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六药一、《药》包含着两个本可独立的悲剧故事,鲁迅用人血馒头把它们连接起来,就揭示了更深刻的悲剧主题: 1、封建统治者镇压革命愚弄人民,革命因此失败; 2、革命者不宣传发动群众,革命因此失败; 3、群众愚昧对革命全然不知,革命者虽然英勇不屈但脱离群众,革命因此失败; 4、群众不支持革命,革命者孤军作战,革命失败;  相似文献   

2.
<正>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作品以一九零七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秋瑾被清朝政府残酷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现实,对于启发民众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起到了很大作用。小说明写开茶馆的华老拴买"药"给儿子治病的故事,暗写革命者夏瑜被杀的事件,揭示出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症结——脱离群众这一致命弱点,表明革命必须唤起民众,使其摆脱愚昧和落后,真正理解、支持并投  相似文献   

3.
《药》写于 1919年 4月,是鲁迅早期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小说通过革命者夏瑜被杀,鲜血被贫民华老栓买去给儿子吃掉治病的故事,来“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思考,对中国革命、中国社会的深深的绝望。   这种绝望意识首先表现在作者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安排上。   《药》叙写了华、夏两家的故事,塑造了革命者、看客、刽子手三类人物。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而进行革命斗争,被自己的家人夏三爷出卖,遭反动政府杀害,他…  相似文献   

4.
《韦护》是丁玲于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她首次将革命者形象纳入作品中,是丁玲从个人主义文学向革命文学开始转型的标志性作品。作品以五四运动前的社会为故事背景,以瞿秋白和王剑虹的爱情悲剧为原型,借作品中韦护与丽嘉爱情的不幸,来表现当时的社会中恋爱与革命、文学与政治之间是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的。在20年代"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兴盛的时代背景下,《韦护》一直以来被赋予"革命加恋爱"模式小说的内涵,曾一度被定义为"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中的不成功之作。然而,《韦护》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学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是一般"革命加恋爱"作品中所不具备的,不能够将其简单地纳入"革命加恋爱"范畴中。本文将从《韦护》的文学独特性入手,进一步阐释和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5.
陈崇正 《文教资料》2013,(34):12-13
在“十七年”文学中,革命与革命者的关系是定型的,革命具有天然的神圣性,革命者也都是笼罩着光环的英雄。在新历史主义小说中,特别是在李锐的《旧址》和《银城故事》中,革命和革命者不再是单一的关系模式,而是处在多重的牵制和悖反之中,这种多重的关系最终使黏附于那些被扭曲的“革命”中的神圣,崇高,正义被消解。鲁迅的《药》可引发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一九一九年四月,鲁迅写了著名小说《药》。这篇作品,通过华老栓夫妇用被反动统治者残酷杀害的革命烈士的血,来医治儿子的病的故事,悲愤地显示出革命者进行的活动不为广大人民所理解,批判了辛亥革命不发动人民群众的弱点。作品形象地为人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常常写到食物,使作品富有生活气息,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显示出底蕴丰富的韵味。 短篇小说《药》是鲁迅作品描写食物最突出的篇章。所谓“药”,竟是蘸满了人血的馒头。人血馒头把小说中的各色人等聚拢到一处:革命者夏瑜遇难,刽子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捞钱,麻木不仁的群众看杀头,愚昧勤苦的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冷漠无聊的茶客竟把夏瑜坚贞不屈的斗争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浑浑噩噩的华小栓吃人血馒头没治好病而丧命。鲁迅以人血馒头为聚焦点,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和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群众的错误,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的愚昧落后。可以说,人血馒头寄寓着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8.
刘钝文先生在《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所发表的《鲁迅笔下的看客及其他》这篇文章中,针对小说《药》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鲁迅先生并未‘反思、质疑'于‘启蒙者夏瑜们自身的弱点',而是通过夏瑜们的悲剧命运,通过他们的寂寞和悲哀,来深切地表现出‘那时革命有怎样的艰难'.”这和以往常见的教学资料中的看法迥异.我们常见的看法是:“《药》揭示了辛亥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而在新近推出的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阐述此文题意时也仍有类似这样的提法:“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小说《药》中,深刻而又全面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并全方位、多侧面地以革命者夏瑜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民众与革命和革命党人的隔阂及民众的愚昧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使得夏瑜这一形象蕴含了深邃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药》选入部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编者对这篇作品的主题作了提示: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竟成了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从一个侧面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大多数分析文章也采取这样的主题说.《药》的主题主要在于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错误吗?我们以为这样归纳是脱离作者和作品的实际的,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药》描写了一出震撼人心的华夏悲剧.革命者夏瑜被反动统治阶级杀害后,以华老栓为代表的劳苦大众对他的牺牲所作出的令人痛心的反映,让我们深深体味到夏瑜的寂寞和悲凉.对于革命者来说,敌人的凶暴、残忍不足为惧,自己的流血牺牲亦不足为惜,最让人痛心疾首的莫过于民众的不理解,同胞的不觉醒.但夏瑜为了民众的幸福而壮烈牺牲不是毫无意义的,《药》的结尾写在夏瑜的坟上出现了"一圈红白的花".从坟上的花圈不难看出,暴露不是《药》的写作目的,而启发群众的觉悟,动员群众起来革命才是作者写作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2.
《药》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优秀的短篇小说.它的主题是非常深刻的,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的鲜血竞成为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它的结构是非常巧妙的,它由明暗两条线构成,作为明线的是华家的故事.愚昧的华老栓为了治好儿子华小栓的病,听信了愚昧茶客们的话,拿出了自己吃尽干辛万苦积攒的血汗钱,从刽子手康大叔那里买来了用革命者夏瑜的鲜血浸过的人血馒头.而作为暗线的悲剧主人公之一的革命者夏瑜始终没有正式出现,他是作为茶客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出现的.这两条线索最后交织在小说的结尾,使得悲剧得以集中体现,也使结尾具有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语文第一册选用了鲁迅先生的《药》。编者在《药》的题解中说:“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从一个侧面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很明显,这个题解的中心意思是说《药》的主旨是批判了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我认为这是不符合作者和作品实际的。  相似文献   

