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我国建国以来国内外理论界有关康有为《大同书》的研究从四个方面作了系统综述。1.关于《大同书》成书年代问题的研究;2.关于《大同书》所描写的大同社会的社会性质的研究;3.关于《大同书》的基本思想及其社会作用的研究;4.关于康有为《大同书》和中国近代化道路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的“大同之学”代表作为《大同书》.《大同书》成书过程很长,自1887年著《人类公理》,康氏几经修改,至1919年《大同书》单行本出版,前后长达30余年.康有为的“大同之学”早在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已基本成型,并向学生宣讲,梁启超等一众学生深受影响.1897年梁启超在长沙时务学堂宣传激进革命思想,实受康有为大同学说的感召;受梁启超的激进思想鼓吹,不少青年学子投身革命,实亦是康有为大同宣传的间接影响.所以,无论主观是否愿意,康氏的大同思想在辛亥革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虽然康有为一贯主张君宪和保皇,但在那个波谲云诡的乱世,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不由其主观意愿决定的.他未曾想到,相当一部分徒子徒孙,虽然受其思想指引,却挣脱樊篱,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辛亥革命最终爆发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3.
大同理想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理想,大同世界更是为万千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广泛吸取了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养分,揉进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民众,描绘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图画。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进行探讨:康有为大同理想的核心——“仁爱”;康有为大同理想的实质——“平等”以及康有为大同理想的终极——《大同书》及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4.
常峰 《考试周刊》2007,(45):160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是我国乃至世界有史以来最杰出、最详尽的空想社会主义杰作之一。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社会也是全世界人民灾难深重的曲折反映,同时也是人类关于未来社会前景的一种最美丽、最大胆的设想。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这一思想时往往侧重于对《大同书》的研究和解读,而忽视了对这一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尤其是康有为早期著作中相关思想内容的发掘,因此造成的不良后果至少有两个方面:一、让人感觉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只是伴随《大同书》的诞生而出现的,它很可能是一种孤立或偶然的现象;二、对《大同书》的基本思想及其社会作用的评价众说纷纭,乃至出现一些很不客观甚至歪曲的见解。本文拟从康有为早期的几部代表作入手,深入挖掘其中的核心信息,以此来揭示其大同思想的产生根源和发展轨迹。期盼此举能有助于学界同仁对这一思想在认识上进一步升华,从而对其作出相对理性和准确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的《大同书》是基主要社会政治思想──大同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全面阐述,它的基本精神是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它的基本原则有“天下为公”的公有原则、“人人平等”的人权原则、“去苦求乐”的人道原则,这三大原则之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复杂的近代中国产生了复杂的大同思想。《大同书》描绘了美妙无比的理想蓝图,但只是个不能实现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由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而发生的人类社会生活组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它还是基本的生产或经济单位。家庭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对家庭问题的认识实际上是对杜会的一种认识.康有为在《大同书》中阐述的有关家庭问题的思想与主张是其大同社会理想的重要内容之一。1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有关家庭问题的论述,主要是围绕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的产生、弊害以及未来的命运等一系列问题展示的.关于个体家庭的产生,康有为认为,夫妇之间的婚姻关系是家房产生的前提,家庭是由夫妇、父子所组成,“夫家者,合夫妇、父子而…  相似文献   

7.
大同思想是康有为关于未来社会前景的设想,《大同书》是其代表作品。康有为大同思想在他青年时期就已萌芽,讲学期间不断酝酿,流亡印度时付诸文字,后又不断修正,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一、《实理公法全书》与《康子内外篇》 康有为大同思想最早萌芽于1884年。按其自编年谱,他在这一年就开始“以三世推将来,而务以仁为主,故奉天合地,以合国合种合教一统地球。又推一统之后,人类语言文字、饮食、衣服、宫室之变制,男女平等之法,人民通同公之法,务臻诸生于极乐世界。”1885年“手定大同之制,名曰《人  相似文献   

