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智华  曾秀敏  阎连朵 《职业圈》2008,(14):102-104
如今大众传媒无可比拟的信息功能与娱乐功能使它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建制。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中的伦理问题也愈加突出,传媒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加明显。文章由此讨论了应该确立传播活动的价值选择原则,解决传媒社会责任困境,维护媒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电视传媒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一族,不可推卸地要承担起大众文化的积极引导者的角色,从文化的角度对大众文化作出合理的意识阐释和价值定位,在一定程序上实现"教化"功能,逐步提高受众的文化格调和品位,为构造和谐社会起以媒体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远在异域的美国,能在电视荧屏上看到东方人面孔的主播人和记者,倍感亲切。在美国东西海岸的华文大众传媒中当然拥有华人记者编辑,但是在美国主流社会的英语新闻传媒中亚裔的新闻从业人员则很  相似文献   

4.
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涉藏报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传媒最发达的国家,其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美国国内,大众传媒被称为除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之外的“第四权力”。可见,大众传媒对美国的公众舆论以及国会决策的影响力不可低估。由此可以推知,美国传媒的涉藏报道对国会与公众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以《纽约时报》1999-2001年问的涉藏报道为例,对此予以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5.
《对外大传播》2014,(10):F0003-F0003
正2014年9月1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研究中心、莫斯科大学新闻系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承办的"第十届中俄大众传媒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来自中俄两国十余所大学、官方科研机构以及传媒业界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院长雷跃捷主持,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教授,  相似文献   

6.
传媒文化中的性别角色模式化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却没有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文章对传媒电视与广告中呈现的性别角色做了探讨和比较,以促使传媒文化对社会性别角色的反思与重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大众传媒与社会结构互动关系的视角,考察19世纪在华外报和国人报刊对中国知识阶层的影响,通过具体材料和典型个案,揭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最活跃的社会细胞——新型知识分子的生成问题。19世纪的在华外报是一部分传统文人转化为新型知识分子的基点,外报为新型知识分子告别传统政治体制、保持人格独立提供了现实基础;外报传播的西方文化具有启蒙作用,建构了新型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同时,国人报刊的兴起,为新型知识分子自由发言的平台,他们尝试利用现传媒掌握话语权,引领时代潮流,推进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8.
正官方统计机构最新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已经超过9亿。这是一个关乎传媒行业生死的数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化,代表着在传播技术突破、传播平台更新的推动下,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正在深度融合,大众传媒与自媒体、大众传媒与社交媒体的界限正变得日益模糊,我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正不可逆转地流向"指尖",流向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各类社交媒体。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甚至运用社交媒体的传  相似文献   

9.
《2013上海传媒发展报告》日前发布。该《报告》由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持编写,以"公共传播与社会建构"为主题,梳理2012年以来上海传媒业发展大势,聚焦于"传播行为与社会建构发展的相互关系"这个核心议题,为上海传媒发展与传媒治理提供对策建议。报告显示,社会转型与结构调整已经进入全新阶段,从战略高度完善公共传播机制,多元治理新媒体,是传媒发展当务之急。把握传播主导权、提升传播能力、促进价值认同是传媒参与社会建构的发展方向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郭渊 《文化学刊》2008,(4):78-86
清末民国初年,东北人民通过俄国布尔什维克的传媒初步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从十月革命到五四运动,布尔什维克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共建党时期,中共党人和进步人士通过创办报刊,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东北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成为较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传媒的位置     
现代传媒的形成是与近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传媒史也可以说是近代社会形成过程中的全民动员史,这一思想是《现代传媒史》的作所要传达给读的中心主题。  相似文献   

12.
刘静秋 《职业圈》2007,(23):200
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是日新月异的.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和不断寻求突破的工作环境中,人们的思维模式,生存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把握时代的要求,顺应世界潮流,应该是摆在每个人面前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传媒行业自诞生之日起,便起到传播思想文化,引领现代生活的作用.因此,在社会不断向前的步伐中,传媒行业的工作人员更应该摒弃从前在生活与工作中,凭经验、靠直觉,简单粗糙的方式方法,要从思想上有一次根本的转变,力求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革新.  相似文献   

13.
赵丽 《文化学刊》2009,(3):90-94
我们现在居住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传媒都得到高速发展。传媒语言作为传媒时代的产物及标志,真实地折射出社会及民俗发展的轨迹。本文力图从民俗角度入手,打开传媒语言的内宇宙,以民俗视野来研究考释传媒语言的语源,让读者领会到语言与民俗在传媒时代的相互博弈,以此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14.
传媒进行产业化改革,在尝试集团化扩张的道路上开始出现瓶颈,产业化的进程逐渐向传媒业内内生型增长的途径进行探索.从原有的"边缘性突破"回到体制内部的制度设计,但我们不可忽视传媒具有经济职能的同时还具有政治职能.所以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如何正确的处理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称为传媒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现代化设计和施工技术不断发展更新,许多新结构、新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工程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就愈加显得重要.我们应合理地优化现代的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施工的配合,从而减少其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强调精神文化交往内容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体系",即社会需要是推动精神文化交往的重要内在动因之一。大众传媒产生且具有了"用时间消灭空间"的特殊功能,成为精神文化交往的重要外在动因之一。墨学科学人文精神和治国理政思想满足当前科技创新精神建设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现代传播媒介发展有助于推动墨学文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浅谈高校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梅芳 《职业圈》2007,(12):135
新世纪以来,国家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外语人才的工具性、应用性特征愈加明显.文章在分析高校外语应用型人才特征基础上,探讨对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提出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当下后现代语境中,大众传媒(Mass Media)作为大众文化(Mass Culture)的重要媒介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含义。大众传媒背景下,大众的审美视界中产生审美愉悦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显性和隐性的“丑”。于是探讨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剖析“丑”的生成原因并挖掘出“丑”与“审丑”的关系和区别,这是引导审美取向健康走向的第一步。其次,确立审美教育“易感人群”,对当下大众传媒背景下审美接受者的主体作出界定,这是匡正审美方式的必要工作。最后,根据,“丑”与“审丑”的辨析,“易感人群”的界定,从大众传媒的放送者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优化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9.
作者试图从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构建”的角度切入,去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媒体对塑造国家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可促使人们思考:“中国形象”是如何被国外媒体建构的,中国应如何重视通过外国的媒体塑造自己良好的国家形象……大众传媒成为中国城市居民了解美国“第一渠道”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公众愈加需要对国际社会有一个真实、全面和客观的了解,以减少在国际交往时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风险。公众对别国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的作用。这种作用到了2005年,《环球时报》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20.
5月20日至21日,第二届“二十一世纪中俄大众传媒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继去年4月在俄罗斯成功举办第一届“二十一世纪中俄大众传媒发展研讨会”之后,值中国举办“俄罗斯年”之际,中俄大众传媒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学术探讨和交流。与会人员就中国与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大众传媒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内容涉及大众传播媒介的转型、媒介数字化、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发展以及媒介政策、法规与伦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