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人掩鼻     
《现代语文》2004,(3):17-17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郑袖知王以己屡不妒也,固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固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阅读》2007,(1):112-112
《庄子·至乐》载:“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三变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远望着,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的话,严厉不苟。’”“三变”即三种变化。子夏的话是赞扬君子  相似文献   

4.
《论语·八脩》:“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孔子与子夏的对白颇为后人疑议。究其原因,乃在于其有多重阐释,实为解释学之经典范例,试刍议之,以为引玉之砖,引为学者们所注意。子夏被孔子认为是弟子中可以与之“言诗”的,孔门四科中,子夏被列为“文学”之属。《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朱氏彝尊《文水县十子祠堂》记曰:“徐防之言:‘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  相似文献   

5.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谓之京城大叔。”  相似文献   

6.
请看一则选自《说苑·说丛篇》中的材料: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枭,猫头鹰.“子将安之?”即“你要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7.
《马氏文通》云:“曰‘何如’,曰‘何若’,曰‘如何’,曰‘奈何’,曰‘若何’,曰‘如之何’,曰‘若之何’,曰‘谓之何’共八语微有异同”。实则尚有“奈之何”,“如……何”等式,用法颇多,并不一致。兹分别举例汇释如下: 一、“何如”、“如何”、“若何”、“何若”、“谓何”  相似文献   

8.
小议状元     
“状元”作为科举制度的专有名词始于隋朝,隋炀帝召试天下土子,朝廷设置进士科,其榜首者,谓之“状元”。唐代第一名进士称之为“状头”;宋时曾将进士第一冠以“榜首”,至开宝年间,定殿试贡士之制,才改称“状元”;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分三甲取士,真宗时又分三甲五等,一二等曰“及第”,三等曰“出身”,四、五等曰“同出身”,北宋时一甲三名均可称“状元”;元代一甲亦限三人,然第一名者乃称“状元”,明代洪武年间一甲第一人可  相似文献   

9.
姜钰 《学语文》2006,(5):19-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教育警句。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优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李泽厚还援引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之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李泽厚对于朱熹执意为“三人”说并不满意,认为朱熹在这里…  相似文献   

10.
子夏曰:“贤贤①易②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七》有子曰:“信近于义④,言可复⑤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篇·十三》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⑥,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⑦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⑧。”《学而篇·十五》①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②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  相似文献   

11.
因材与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著作,饱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经验。这些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论语》中摘取上述片断,作一些个人的理解与阐发,故曰片思。本片断中,面对不…  相似文献   

12.
《滕王阁序》里有一句话“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高中课文注释“俊采星驰”为: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这是形容人才。俊采,指人才。此注释对“俊采星驰”的翻译弊端有二:一是“俊采”译为“俊美的人才”不当;一是主语“俊美的人才”与谓语“飞驰”搭配不当,人怎能流星一样飞驰?为何要飞驰?“俊”本义就是“人才”,《说文·人部》:“俊,材千人也。从人夋声?倍斡癫谩端滴慕庾肿ⅰ罚骸耙淖釉唬?‘千人曰俊,万人曰杰。’《淮南·泰俗训》曰:‘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可见“俊”字本为“才能出众之…  相似文献   

13.
说龙     
夏秋之时,雷电发,其光宛转如腾蛇,先民谓之为龙;因不明其真象,遂想象其为神通广大之鳞虫之长,故能乘云升天,变幻无常。并传说古代有人能豢龙、御龙。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曰: 秋,龙见于绎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 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献子曰:“是二  相似文献   

14.
郭氏之墟     
刘向  刘向 《现代语文》2004,(3):10-10
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音,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新序》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丙”字前期多作(?),后期多作(?)。 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中说:“案此四字(今案,指甲、乙、丙、丁)为一系统,乃最古之象形文字。《尔雅·释鱼》日:‘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乙之象鱼肠,丙之象鱼尾,可无庸说。” 于省吾先生曰:丙,“象物之安。……即今俗所称物之底座。”汉·许慎《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16.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异于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  相似文献   

17.
“此子王子往庵园。”(页555)按,前一“子”字当读为“是”,音之误也。子,止韵,精纽;是,纸韵,禅纽。唐代“支”、“脂”、“之”同用,故二字叠韵。声母同是齿音,故易误。且下文有“子”字,涉下文而误,也极有可能。“宝盖庄严莫改张”。(页556)按,变文中“改张”一词共出现八次。除本文外,尚有;《燕子赋》:“成功不可毁,不能移改张。”(页246)《降魔变文》:“周回顾望,与本无殊;四面瞻相,都无变怪;寻问监园之者,并无改张。”(368页)同文:“恐太子之改张,克先心而不遂”。(370页)《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四弘誓愿专相续,六种波罗莫改张。”(646页)《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消瘦容颜为丑差,改张花貌作汪羸。”(679页)《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金牌玉谏(简)无揩洗,卒亦无人辄改张。”(735页)《丑女缘起》:“便礼拜,更添香,不觉形容顿改张。”(799页)揆以文意,“改张”当是“改变”的意思.《五灯会元》卷七《鼓山神晏国师》:“师题壁曰:‘白道从兹速改张,休来显现作妖祥。’”(409页)义与此同。此义大小词典未载,故为发之。  相似文献   

18.
(一)认真艾子①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②于田舍。有老父③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返以告。艾子曰:“执也未达④,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注释】①艾子:作者为褒贬或讽喻现实而假托的战国时代的人物。②浆:解渴的薄酒。③老父:老年的男子。④达:通达事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使·执子乞浆于…  相似文献   

19.
逢蒙学射于羿~①,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②,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③。”曰:“薄乎云尔~④,恶得无罪~⑤?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⑥!'问其仆~⑦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相似文献   

20.
桓谭《新论》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昔齐桓公出,见一故墟而问之。或对曰:‘郭氏之墟也’,复问:‘郭氏曷为墟?’曰:‘善善而恶恶焉。’桓公曰:‘善善恶恶乃所以为存,而反为墟,何也?’曰:‘善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