14.
刘钝文先生在《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所发表的《鲁迅笔下的看客及其他》这篇文章中,针对小说《药》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鲁迅先生并未‘反思、质疑’于‘启蒙者夏瑜们自身的弱点’,而是通过夏瑜们的悲剧命运,通过他们的寂寞和悲哀,来深切地表现出‘那时革命有怎样的艰难’。”这和以往常见的教学资料中的看法迥异。我们常见的看法是:“《药》揭示了辛亥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而在新近推  相似文献   

15.
自从鲁迅的著名小说《药》发表以来,研究或者论及《药》的主题的论著已是不计其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到前个时期为止,对《药》的主题的认识,已形成了一个影响很大,占压倒优势的说法: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人民,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地赞扬了以夏瑜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革命气概,同时也尖锐地批评了资  相似文献   

16.
关于鲁迅的著名小说《药》的主题思想,课本注释①中有一段提示:“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竟成了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与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显然,搞清作品中革命者与群众的“关系”,是理解主题的关键所在。在学生通过自学初知故事梗概后,我按这样三个步骤引导学生揭示并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1.先让学生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17.
<正>一、了解小说背后的故事,理解题目含义《红岩》这部小说是罗广斌、杨益言根据他们的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创作的,出版于1961年。“红岩”本义是红色的岩石,同时也指“红岩村”这个地名,该地位于现在的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街道。“红岩村”曾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地区的指挥中心。“红岩”一词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象征着革命者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8.
“悲剧”一词作为广义的美学范畴,不仅存在于戏剧艺术中,也存在于非戏剧艺术的其他形式中。鲁迅正是把美学意义中的“悲剧性”熔铸到了他的创作实践中,仅从中学课本所选的小说来看,这些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全面反映了个人悲剧和社会悲剧。如《狂人日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悲剧,《孔乙己》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祝福》反映了劳动妇女的悲剧,《药》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悲剧。这些悲剧小说,从美学角度来看,有如下几个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9.
萧红的小说《小城三月》主要以孩童"我"的视角来叙述翠姨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小说并未出现较多悲剧色彩的词语,但是通读全文后我们会发现作品无处不在的悲剧色彩。本文将从人物悲剧、启蒙与被启蒙的失败以及乐景和哀景的描写三个方面,对作品中弥漫的悲剧色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于“五四”时期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等小说,以揭露和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及其罪恶。这类革命文学的主题确乎是由当时中国社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所决定的。 在《药》这篇小说中,鲁迅以含蓄的曲笔和深刻的讽刺同时描写了两个故事情节:其一是讲用人血馒头医治华小栓痨病的故事,结果华小栓糊里糊涂地被封建迷信的愚昧害死了;其二是讲革命志士夏瑜被反动封建势力杀害的故事。尤令人痛心的是,当时竟有许多未觉悟者还麻木不仁地去观看革命者被杀的热闹,甚至还有人用馒头蘸革命志士的血来舐吃!然而,另一方面小说又含蓄地指出革命事业仍在继续发展,那夏瑜坟上所出现的一圈红白鲜花,正表明革命志士的未竟事业正被他的同志们继承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