年时光,不仅没有消失在岁月的风雨里,反而常常被许多专家、学者、文人、旅人提起,那么,这条道路一定有引人入胜之处。博南古道就是如此。元梅元梅是古道上的一道风景。元梅在花桥村的"博南古道博物馆"内。据史料记载,花桥曾是博南县(今永平县)县衙所在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博南古道穿村而过,  相似文献   

2.
正梅属蔷薇科,有"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之雅称,全国200年以上树龄的古梅共有60余株。"博南古道元梅"植于元代,至今有近千年树龄,树高9.8米,胸径70.7厘米,基径71.9厘米;其生长于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旁的博南古县治所在地花桥村,故得名。被《中国梅花品种图志》收  相似文献   

3.
张继强 《大理文化》2012,(10):102-112
“蜀·身毒道”是博南古道的前身。博南古道则是诸多史料记载的“西南丝绸之路”上最著名的一段。这条横亘永平数千年的军事干道,使永平成为历代王朝驻兵把持的重地,也使永平成为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各种文化形态汇集地。因此博南古道以动脉输送血液的形式,成就了永平开放、吸纳、包容的边屯文化特性,它也是今天永平边屯文化内容最为直接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宝台山游记     
神奇美丽的彩云之南,蜿蜒着一条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博南古道,在古道身旁,静卧着一方至今依然保持完好的原生态净土.几百年来,多少来自天南海北的文人雅士和一代又一代的博南儿女都曾以深情的文字赞美它,以纯真的笔墨描绘它,以精美的图片珍藏它,以圣洁的心灵膜拜它.它,就是地处大理州永平县南部、澜沧江东畔,于2005年底,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定名的“云南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  相似文献   

5.
木莲花开     
说句实在话,没来永平之前,我对于大理州永平县的所知所闻,近乎空白。沉淀在记忆中的永平印象,也不过是一队队马帮铃铛声里穿越巍峨群山所踩踏出来的、那条被誉为“西南丝绸之路”的博南古道。  相似文献   

6.
霞飞三江     
云起澜沧   我曾经沿着澜沧汀中段跋涉过,江边那蔽日遮天的原始森林,那一路"猴见愁""鹰难飞"的博南、永昌古道(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那"上有六龙迴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迪川"的盘山险路等等的惊险壮美自不待说,而最最迷人的还是那江中生起的彩云了.……  相似文献   

7.
“蜀·身毒道”是博南古道的前身.博南古道则是诸多史料记载的“西南丝绸之路”上最著名的一段.这条横亘永平数千年的军事干道,使永平成为历代王朝驻兵把持的重地,也使永平成为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各种文化形态汇集地.  相似文献   

8.
杨鲲峰 《大理文化》2012,(12):69-73
在当地文友的引领下,一个夏雨初晴的清晨,经过云锁雾封的叮当关,我们终于在博南山巅的古道旁找到了向往以久的升庵祠。升庵祠在博南古道西边的一片密林中。沿着长着青苔和铺满落叶的石阶拾级而上,由于雨雾的漫漶,踩在青苔和枯叶上的脚步声也显得很宁静。  相似文献   

9.
李智红 《大理文化》2011,(7):123-126
永平是大理的西大门,全县国土面积2884平方公里,山区占93.8%,下辖4乡3镇,72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8.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2万人,占89.2%;永平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云南腹地通往保山、怒江、德宏等地的交通咽喉和通往缅甸等南亚国家的交通要冲,古有著名的"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今有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大瑞铁路穿境而过,是滇西最大的农特产品集散地。  相似文献   

10.
探访凤鸣桥     
杨泽文 《大理文化》2012,(11):69-72
秋风送爽,阳光灿烂。没人陪伴的我独自行走在一段有迹可寻的博南古道上,而满心的愿望就是去探访凤鸣桥。 早年间时常翻阅《徐霞客游记》,在“滇游日记八”中所记载的一座桥梁曾经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它是徐霞客所记载的五十余座云南古桥里,唯一一座未被徐霞客经过而又对其形态进行过简单描述的桥梁。后来知道凤鸣桥虽然历经千年风雨,但至今还依旧横跨在滇西永平县杉阳镇的倒流河上,为当地百姓提供着通行便利,以至成为了博南古道上还在使用着的仅存的一座古老石拱桥。  相似文献   

11.
宝台山距永平县城西南方向63公里,地处永平县永和、厂街、水泄三乡交界处,西南部被澜沧江环抱,与保山市隆阳区和昌宁县隔江相望。宝台山方圆9584公顷,最高海拔2913米,山势由北向南倾斜,因山形酷似宝台而得名,是博南古道上至今保存完好的原始自然生态景区。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东缘是先秦的北方族群南下云贵高原和东南亚的重要走廊和文化传播通道,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这条文化传播通道主要是从北向南单向传布而不是对等的双向交流,也不适宜作商旅的远距离贩运。连接古代中央王朝与云贵高原的交通要道,基本上都属于古代国家内部道路网络的组成部分,不宜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云南通往古印度方向的国际道路开辟于南诏强盛的时期,但因南诏当时已经处在独立于唐王朝的状态,中外商旅很难利用这条通道,将这条古道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并以为它早在汉代就已经开辟,那是就成为早期佛教传入中国之道,这都是欠妥当的。  相似文献   

