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领域中,时间是文学作品脉络架构的常见线索,其除却提供事物发展逻辑的基底,亦能通过特定选取、详略处理、价值赋予凸显文学作品的主题、情感。现实世界中,逝去的时间只能于记忆中追溯,未至的时间幻化成无限可能,个体只能把握眼前的光阴。若这种生命个体具有智慧或无限开放的精神境界,受限于自然规律,便会产生生命焦虑。本文从时间叙事设计及其角色因时间而起的生命思考两方面切入《红楼梦》,对贯穿全书的时间意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李雪莲与秦玉河在"围城"中走出—走进—再走出,致使二人纠缠不清引发了大的社会事件。"围城内""围城外"对道德、尊严的追求充斥着他们的人生,李雪莲走出"围城"却走不出自我的深层意蕴也越发清晰。  相似文献   

3.
祁志浩 《文化学刊》2012,(6):177-180
"唐宋变革"论是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长期备受瞩目的重大课题之一。其成说既久,流变有加,影响不可谓不深。但回顾和总结一个世纪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正如李华瑞教授在《"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一文中所说:"中国学界认识唐宋之际社会变动甚早.更不乏真知灼见。但始终没有从范式的角度特别关注唐宋的社会变革,即便有也是从五个社会形态理论出发把宋代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阶段加以认识”。《唐宋社会变革论纲》(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论纲》)则恰是针对学术界的此种不足,试图从理论范式的角度给唐宋变革以全新的解释,可谓是一部极富张力的佳作。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老子》虽极富哲学思辩之“吊诡”,却又极重其“道”之能有所用,道德经五千言,强半在说治天下的方略大计。可知,道家学派在初兴之际,是和儒家学派一样积极入世的。当然,入世者亦将有如何入世的区别,而在学界不少人的心目中,《老子》所表述的政治思想,只是冰冷理性的体现,绝无温情仁爱的道德情感可言。于是,一种颇觉简单的结论便自然出现:道家初祖的治世术,是以客观的法则规律为依据的,不像儒家之创始者那样执着于亲情仁义的社会规范。这种结论宜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为《老子》之中确乎有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之类的论说,而且又明确说过“治国如用兵”的话,用兵打仗,你死我活,当时似乎还没有不许虐待俘虏的约法,既然如此,政治不就和战争一样是残酷无情的吗?初看去,这一切都来得振振有词,不容置疑。不过,倘若本着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理性的求证——评《法国作家与中国》袁筱一一我应该算是比较文学的“槛外人”,虽然翻译总是不自觉地牵进比较——译作与原作之间、译作者与原作者之间、译作读者与原作读者之间,低一点是“忠实”,平等一点是“融合”,高一点是“竞争”——毕竟不是拿它作唯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文化的全球性分布,尽管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但笼统地说,大致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区分,而完全按照空间(即地理位置)进行分类,则更是学术界所惯常采用的方法。这种“空间分类法”,系指把民族文化及其组合按区域、地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或系统,从而归纳出地球上具有相同文化特征的地区。“文化区域”(culture area)或“文化区”或“文化地理区”的概念便由此而来。本文旨在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文化区划分理论进行探讨并作简明扼要的阐释,兼对《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以下简称《文化论》)一书中的若干不妥之处进行质疑和批评。  相似文献   

