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象征体系在俗民个体的习俗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俗民个体多是在儿童期的听故事活动中接受道德规范并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加以强化的。本文着重探求民间故事对“孝道”精神的塑造作用。发掘了民间故事中的“孝道”观念,并探讨了民间故事对“孝道”习俗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象征体系在俗民个体的习俗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俗民个体多是在儿童期的听故事活动中接受道德规范并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加以强化的.在着重探求民间故事对"孝道"精神的塑造作用的基础上,发掘了民间故事中的"孝道"观念,并探讨了民间故事对"孝道"习俗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越轨行为的发生是在俗民个体为主体的核心引导中于时空的双重作用下,在俗民群体内发生的连锁反应。习俗规范的传承奠定了俗民个体越轨行为的顺时性,人类生存的不同分布奠定了俗民个体越轨行为的地域性,俗民越轨后的影响及其对正常生活的追求导致了越轨行为的回归性,而俗民个体越轨行为的后果却是某些新文化得以形成的机缘。  相似文献   

4.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从传统孝道的核心内容入手,结合现代家庭中成员减少、子代依赖性强、亲子冲突严重、代际关系失衡、人情淡化等特点,从“养亲”“显亲”“谏亲”等方面论述传统孝道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丧葬禁忌的民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缘纽带的强固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重要特性之一。在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直至今日,丧葬禁忌的聚合功能、教育功能、规范功能在强化和稳固血缘宗法的伦常关系,以及对俗民的习俗化养成方面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道具有多重涵义。本文主要从孝道所具有亲子之情与道义精神、以孝治天下与不孝入罪、孝的生活与习俗三个层面来诠释,并通过从自然人伦向社会人伦到生活习俗的转化三重诠释,力图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完整内涵及现代意义进行合理揭示。  相似文献   

7.
本认为在民间故事的研究、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着受民间故事“口头性”特征制约而不能有效开展的问题,然而民间故事在现代却是以口头语言、印刷品、影视学、旅游学等多元化形式存在的。顺应其存在形式的变化,我们不应仅限于对其“口头性”特征进行研究,并因此而限定了开发对象、保护手段,应调整自己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反思对民间故事“口头性”特征的研究,在不改变民间故事本质的前提下,更有效、更合理地开发与保护它。也只有结合其现代的流传特征进行研究和利用,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民间故事,发挥民间故事的优势,传播民族的优秀化。  相似文献   

8.
人类作为智慧生物,当他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时,就总要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找到“不朽”的依据。在其他的化体系中,是由宗教为人们在彼岸世界中找到了灵魂永生的“天堂”;中国的传统化其思路则不一样,它是从此岸的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找到了“不朽”的依据,这依据就是由舜帝的“孝感天地”所确定下来的“孝道”。这种“孝道”是以“自我”为中介,往上通过“孝敬父母”乃至“光宗耀祖”,往下通过“传宗接代”乃至“香火永继”,由此建立起一个上下相连绵延不绝的“血缘链”,而作为个体的自我,就在这绵延不绝的“血缘链”中获得了永生。  相似文献   

9.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蕴含着大量的民俗事象,通过解读文本,可以发现民间领袖在乡村的巨大威慑力,他们是族权与政权的结合;可以见到民俗乡约所形成的习俗惯制对俗民巨大的约束力以及俗民自觉恪守的虔诚;可以看到民俗禁忌被破坏后,俗民的恐慌与不安;同时还可欣赏到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信天游民歌,品味纯正的陕北方言俗语从而感悟到作者浓厚的民间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0.
民间故事由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创作,以口头形式传播,代代相传。“口耳相传”是打开民间故事学习的基本方式,具有统整其他学习方式的作用。依据民间故事的结构原型进行讲述,学生在“口耳相传”中发现民间故事创作的秘密,感受故事中蕴含的文化母题。  相似文献   

11.
公元六世纪时,埃及、伊拉克、印度等地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八世纪以后,有人对这些富有趣味的故事进行了收集、整理与加工。到十六世纪,编成了一部中古时代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由于我国明代以后称阿拉伯国家为“天方国”,又由于阿拉伯国家有在晚上讲故事的习俗,所以,这本书被译为《天方夜谈》。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倡导的“统合儒释”,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方面,也表现在行为规范方面。本文通过对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的述评,指出了其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及思想局限。对今人刘光裕、杨慧文、孙昌武等人的观点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3.
羌族民间社会中流传着大量关于"回家"主题的民间故事,主要有三类:平民娶妻回家,英雄立功回家,与异类成亲回家。这些"回家"主题的民间故事体现着羌族人对于家园的热爱,对羌族青年习俗化成果的考验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唤起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的"家园"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在民间故事中的民族精神被世代所传承。然而,“反智主义”叙事在当代民间故事中屡有呈现。其生成动因首先是表达了民间对体力劳动的礼赞;其次是“大众化”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对启蒙话语体系的颠覆,使“反智主义”在某些历史阶段上升为国家意志,并渗透于民间。因此,重新认识民间故事的社会功能。对其“反智主义”倾向予以明辨,引导民间文学创作和整理工作向健康良性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民间故事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15.
动作教育及其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作教育是通过个体发展所必须的身体运动经验与技能地增进,来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它在个体发展与学生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对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视及对“快乐运动”、“全民健身”、“终身运动”观念的倡导,动作教育出现了功能多元化、目标个性化、实施人化与发展整合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中的丧葬习俗主要体现在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守孝三个方面。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一方面它彰显出了自古以来尊重死者的传统,另一方面其中暗含的孝道观念符合当时时代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伦理是生命价值取向和生命意向的呈现,其中孝道系于天性,行来最易也最苦。“孝”在儒家道德伦理中乃“为人”之根本,孔子重视孝道,却未曾作出系统性论说。后世逐渐发展成僵固的礼教,仿佛亲子之间,唯子女有片面义务,却忽略了父母也有陨越失职的可能性,既枉曲孔子真义,又损伤《论语》本貌。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验证《论语》孝道篇章,可以看出生命中“尊重需要”与“理想自我实现”是个体自己的责任;儿女无法替代“父母”本身自我满意度的达成。尽孝在情意上可以无限,奉行上确有其局限;子女不必把生命的价值和快乐完全建立在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上。  相似文献   

18.
民间故事的传播由口传开始,大多由祭祀、统治阶级或由文人记载所留存,决定了民间故事流传的历史留存性。同时对于受众来说,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民间故事的产生也为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作出回应,如神话故事的产生。另一方面,民间故事的内容也同时为统治阶级服务,中国历代统治者无不重农,重孝道,以统治者作为传播者时,传播效果直接作用于受众,使得传播目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5,(A3):166-167
现在所说的孝道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学校层面,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孝道教育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本文从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现状入手,分析孝道缺失的家庭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孝道教育的对策。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孝道教育不仅对家庭的和睦幸福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社会养老问题和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写起,着重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的强烈反感,表达了对白话文的极力倡导和对封建孝道的无情批判。《父亲的病》写的是父亲的治病过程,主要表达了对庸医故弄玄机、贻误病情的痛恨,以及对病中父亲的复杂情感。《父亲的病》中对孝道的思考与《二十四孝图》中对封建孝道的批判实则是一致的,关于孝道共同的思想内核让这两篇作品有机联结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