13.
古镇花语     
杉阳是博南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是永平县杉阳镇政府所在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即为民间商道,经由此道可达印度等西亚诸国。杉阳的民居外观朴素,但院内  相似文献   

14.
走进漾濞,就走进了一个群山捧翠的人间福地.这是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绿意盎然、绿潮涌动、绿波轻扬,满眼的绿闪烁着勃勃的生机.尽管这里有"博南古道"的遗踪,有"铁锁云龙"的悠远,有石门关的雄险奇峻,有蜿蜒游走的漾濞江,甚至还有"唐标铁柱"的沧桑可以追溯.……  相似文献   

15.
旧故乡     
小城漾濞的底晕是旧的.不说别的,单凭它以集镇的形式存在六百多年的历史,已足够滋养出一种淡定、温婉的旧来. 那段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的历史,更多地凭依于一条古道、一湾江流.古道是西南丝绸古道,它包括漾濞在内的滇西南境内的长长一段,又被称为博南古道.据说,这西南丝绸古道发端于两千多年前,在时间上,早于西汉张骞的西北丝绸之路.最初作为古道上的人马驿站的小镇漾濞,是被古道的风尘和赶马人的汗水滋养出来的一个小小埠头.那一湾江流是漾濞江,它恒久地流过小镇的脚下,在这里打了一个柔和的弯,之后,往远处去了.史书上没有说,这同样名为漾濞的小镇和江流,到底是镇因江而得名,还是江因镇而流传.  相似文献   

16.
邛崃——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的起始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现,论述了邛崃山及古临邛地区为先秦至汉唐由蜀地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南方丝路"和唐宋至近现代川藏"茶马古道"的发祥地和起始地区,在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张继强 《大理文化》2010,(4):103-112
博南古道在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横亘于我国西南甚至东南亚的茫茫大山之中,历经几千年。在这条古老的道路上,来来往往的名流显宦不计其数,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虽然大部  相似文献   

18.
正在吃鸡大省云南饮食的名门望族之中,名气最大的要数大理永平黄焖鸡了。据说永平黄焖鸡的美味,是有皇帝亲自盖章认证的。南明永历皇帝在清兵入关时败逃缅甸,途经此处,吃了一道"永平黄焖鸡",逃亡时还不忘拨冗给这道鸡封了个"滇中第一佳肴"的名号。当年永历皇帝出逃走的是博南古道,这条古道历来就是朝廷往云南西部边疆地区传送公文的驿道,平时用来招待官员驿使的就是这道永平黄  相似文献   

19.
云南考古材料显示,自夏、商时羌系民族便经青藏高原的东缘(四川西部)向西南地区迁移。自此,这种民族大迁移络绎不绝,到战国时期"因畏秦之威"又一次达到高潮。这些迁移的民族不单到达西南夷地区,一部分甚至进入了东南亚及南亚的东部地区。民族的迁移打通了沟通南北的交通通道,这便是"南方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背景。"南方丝绸之路"形成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贸易货物,较早的时候可能以输送铜料为主,西汉时铁、蜀布、盐等物成为大宗贸易货物,换回的则可能有象牙、玛瑙、海贝、珊瑚等。东汉时这些生活在崇山峻岭的民族可能已流行饮茶的习惯,并将茶的妙处传播至四面八方。在后来的日子里,"南方丝绸之路"的作用被以茶为主要贸易货物的"茶马古道"所替代。"滇"的名称是民族发音的汉译字,意为山间平坝、盆地的意思。"靡莫之属"也是民族称谓的一种汉译字,实际上是"毕摩、白马、贝玛"等词的不同汉译,是藏缅语族对"巫师"的称谓。由是我们可以推断出氐羌民族集团中氐与羌的来源不同,在早期是两个并不相干的民族系统。"羌"是从西北地区迁入的"牧羊人",而"氐"则是指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及云贵高原的山间平坝、盆地中的那些土著居民。早期羌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使用双耳罐类器物,而氐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使用小平底器。  相似文献   

20.
杨泽文 《大理文化》2013,(10):39-42
杉阳的燕子春末,我来到博南古道上的杉阳古镇时,从南方归来的燕子们正在挨家挨户地查看已经告别了一个冬季的旧巢,然后选择是继续修补使用还是必须另建新巢。看到它们在古镇里忙碌不已的身影,让人少不了动容与喟叹。而从春日里开始日渐忙碌起来的人们,似乎对燕子的归来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关注,毕竟这样的情景对他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记忆中,我最早认识的鸟是麻雀和燕子。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