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玮琦 《初中生》2015,(4):17
◆书面语和口语的双轨发展从合拍到脱节再到合拍 先来厘清四个概念:口语、书面语、文言文、白话文.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文言文和白话文都属于书面语.但前者建立在先秦汉语口语的基础上,后者则建立在近代汉语口语的基础上. 1.先秦时文言和口语基本一致,中古汉语口语研究尚不足. 大约在先秦时期,文言文还是和当时的口语一致的.诸如《论语》《孟子》这类,可以说就是当时口语的实录.“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当时说话,也就是这么个腔调.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先秦典籍中重要的语科,在反映先秦语言,尤其是在反映先秦口语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从《论语》的实际语言材料出发,着眼于其中的量词,通过对《论语》中所出现量词的语法功能、语义分布特征的分析,以期反映出春秋时期量词的概貌以及在量词形成过程中名词的语法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名篇,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口语使用情况,对研究先秦口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论语》中宾语前置现象极为典型,本文概述了《论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从四个方面总结了《论语》中宾语前置的主要特点,并分析了《论语》中宾语前置现象形成的原因,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先秦口语,对我国现代语言的研究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古代白话词汇研究与汉语词典的编纂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大型汉语词典的编纂应尽可轮反映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文拟就此谈谈笔者在编纂《汉语大词典》中的一得之见,以就教于大家。白话词即方俗口语词。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出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①任何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表达形式。先秦时,口语与书面语的表达形式较相近。然而,语言是经常在变的。随着…  相似文献   

5.
魏晋之后,某些先秦古汉语词汇出现了中古义,文人用古汉语写的文章,又常常有意无意搀进一些当时的口语,这就为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的作品增加了困难。中学语文教材中,魏晋以后的作品不少,过去由于对中古词语研究得不够,注者多以先秦古语释之,往往不得其解。 例如《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徒。”教材注:“不趋附当时的权  相似文献   

6.
敦煌愿文是指敦煌遗书中保存下来的用于表达祈福禳灾及兼表颂赞的各种文章,其中保留了丰富的原始语言材料,有许多反映当时口语或俗语的词语,具有较高的汉语词汇史研究价值。本文选取13个词语略加考释,可补《汉语大词典》在收词、释义以及始见书证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言大致有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文言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而”字的使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基本属于口语记录,因而给对当时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本文企图通过《论语》中“而”字使用情况的总结,构勒出该字在当时口语和书面语中运用的轮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线索。《论语》二十篇,“而”字共出现341次,其中作连词273例...  相似文献   

9.
我们读唐宋元明的诗词曲或白话小说,常常碰见一些当时的口语或习用语,如“兀的”、“遮莫”、“早是”、“其高”、“酩子里”、“既不沙”、“弟子孩儿”、“不伏烧埋”等等,很难理解。这种情况,在读《尚书》、《楚辞》时也会碰见。可是《尚书》、《楚辞》中的口语习用语经过历代训诂学家的研究,基本上算是弄懂了,而诗词曲、元明白话小说中的口语习用语,自来没有专书  相似文献   

10.
《型世言》中所用的语言保留了当时鲜活的口语资料。在对书中方言量词和特殊量词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探究其中量词“儿”尾、“子”尾的特点,进而管窥明代吴方言量词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尚书》的文辞,佶屈聱牙,难读难懂,其原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书经有那么难读,似乎正可作为照写口语的证据。”正因为《书经》用的是当时的口语,随着语言的变化发展,后世的人就觉得它艰深费解。但仔细分析一下,《尚书》的难懂,恐怕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先秦时期重要著作,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所以从汉语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研究当时的语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以《诗经》全部“及”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其中“及”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试图描绘《诗经》中“及”字的使用状况,为研究虚词“及”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同时分析“及”在虚化过程,认为“及”语义演变的主要动因和机制是人为认识的主观化和语境制约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3.
徐春红 《现代语文》2006,(9):121-122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一部语言学经典著作.它的语言简练、晓畅、雍容和顺、迂徐含蓄,颇具口语化,用法灵活而有特点,是古代汉语口语的典范,能较好地反映先秦口语的面貌.它的词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唯是”的训释长期停留在随文而释上,不符合先秦两汉古汉语的语言实际。本文汇集考证了《左传》、《诗经》、《墨子》、《楚辞》以及《吏记》、《尚书》中的“唯是”、“唯时”的用例,指出:处于句首或句中的“唯是”、“维是”、“惟时,,除极少数用例外,通常是先秦古汉语中有一定使用频率的双音合成词。它是由介宾短语发展凝固成的囚果关联词语,训释时不宜分裂,方是符合语言实际的确解。  相似文献   

15.
东汉碑刻语料丰富且在语言风格上一定程度地接近当时口语。其中的重叠式复音词、非重叠式单纯词和综合式复音词较先秦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一个侧面透视出东汉词汇复音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许多白话报纸,例如《京话日报》、《白话捷报》、《爱国白话报》、《白话国强报》等,上面刊登的无论是新闻、演说还是小说,都是用当时的北京口语写作的。办报人的宗旨就是使用当时老百姓的语言,让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从而达到教育人民的目的。这些文章、小说的语言和  相似文献   

17.
《论衡》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部奇书,在汉语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一些词语与口语较为接近,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是研究东汉语言的很好的材料。副词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类别,一直是语言研究的一个热点。文章以《论衡》中的新兴语气副词为对象,来描写和分析它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左传》、《论语》分别可以看作春秋时期书面语和口语的代表,通过对两部书中“莫”字用法的比较,探讨“莫”在先秦的用法,尤其是争议颇多的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19.
王实甫的语言艺术,一直为人称赞,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其实,这“花间美人”既有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华丽之美,又不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笔,其语言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鲜活的口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元曲词汇。  相似文献   

20.
《论衡》是王充的一部重要著作。《论衡》不仅以它思想上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因为它是研究东汉时代汉语的第一手材料,而在汉语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王充(公元27—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他用三十年时间写成《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缺正文),三十余万字,为我们研究东汉时代的语言,保存和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王充“才高而不尚苟作”,他认为“文由语也”,“口言以明志,言恐灭遗,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言同趋”(《论衡·自纪篇》)。这表明,《论衡》的语言与东汉当时的口语是一致的。对《论衡》的语言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可以窥见东汉语言断代的一斑,再与东汉前后的语言相比较,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历时发展中的一环。笔者无力研讨《论衡》全书,仅对《论衡》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