8.
:戊戌变法后 ,游历欧美的经历 ,使康有为思想发生了变化。《大同书》正是这一时期所撰的著作。康有为向往美国、瑞士式的联邦制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他没有勇气和能力说明怎样才能走到“大同”世界。他的现实目标 ,还是小康即君主立宪制。革命形势不断发展 ,但康有为仍然坚持改良主义 ,甚至发表“公开信” ,称“只可立宪 ,不可革命”。因此 ,《大同书》的思想实质仍是立宪保皇 ,反对革命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的《大同书》集中反映了19世纪末期形成的大同思想,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广泛吸取了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养分,糅进了他的政治构想,描绘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远景,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社会构想是资产阶段维新派从事资本主义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高政治纲领,它给资产阶段维新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对于维新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的具体的艺术的展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是对这种理想社会模式的典型概括,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11.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的具体的艺术的展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是对这种理想社会模式的典型概括,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12.
关于康有为《大同书》受到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影响问题,迄今还无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有些学者虽然对此作过一些推测,或舍本逐末,或南辕北辙,使人如坠云雾山中。如第一个把《大同书》译成西方文字的汤普森(Laurence G·Thompson)在英文版《大同书》引言部分说:“这本书的确被认为是一部具有首创精神的著作”,同时“无论人家说西方文化给作者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除了人们看到书中提及马克思和苏格拉底的名字外,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  相似文献   

13.
《管子》的《内业》是我国古代一篇较系统、详尽地谈论修养的文章.题目画龙点睛,点出文章中心是论述人们的内在修养.作者在论述为何“内业”及如何“内业”中,提出精气说.该文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与其说在伦理学方面,不如说在精气论方面有较高的地位.《内业》是人们研究元气论发展的一篇颇有价值的史料.对《内业》精气说应如何分析和评价,在详读《内业》之后,我感到目前流行的几本中国哲学史书,对其评价偏高,似可商榷.  相似文献   

14.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个重要思想资源。从古代到近代,大同社会理想一直是中华民族长期追求的梦想目标。大同社会理想对毛泽东社会理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的社会理想主要受到康有为《大同书》的重大影响,在—些方面与康有为的大同思想表现出某种历史相似性,同时,这种影响在毛泽东人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汤志钧同志在《文物》1980年第7期发表了《<大同书>手稿及其成书年代》一文(以下简称汤文),根据在上海博物馆发现的康有为《大同书》手稿,进行了考证。我认为手稿的发现是重要的,汤文的考证也是有益的。但汤文却认定这个手稿“是最初属草时的稿本”,不可能是原稿被抄没后另行缮述的稿本,即在此之前没有更早的稿本了,1884年康有为没有撰过《大同书》,康说撰于此年,那是他倒填年月。对这种看法,我却不敢苟同。因为目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大同书》通篇以“人类关怀”为主线,构架了一幅极乐的未来社会的蓝图。康氏所构想的未来社会是没有家庭的,他设计了一套系统而完善的社会福利组织,以此为依托使大同之世的人民过上极乐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胡容 《文教资料》2008,(20):73-75
本文通过对康有为大同思想的代表著作--<大同书>的分析,探讨大同世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特征,大同思想的空想性特征和大同思想的中国特色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的《大同书》深受中国佛教的影响。清末的学术背景以及康有为早年求学的经历,使佛学在其思想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于世间"苦"的描写,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都体现出佛教在作者思想中的痕迹。深入把握佛学在康有为"大同"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对于全面把握作者的思想,认识中国近代政治思潮的流变以及认识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武昌起义爆发至清帝逊位期间,即狭义的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的著述不限于《救亡论》与《共和政体论》。依据他这一阶段的著述,康有为提出的“虚君共和”主张内容较为复杂,存在很强的张力,学界有关康有为以英国为“虚君共和”典范、其有关思想不过是他君主立宪主张翻版等传统观点,尚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依据“共和”国体与政体的内涵,康有为的失败似乎也不在于“虚君”,或可以说名在“虚君”,而实在“共和”。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大同社会理想,并阐述了其关于教育作用、男女教育平等、全面发展教育及五阶段衔接的学校教育制度设想等教育主张。这些主张对今天教育仍然很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