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发展、智能终端的逐步普及、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使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资源共享时代.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更有效地传承中国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文章通过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与MG动画的结合创新,更适合现代人利用碎片化时间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从而实现保护与传承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正春夏秋冬雨露霜雪,2000多年前的先人观天时万物,总结出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曾在漫长的农耕时代被人们奉为圭臬,它不仅仅是文人雅士吟花弄月而发展出的诗意化生活方式,更是老百姓有滋有味的恒久生活。2016年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中国继京剧、  相似文献   

3.
彝族天文历法是彝族文化的重要部份。彝族文献中存在大量的天文历法知识,包括二十四节气。通过对彝族史诗和经典著作中的天文历法及二十四节气进行梳理、解读和分析,发现彝族天文历法建立在阴阳宇宙观之上,具有阴阳合历的性质。彝族文献中记载的物候、四季和二十四节气是彝族历法中"阳历"性质的表现。二十四节气是彝汉历法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11月30日,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正式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名录。与昆曲、京剧、剪纸等其他大多数中国的非遗文化不同,二十四节气是关于时间的文化。春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从天文学上来说,这是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的时空。此时气候有了决定性的转折。  相似文献   

5.
农历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变迁,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在西藏地区,由于其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都不同于别的地区,简单地采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西藏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是不可行的;需要结合本地气候特征,对二十四节气在西藏地区的气候适应性进入比较分析,以更准确的反映西藏地区气候特征,指导农牧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6.
文摘     
正"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久前,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丹若 《百科知识》2021,(26):66-71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广为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的变化,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独特含义,恰如《史记》所言:"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相似文献   

8.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依据文化和旅游部汇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对国内“二十四节气+”非遗进行IP价值解构,有助于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发挥学科专业群优势,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共创共建“二十四节气+”非遗学科共同体。通过打造四位一体“二十四节气+”非遗的研究体系、产品体系、运营体系和传播体系,带动全国各地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联动发展。可活态传承中华农耕文明,促进城乡协同发展,提振传统文化节日的精神内涵,集中展现国家文化和地方文化IP形象,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效应和从众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中,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时节,农民种瓜点豆,蚕妇祀蚕神、修蚕具。同时,它又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至清明,人们祭扫祖茔,也门前插柳,也乡野踏青,也竞放纸鸢……通过这些仪式化的节俗活动,表达着人们现实的和信仰的诸多诉求。  相似文献   

10.
春色正中分     
正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此时恰逢春季之半,因此得名"春分";又因为是昼夜时长相等之日,古人也称其为"日中""日夜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春分是节气,也是节日。节气来了,提醒着人们安排生产、生活的节奏;节日到了,帝王祭日,民间祭祖,同时民间也有其他一些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11.
蓝骆驼 《知识窗》2014,(23):12-12
因为喜欢传统文化,义爱看书,“80后”的她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叫青简.无论诗词、绘画,还是历史、民俗,她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是刻在骨子里的.两年前,她无意中发现日本有个做二十四节气景物照的网站,内心开始蠢蠢欲动,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以中国黄河流域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为主的节候,如果用中国的风景来反应,岂不是更好?  相似文献   

12.
啥是节气?     
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相似文献   

13.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凝聚了数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大力倡导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向幼儿介绍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以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本文通过"一日活动贯穿‘节气’教育""传统节日挖掘‘节气’文化""环境创设体现‘节气’美感""游戏、表演感受‘节气’快乐"四个方面,尝试在幼儿园大班进行了实践应用,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独具魅力的文化,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多元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春雨贵如油     
正对于素来春旱的中国北方地区而言,对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来说,春雨是绝对意义上的稀缺之物,于是也便有了"贵如油"的说法。事实上,古人之所以把立春之后的第一个节气定名为"雨水",除了基于年复一年的经验性总结之外,应该还有企盼下雨的因素存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自古而今,在雨水节气里,人们有固定的节候判断,有相应的农事活动,也有一些特殊的民间习俗。节气表征与今天完全相同的二十四节气早见于汉初  相似文献   

15.
处暑七月中     
正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之"处",读作chǔ,有停止、隐退之意。字面上理解,处暑也即暑天结束了。处暑节气里,天气变得凉爽,庄稼收获在即,又有传统的"七月半",围绕着这些时令内容,民间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节候表征在二十四节气中,处暑是农历七月的中气。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由于人们习惯上也称中气为节气,因此,  相似文献   

16.
王伟 《知识窗》2013,(9):35-35
除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之外.“清明”还有清澈、明朗之意,用来形容天气、月色等。而清澈、明朗的天气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时节是天高气爽的初秋。  相似文献   

17.
正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公历1月20日一21日交节。大寒一过,新一年的节气就又轮回来了。正所谓冬去春来,这时候,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大寒在传统节气中是极冷的时节。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大部分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相似文献   

18.
作者运用《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绘本一书和小学科学教学结合,引起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不断探索世界的渴望,培养一种科学态度与责任,从而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正>每年3月5日~7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是为"惊蛰",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过,桃始华,万物复苏。这时,气温快速回升,雨水增多。农民们常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眼下,不少地方已进入春耕时节;但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人们发现,近些  相似文献   

20.
辛夷 《科学大众》2014,(6):26-29
<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伴随着惊蛰的那声春雷,唤醒了蛰伏了一个冬天的虫虫们。我喜欢惊蛰,我觉得真正的春天应该是从惊蛰开始的。惊蛰过后,大自然的万物开始了它们新一年生命的轮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