7.
本刊夏之卷发表了李婷婷的文章《周代乡乐考论》,秋之卷又发表了彭林的文章《说乡乐、房中之乐与无乐——评〈周代乡乐考论〉》,由此引发了对周代乡乐问题的讨论。本期我们在"学术争鸣"专栏同时发表李婷婷的《评彭林教授的〈周代乡乐考论〉》和罗艺峰的《关于〈周代乡乐考论〉和彭林先生的批评》两文,以期将讨论引向深入。本刊热诚欢迎对此感兴趣的学界同仁撰写文章,参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全面演绎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精神的本质:从负面来说,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失衡的伦理关系在对子辈与妻妾造成伤害的同时,也给男性自身带来了无法摆脱的生命困境;从正面来说,传统家庭伦理所提倡的长辈对小辈的慈爱、小辈对长辈发自内心的体贴敬顺之情、夫妻之间的情分与恩义、兄弟之间的友爱以及家族之内的守望相助,等等,恰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华所在,对于当代家庭文化的重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红楼梦》还形象地描写了传统家庭伦理的两种"变奏"方式:一是对日常生活中繁文缛节的简化,以及一定的宽教观念;二是超越身份等级、主仆伦理的真挚情义,从而使该小说的主题更加丰满而且充满文学审美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评《女巫》     
在深沉的夜色中,……蚯蚓“(口瞿)(口瞿)”的叫声,从地心深处传出——这压抑的顽强的叫声,在观世法师听来,是死亡的挽歌,也是人生苦难命运的赞歌。 ——《女巫》下卷第七章  相似文献   

10.
11.
社会历史条件是使祥林嫂患上"精神疾病"、导致其信仰崩溃的物质基础,外部环境使她悲伤的心理被强迫性重复、拒绝和否定其重复倾诉阻隔了与外部世界的心理沟通,扼杀了她内心倾诉的需求。本文主要分析祥林嫂患上"精神疾病"的原因,阐述其救赎自我的方式,解析致病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2.
徐济成 《职业圈》2014,(4):141-141
看到禅师的书稿,首先让我想到的是一本《毛主席语录》。英文版,红皮儿,封面有一个毛主席带军帽的圆形的头像,“文革”期间出版,1996年2月的冬天,在北京琉璃厂古旧书市卖360元人民币一本。  相似文献   

13.
评《战国文学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战国文学史》陈桐生方铭博士的专著《战国文学史》最近由武汉出版社推出,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战国时代的文化具有特殊价值,而这种价值在此前尚未发掘到应有的深度。如同希腊文化之与西方文明一样,战国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分。战国两...  相似文献   

14.
15.
评《爱国主义传统与当代中国》尹砥廷游唤民先生继《先秦民本思想》、《孔子思想及现代意义》之后,又推出《爱国主义传统与当代中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它以爱国主义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情感特质、表现形态以及华夏...  相似文献   

16.
沈敏特 《职业圈》2013,(13):109-109
《心机》选择了一个当代极为最要的领域,即金融,作为认识美国世界影响力的平台,绝非偶然。第一,核武器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文献,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文献,在对《大学》、《中庸》的关键词进行训诂考证和文献思想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大学》的"明明德"、"格物"和《中庸》的"中"和"天命之谓性"等概念与判断的含义及其与文献思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赜索隐,阐幽表微,深刻揭示了这两部经典的宗教性内涵,系统阐述了在儒家哲学理论框架下,人之所以为人者只有在"天"与"人"的关系之中才能充分实现的根本道理。本文以先秦儒家由原始宗教向人文主义转型的历史脉络为依据,刷新了历代关于"格物、致知"、"中"、"天命之谓性"的各种观点,为现代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加强道德修养,去做一个真正有根底、有理想、有道德、有践履的人,提供了重要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8.
《孝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内容看,《孝经》应该是先秦两汉时期"经过几代儒家人物的增删、润色与整理"而成。以孔子、曾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虽然也有忠孝相通的观念,但是,其关注重点是家庭伦理;《孝经》中,事亲之孝只是立论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内容是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因此,《孝经》完成了儒家孝道由家庭伦理向政治理论的关键性转变。秦汉以后统治者不遗余力地提倡的正是《孝经》之"孝",因此,其与原始儒家孝道思想渐行渐远也就不足为怪。  相似文献   

19.
邢军 《文化学刊》2013,(2):49-53
1937年,联华公司的集锦片《艺海风光》公映。其中贺孟斧执导的《话剧团》突破了当时电影创作中的情节剧框架,大胆地将人物的心理幻觉作为电影的表现对象,以人物的内在心理处境映照其所处现实环境。这种压缩外部叙事空间而着力开拓人物心理空间的表现手法在当时整个中国电影创作的大环境下显示出一种特立独行的探索勇气,预示着中国电影发展的某种多元化可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