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羽“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片断。《三国演义》是这样叙述这一情节的:“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日:‘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  相似文献   

2.
在华夏子孙心目中形成的关公文化、关公精神是忠义、仁勇。关公是“义”的化身。关公身上的义,既包含忠义、仁义,也包含“侠义”和知遇“信义”精神。 关公的信义精神,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对于赤壁鏖兵,曹操败走华容道,在《三国志》各“纪”、“传”中都没有明确记载。而在《三国志平话》中写到:“曹公寻华容道去行,无二十里,见五百校刀手,关公拦住。曹相用美言告云长:‘看操与寿亭侯有恩。’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借东风”,当然是虚妄之谈。不过,赤壁大战时,确有东南风。此风从何而来呢?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5万兵力大破曹军20多万,东南风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三国演义》上说,谋士程昱曾向曹操进谏:“船皆连锁,同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曹操笑道:“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  相似文献   

4.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它充分表现了曹操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的,但拨开作者偏见和小说家言的重重迷雾,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形象。《三国演义》将《短歌行》一诗完整地引入书中,足以看出罗贯中对此诗的重视。在当前课改的大背景下,将对《短歌行》的解读与《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一《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它的广泛影响,远远超过了历史人物曹操。清人顾家相曾经说过:“盖自《三国演义》盛行,又复演为戏剧,而妇人、孺子、牧竖、贩夫,无不知曹操之为奸,……”曹操在人民的心目中,已成了奸雄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里说曹操号令三军不准踏踩青苗,违令斩,谁料自己的马受惊跑进麦田里,为了严肃军纪,他把自己胡须割去,算是以须代头,以明军令。”这段字山自2005年第1期《散选刊》(见该刊第29页),这里所说的割去胡须却是割错了。查《三国演义》七回写曹操率兵征讨张绣,时值夏四月,麦子将熟。行军路上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并皆斩首”。命令刚下达,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历来褒贬不一。毛宗岗称赞《三国演义》有“三奇”,又可称为“三绝”即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而近人则认为这正是《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缺点,“三绝”是道德类型,人物是类型化而非个性化的。其实,毛宗岗是有艺术眼光的,《三国演义》里写得最好的的确是诸葛亮、关羽和曹操。刘备是“仁君”的典型,张飞则是鲁莽英雄的代表,但是,刘备纯粹地“仁”,张飞一味地“莽”,缺少独特的风采神韵。在《三国演义》之后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类似的人物。而诸葛亮、关羽和曹操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有人认为《三国演义》中袁绍等人,并非绝对化,是与“才”敌为“不才”,与“不才”敌则又是“才”者,因而是个性化的典型,似乎比“三绝”更成功。实际上,袁绍性格虽较复杂,更接近历史人物的原型,但并非成熟的个性化典型,其艺术魅力难与诸葛亮、关羽、曹操相匹敌。  相似文献   

8.
曹操传     
鲁迅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的话,对我们今天研究儒法斗争的历史,重新评价曹操是深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9.
周明 《文教资料》2006,(5):28-29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写的是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大败曹军,曹操率残兵败将狼狈逃至山高林密路窄峰险的华容道,被早已埋伏在此的关羽截住。关羽见曹军人困马乏,衣衫不整,人心惶惶,皆欲垂泪,动了恻隐之心;又想起曹操昔日许多恩义与过五关斩六将之事,更觉于心不忍,于是长叹一声,并皆放去,终使曹操脱难华容……这一回的描写相当精彩,情节曲折生动,人物个性鲜明。有人慨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又有人慨叹关云长的义重如山,但慨叹敬佩之余又生出一丝遗憾:诸葛亮既然知道关云长不会杀掉曹操,为何偏要让他去守华容…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杜牧曾作《赤壁》一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其中的“二乔”指孙策、周瑜的妻子,史称大乔、小乔。《三国演义》中的二乔故事,是作者根据杜诗虚构而成。孔明为了促成孙刘联合,对周瑜谎说曹操曾发誓要夺得江东“二乔”,置于铜雀台,以乐晚年。为让周确信。孔明还背诵了曹植的《铜雀台赋》,其中有两句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件事被称为“孔明智激周瑜”。《三国演义》中,在《宴长江曹操赋诗》一回里,作者又让曹操亲口说出想得到“二乔”,以此与孔明之言相呼应。 但一查史籍就会明白,孔明、曹操之言全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历史上,曹操建铜雀台是在建安十五年,是赤壁之战后的第三年。而曹植的《铜雀台赋》写成于该台建成后的两年。可见,铜雀台与赤壁之战根本无关。孔明所念的两句诗也是赋中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12.
曹操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白脸奸臣,这首先得归功于《三国演义》,是《三国演义》中一个个着意丑化曹操的生动细节,凝聚为这张白脸上光亮的油彩。  相似文献   

13.
有人在评论《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时,提出“三绝”的观点:“智绝”是诸葛亮,“义绝”指的是关羽,而曹操则是“奸绝”。难道历史上曹操果真是阴险狡诈、无恶不作的“奸人”吗? 首先,我要说的是:曹操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4.
曹操既是一位在我国三国时期颇有建树的历史人物,又是一位经《三国演义》的塑造而知名度甚高的文学人物。新近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三国》,则更是将这一历史、文学人物进行了重新铸塑。在《三国》这部电视剧中,编导者将这一人物形象“历史化”、将人物性格“细节化”、将与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演绎化”,并通过这三种手段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带有新质的曹操荧屏形象。  相似文献   

15.
古往今来人们对曹操的看法莫衷一是,或褒或贬不绝于耳。至《三国演义》似已定性,曹操——“大花脸”——一代奸雄,这一片面的认识在民间根深蒂固,影响了我们对曹操的认识,对“真”的认识,中学语文课本选录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等,但这仅从文学的角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写曹操率兵征讨张绣,时值夏四月,麦子将熟。行军路上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不料他本人所乘之马因受到意外惊扰,窜入麦中,践踏坏了一大块麦田。曹操为严肃法纪,拿起剑割发,并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  相似文献   

17.
煮酒论英雄     
论者都以为,《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主义的史诗,其中有的是对英雄精神的讴歌和崇扬。《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一节十分的耐人寻味,而对“英雄”二字诠释得清清楚楚。那时的曹操已经摆脱早年的困境,占有不小的地盘,且将汉帝拥入自己怀中,“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刘备却困顿潦倒,无处寄身,不得已只得“依附于曹操”。刘备知道曹操乃非常之辈,“为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可是,老谋深算的曹操并没轻易放过他。不邀别人,偏邀刘备于小亭一会。烧好热腾腾的酒,盘中放几颗酸溜溜的青梅,二人对坐,开怀畅饮,谈论起英雄来了。  相似文献   

18.
俊松 《高中生》2010,(28):15-15
《三国演义》中,人名单字不少,比如刘备、曹操、吕布、关羽等。看了《三国演义》之后,就有人提出问题:为什么三国时绝大多数人名都是单字?的  相似文献   

19.
人们都知道,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反面形象。然而,被认作七分实三分虚的《三国演义》,又不能不考虑史传的曹操其人,不敢忽视那一个个乱世英雄的史实,也就不能不同时兼颐曹操形象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制谜和猜谜成了文人斗智的游戏。如《三国演义》里有两则描写曹操出谜的故事:一是曹操叫人建造花园,竣工后他去观看,看毕在门上写一个“活”字,杨修心领神会,立刻让人把门改窄了。原来“门”中写“活”就是曹操嫌门太“阔”了。二是曹操收到客人送来的一盒酥糖,便在盒子上写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